秦伟 作品数:42 被引量:213 H指数:9 供职机构: 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并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肺结核流行趋势进行预测,为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六安市2005—2012年的肺结核月发病率建立ARIMA模型,以2013年1—7月肺结核实际发病率对模型进行验证,应用该模型对2013年全年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六安市2005—2012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34 02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32/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84.09/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52.89/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月为高发季节(6 741例,占19.81%)。≥6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15 107例,占44.40%);男、女发病数分别为25 278和8 745例,男女性别比为2.89∶1;职业以农民为主(27 582例,占81.07%)。寿县发病率(87.02/10万)最高,金寨县发病率(50.89/10万)最低,不同县(区)间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安市肺结核月发病率模型为ARIMA(0,1,1)×(0,1,1)12(不含常数项)。模型预测的2013年肺结核月发病率在2.41/10万~4.41/10万之间,疫情基本平稳,与前几年水平相接近,不会出现较大的流行。结论六安市肺结核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老年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ARIMA(0,1,1)×(0,1,1)12(不含常数项)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六安市肺结核流行趋势预测。 秦伟 汪全治 杨涛 翟和亮关键词:流行病学 ARIMA模型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reakthrough varicella during varicella outbreaks Background:Although a varicella vaccine has been available in China since 1998 in the private sector,varicella... 秦伟文献传递 2009-2023年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了解2009-2023年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和长期趋势,为进一步控制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2023年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Joinpoint回归模型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探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以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相对危险度(RR)值。结果2009-2023年六安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9931例,年均发病率为22.87/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09-2023年六安市总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8.7%,P<0.05],但2009-2011年发病趋势不明显[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8.1%,P>0.0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2011-202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15.7%,P<0.05),女性2009-202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APC=-9.9%,P<0.05)。年龄-时期-队列分析结果显示,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年龄效应的RR值在35~<40岁之前明显高于女性,35~<40岁之后男性与女性年龄效应风险相近。2019-2023年发病率的时期效应RR值明显低于2014-2018年和2009-2013年。总人群出生队列效应RR值在1979-1983年之前的出生队列总体呈上升趋势,1984-1988年之后呈现持续下降。1979-1983年之前男性出生队列效应RR值高于女性。结论2009-2023年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现下降趋势,男性和低年龄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需要进行重点防控,从而进一步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 程凯 王瑶 潘璠 张欢 陈亚飞 张夏晴 邵灵 秦伟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2018-2019年安徽省某学校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现场调查及疫苗保护效果评估 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分析2018-2019年安徽省某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原因,利用暴发现场评估含腮腺炎成份疫苗(MuCV)的保护效果,为优化免疫程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19年安徽省某学校流腮的暴发原因和流行特征,并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估MuCV的保护效果。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流腮病例78例,罹患率为11.24%。首发病例有2剂MuCV免疫史,42.31%的病例未进行规范隔离。91.03%的病例集中在学校1号楼,1号楼和2号楼病例的接种率分别为90.25%和68.38%,但1号楼学生的发病风险是2号楼的3.71倍(RR=3.71,95%CI:1.74~7.88)。1剂、2剂和3剂MuCV的保护效果分别为30.94%、32.69%和100.00%。随着接种疫苗时间间隔的推移,学生罹患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24.472,P<0.001)。MuCV保护效果随接种时间推移而出现下降趋势,5年内疫苗保护效果最好,为86.38%(95%CI:40.29%~96.89%),>5年组与未接种组的保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41~1.41,P>0.05)。结论接种2剂MuCV的患者也可能成为暴发的传染源,本次暴发主要与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规范及MuCV疫苗保护效果衰减有关。MuCV接种后5年内保护效果较好,接种时间>5年,1剂和2剂MuCV的保护效果差,3剂MuCV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王健 秦伟 顾君 杨辉 孟祥梅 王瑶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特征 2015年六安市预防接种门诊运转现况调查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六安市辖区各预防接种门诊现状及服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收集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及业务需求等信息,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覆盖全部178个乡镇(包括街道或社区),共对204个预防接种门诊发放调查表,收回调查表186份,应答率为91.2%。调查结果显示,186个门诊中共有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569人,预防接种与服务人口比例为1.1/万。门诊工作人员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占63.8%;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75.0%。预防接种门诊面积达标率为75.8%,功能分区合理率为79.6%,宣教设备配置率为71.5%,冷链设备仅66.7%能满足。门诊接种信息化率为100%,人员兼职率为72.6%。结论六安市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配置较好,但房屋和设备配备及门诊人员配置不足,且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现象,需要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硬件建设和人力资源补充及培训。 