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选择性的初步观察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是否具有选择性,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的产品质量。方法收集本站2016年9月到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数据及产品质量资料,观察分析其采集前后对应参数变化,判断是否具有采集选择性。结果采集后产品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较采集前血小板降低,且P均<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具有选择性,需正确分析献血者采前血常规,保证产品质量。 刘宇健 陈晓文 李华恒 林绮文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 选择性 1年捐双份血小板20次以上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在新的国标实施的情况下,广州地区人群按最短间隔期多次捐献双份单采血小板的捐献方式,献血者的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方法选取76名在一年内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20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愿献血者一年内捐献20次以上且每次均捐献2U机采血小板后,首次和末次捐献前的外周血常规的比较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值(Hb)、血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符合两次捐献血小板的间隔期大于14天,捐献者就已经能够依靠自身调节恢复原状,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刘杏 李晓帆 刘辉忠 陈晓文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与白膜法手工血小板质量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和白膜法手工血小板在储存期内的质量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相同储存期内机采血小板和白膜法手工血小板各20袋,对所有标本进行常规质量控制评估。分别在储存期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血小板的形态学计分、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CD62P阳性率、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MA值、R时间、K时间和α角度)进行测定。结果 所有标本的常规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在储存期第1天和第3天,2种血小板的形态学计分、CD62P阳性率和M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储存期第1天的CD62P阳性率相比,储存期第3天和第5天的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1.07、82.57,P均<0.05)。与储存期第1天相比,储存期第3天和第5天的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细胞形态学计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7.20、97.05,P均<0.05)。结论 机采血小板与白膜法手工血小板的质量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科学合理使用,但2种血小板均会发生储存损伤,建议临床上最好在3 d内输注。 欧代校 陈大伟 何博 曾繁浪 刘辉忠 陈晓文 李玉笑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储存期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体重对外周血常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年龄、体重对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86名在1年内捐献血小板20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收集其首次和末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外周血常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末次献血前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b)、血细胞压积(Hct)差异在18-30、31-40年龄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末次献血前血常规中体重为50-60kg体重段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体重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现行献血规定对大部分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仍应该就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执行细则和指引,更加完善对献血者的安全指导。 刘宇健 陈晓文 李华恒 李春丹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广州地区2020年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分析及措施探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对2020年广州市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单采工作中采取合理的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我们对2020年132名单采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分类,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献血次数和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并详细统计和分析各类型献血反应与性别、初次/多次献血经历、单次献血量的关系。结果我市的38167人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132人次,发生率0.35%。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低龄、学生和工人、初次或较少献血经历献血者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率远高于多次献血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献血反应发生率与单次单采血小板献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刺部位出血是我市最常见的献血反应类型,占献血反应总数的75%,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次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25.51%)和枸橼酸盐反应(14.90%),初次献血者和女性更容易出现上述两种献血反应。引起血肿的最常见诱因依次为移动手臂、穿刺不顺、回血握球、按压不当,精神紧张和环境因素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主要诱因(57.11%)。结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是多因素单采工作中,应在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同时,要格外关注年轻、初次献血者,适时做好心理辅导,及时预防、干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献血后也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献血后出现的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安全。 李繁海 钟笔 陈晓文关键词:单采血小板 献血不良反应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的效率与质量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为不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选择合适的采血机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广州血液中心捐献成分血2次以上的300名男性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0名献血者(体重:60~70 kg;采前血小板计数:180×109/L^240×109/L;HCT:40%~55%)采用MCS+、Trima和Amicus血细胞分离机捐献单份血小板;另150名献血者(体重:>70~80 kg;采前血小板计数:>240×109/L^340×109/L,HCT:40%~55%)采用MCS+、Trima和Amicus血细胞分离机捐献双份血小板。