王瑶 秦伟 杨涛 许小康 解少煜关键词: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 2020-2022年六安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水痘漏报及直接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调查 2025年 目的分析六安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水痘漏报及直接医疗费用,为完善水痘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调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2020-2022年登记的水痘病例,分析其直接医疗费用,并将该数据与同时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水痘数据进行比对,评估水痘漏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水痘病例2650例,其中门诊病例2446例,住院病例204例,年龄中位数为13.28岁(范围:1 d~82.32岁)。共发现漏报109例,总漏报率为4.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级综合医院发生漏报风险是三级甲等医院2.42倍(OR=2.42,95%CI:1.38~4.23);30岁以上就诊病例发生漏报风险是30岁以下2.30倍(OR=2.30,95%CI:1.33~3.98);水痘住院病例发生漏报风险是门诊病例1.79倍(OR=1.79,95%CI:1.02~3.15)。2020-2022年六安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650例水痘病例总直接医疗费用为124.40(62.90~211.52)元,门诊病例和住院病例费用分别为114.05(61.03~187.57)元和1584.12(1196.97~2256.84)元,住院病例费用显著高于门诊病例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54,P<0.001)。偏相关分析发现,病例年龄与直接医疗费用成正相关(r=0.195,P<0.001),年龄越大直接医疗费用越高。结论2020-2022年六安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水痘病例存在一定漏报情况,二级综合医院、病例超过30岁和住院病例漏报率较高。水痘住院病例直接医疗费用高于门诊病例,直接医疗费用与病例年龄成正相关。 邵灵 秦伟 秦伟 徐鹏鹏 陈亚飞 王瑶 潘璠 张欢 吴学忠关键词:水痘 漏报 直接医疗费用 经济负担 六安市某中学腹泻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调查某中学2014年4月发生的1起学生腹泻暴发疫情,探讨发病危险因素,为今后此类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制定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特征进行描述;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腹泻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校共有学生3 788人,腹泻病例122例,罹患率为3.2%,教职员工无病例。病例对照分析发现,学生在校外就餐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且在校外就餐的频率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χ趋势2=34.03,P<0.001);在校外吃凉拌菜(OR=3.9,95%CI=1.7-8.9)和吃凉皮(OR=4.4,95%CI=2.1-9.1)是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可能由校外生冷食品引起的腹泻暴发。 谢少煜 秦伟 常宏伟 吴家兵 黄永关键词:腹泻 病例对照 HBsAg阳性母亲所生低体重儿HBV感染及抗体水平调查 2024年 目的调查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所生低体重儿HBV感染及血清学动态变化趋势,分析该类极特殊儿童HBV感染情况及免疫效果。方法选取六安市24家医院或产科在2016—2021年出生的HBsAg阳性母亲所生低体重儿,分类统计姓名、性别、体质量、早产、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和接种剂数等,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V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浓度,分析比较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结果研究共纳入172名低体重儿,其中121名完成了血样采集,平均年龄为(3.7±1.7)岁,体质量中位数为2.30 kg,早产儿占58.68%,HepB首针及时接种人数占75.21%,完成HepB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的对象分别有117、4人,HBV感染率为5.79%。在未感染对象中,加强免疫组与基础免疫组的HBsAb 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P=0.026;在未感染HBV且仅完成基础免疫的调查对象中,及时接种HepB、早产、出生体质量均不影响GMC。HBsAb阳性对象中,基础免疫组与加强免疫组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118),但2组间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P=0.024)。在仅完成基础免疫且未感染HBV的对象中,HBsAb阳性率和GMC随接种时间延长而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六安地区HBsAg阳性母亲所生低体重儿的HBV感染率较高,HepB接种率较低,HBsAg和HBsAb总水平较低,需加强低体重儿的HepB 0-1-2-7月龄免疫程序的实施。 王瑶 张欢 潘璠 陈亚飞 张夏晴 邵灵 程凯 马冰欣 秦伟关键词:低体重儿 血清学 母婴传播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对孕妇接种疫苗意愿影响的调查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了解孕妇对疫苗及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简称"疫苗事件")的态度和认知,评估疫苗事件对孕妇生产后按时为婴幼儿接种疫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城区7家医疗机构对孕妇开展调查,于2016年4月18—21日,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374名孕妇,孕妇对疫苗事件的知晓率为89.84%,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认为第一类疫苗安全的有46.38%,明显高于第二类疫苗的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2.89%的孕妇选择在生产后按时接种第一类疫苗,41.71%的孕妇选择按时接种第二类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认为第一类、第二类疫苗安全(OR_(一类)=2.91,OR_(二类)=3.15)和对检测涉事疫苗发布风险评估报告措施满意(OR=2.44)的孕妇按时接种第一类疫苗意愿高。认为第二类疫苗安全(OR=2.71)、对WHO召开发布会满意(OR=2.02)是第二类疫苗按时接种的影响因素。结论疫苗事件对第二类疫苗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疫苗安全性是影响孕妇生产后是否按时为婴幼儿接种疫苗的主要影响因素。宜及时建立更全面、权威和长期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健康促进方式,以提高公众的疫苗健康素养,提升家长对疫苗和预防接种的信心。 王霄晔 秦伟 宋文涛 岳立达 朱然 刘慧慧关键词:孕期妇女 预防接种 信心 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识别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tata10软件,对我国2000-2013年国内公开报道的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到本研究的文献共12篇,累计调查2 330人,其中病例组785人,对照组1 545人。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小于3岁、精神差、颈抵抗、神经反射异常、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外周血WBC〉12×10^9/L和有呕吐症状,合并后的OR值和95%CI分别为3.07(2.23~4.23)、65.88(30.46~142.48)、55.02(19.70~153.67)、34.78(11.91~101.51)、20.33(12.23~33.80)、8.75(6.19~12.36)、4.40(3.26~5.93)、3.21(1.27~8.11)和3.19(1.39~7.34)。颈抵抗、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有呕吐症状和外周血WBC〉12×10^9/L等4个危险因素存在发表偏倚,其余5个危险因素无发表偏倚。经敏感性分析,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有呕吐症状和外周血WBC〉12×10^9/L等3个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结果不稳定,其余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结果基本稳定。结论患儿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和年龄小于3岁等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可靠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综合识别,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重症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 秦伟 袁慧 杨涛 潘晓芳 孙丹关键词:手足口病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