采集相关数据,比较MCS+、Trima和Amicus这三种不同血细胞分离机的相关参数。结果献血者采集前体重、血小板计数和HCT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产品质量均100%符合国家标准(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相关要求;MCS+在采集效率、全血处理量方面均优于Trima和Amic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采集时间却最长:MCS+采集单份血小板的时间长于Trima和Amicus(P<0.05),采集双份血小板时显著长于Trima和Amicus(P<0.01)。结论三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产品质量均100%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但在使用过程中均各有利弊,应根据献血者的身体素质与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血细胞分离机。 刘杏 李晓帆 陈晓文 杨诚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 机采血小板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变化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06名在1年内捐献血小板20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收集其首次、1个月、6个月、1年的外周血常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个月、6个月及1年与首次献血前血常规中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计数、血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PLT)计数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与1年的血常规数据间上述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献血的献血者身体能产生一定的自我调节,结合现行献血规定,大部分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是有保障的。 刘宇健 陈晓文 李华恒 李春丹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广州地区成分献血模式转型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成分献血模式转型对成分血捐献、献血者保留和献血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预约献血模式转型前后捐献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人次、献血量、初次献血率、重复献血率、固定献血者转化率和满意度等情况;对献血模式转型前后成分血献血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献血者对预约献血的评价。结果采取预约献血模式后献血人数为30193人,较转型前增长41.93%(8920/21273);献血次数为119143人次,较转型前增长93.66%(57622/61521);献血量为212717个治疗单位,较转型前增长103.12%(107990/104727);重复献血率为53.56%(16172/30193),较转型前增长15.43%;初次献血人数为15,949人,较转型前增长57.93%(5850/10099);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为37.86%(6039/15949),较转型前增长8.84%;献血者对预约献血模式满意度达到99.81%;献血环境、等候时间的满意度均较转型前有明显的提高。结论预约献血模式对成分献血量增长、固定献血者队伍的扩大和成分献血服务质量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陈晓文 刘宇健 李晓帆 钟笔 任俊 李繁海 林绮文 付涌水 陈会友关键词:成分献血 无偿献血 GLMM框架下广州成分献血者铁代谢动态变化及健康宣教效果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广州地区成分献血者铁代谢现状,分析健康宣教对频繁成分献血者铁缺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对2024年1—7月广州血液中心261名符合献血条件的成分献血者开展180 d随访,以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铁饱和度(TS)为结局变量,分析性别、年龄段、180 d内献血次数等因素对结局变量的影响并建模。同时运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重复测量分析,对其中55名献血者实施健康宣教,对比随访、健康宣教前后Hb及铁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差异并建模。结果广州地区初次献血者与定期成分献血者Hb无显著差异,SF水平显著高于定期献血者(F=6.195,P<0.05)。GLMM模型显示,女性献血者Hb(T=-12.546)与SF(T=-5.829)降低更显著(P值均<0.05);各年龄段对Hb与SF变化无交互效应;180 d内献血次数与Hb变化无交互效应,SF含量随献血次数增加显著下降(以9次及以上为参照组,各组P值均<0.05)。健康宣教干预后,Hb无明显变化,SF含量较干预前升高(干预前后差值为-18.571,P<0.05),但与随访前相比仍呈下降趋势(随访前与干预后差值为23.068,P<0.05)。结论女性、献血次数是影响成分献血者SF降低的主要因素。健康宣教干预可促进SF含量恢复。可通过延长献血间隔期并强化缺铁相关健康宣教,改善献血者铁缺乏状态。 陈晓文 李繁海 钟笔 刘光欢 陈锦艳 王淏 黎世杰关键词:成分献血 铁代谢 健康宣教 供体血浆回冲LRS室防止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最后回输时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方法本实验设计了纵向随访和横断面研究。我们选择CD4+计数<200个细胞/μL、CD8+计数<125个细胞/μL作为缺乏的判断标准。对18名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随访,并于最近300 d内献血者第0次、3~6次、7~14次献血前检测淋巴细胞计数。以170名未献过血的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按回输模式调整为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的时间(2021年10月)为分界点,将88名最近365 d内(中位献血次数17.5次以上)主要使用自动化采血系统采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既往频繁献血者分为3组并获血液样本:A、B、C各组开始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时间分别为2019年10月前、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2021年10月后。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取包含CD4+、CD8+T淋巴细胞在内的血细胞计数。通过对比分析,随访组不同献血次数时检测指标和对照组与A、B、C各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推断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结果调整回输模式后,18名初次献血者转化的频繁单采献血者,在第5、11次(中位献血次数)献血时没有出现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情况,且上述指标与其0次献血时无统计学差异。既往频繁献血者中,B、C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判断标准值,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CD4+T淋巴细胞正常,仅A组1人CD8+T淋巴细胞低于125个细胞/μL,其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281次,其所在的组在回输模式调整前2~21年(中位数为5年)已经开始献血。A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其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A组/对照组)分别为359/521、257/372,P<0.001。A组0%(0/35)CD4+计数<200个细胞/μL,2.85%(1/35)的献血者CD8+<125个细胞/μL,远低于John M.Gansner和Mahboubeh Rah 李繁海 陈晓文 周林枫 黄杰庭 李晓帆 钟笔 肖媚 梁华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