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健 作品数:8 被引量:1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州血液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体重对外周血常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年龄、体重对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86名在1年内捐献血小板20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收集其首次和末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外周血常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末次献血前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b)、血细胞压积(Hct)差异在18-30、31-40年龄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末次献血前血常规中体重为50-60kg体重段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体重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现行献血规定对大部分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仍应该就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执行细则和指引,更加完善对献血者的安全指导。 刘宇健 陈晓文 李华恒 李春丹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选择性的初步观察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是否具有选择性,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的产品质量。方法收集本站2016年9月到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数据及产品质量资料,观察分析其采集前后对应参数变化,判断是否具有采集选择性。结果采集后产品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较采集前血小板降低,且P均<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具有选择性,需正确分析献血者采前血常规,保证产品质量。 刘宇健 陈晓文 李华恒 林绮文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 选择性 血小板添加液ⅢM悬浮的血小板保存期质量的研究 2025年 目的 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作为介质悬浮浓缩血小板,检测不同保存期血小板的质量,并探究保存浓缩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的合适比例。方法 采用带有血小板保存袋的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采集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用富浆法制备收集浓缩血小板,容量约50 mL,每袋所含血小板≥4.0×10~(10)个。分别采用不同比例的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组成的介质来悬浮血小板。根据悬浮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的不同,将血小板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血浆介质悬浮血小板)、试验1组(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为6.5∶3.5的介质悬浮血小板)和试验2组(低血浆组,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为9∶1的介质悬浮血小板),每组标本量为50例。将不同介质悬浮的3组血小板置于(22±2)℃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期d1、3、5、7采用无菌接驳取样5 mL,检测血小板计数、pH值、乳酸脱氢酶、CD62P阳性率及Annexin V阳性率。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检测所得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比较3组参数的差异。结果 随保存时间延长,3组血小板计数均下降、Annexin V阳性率均升高,3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组pH值下降,在d1、3、5、7分别为7.44±0.13 vs 7.44±0.14 vs 7.41±0.11、7.31±0.68 vs 7.43±0.23 vs 7.22±0.12、7.30±0.15 vs 7.42±0.14 vs 7.17±0.12、7.29±0.33 vs 7.26±0.18 vs 7.04±0.12,对照组和试验1组pH值下降幅度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2组在d5、7下降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酸脱氢酶均升高(mmol/L),在d1、3、5、7分别为169.62±99.33 vs 105.80±150.71 vs 77.14±105.38、225.10±112.86 vs 116.00±72.77 vs 94.42±88.74、249.42±79.55 vs 119.00±53.51 vs 118.35±80.39、253.34±86.95 vs 147.71±90.71 vs 124.68±128.6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刘宇健 游冉冉 林绮文 何博 聂咏梅关键词:血小板质量 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影响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的因素,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的制品质量。方法收集本站2014年3月—9月机采双份血小板献血者资料,观察分析其一般情况,血细胞分离机运行参数及采前血常规对血小板采集质量的影响。结果采集前血小板计数是影响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的重要因素,与血小板采集量成正相关(P<0.05)。而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则与血小板采集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需正确分析献血者采前血常规,作出最优选择,保证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 刘宇健 刘诗 李春丹 张玮关键词:影响因素 解聚对单采血小板产品活化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解聚对单采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为输血安全和血液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5例采集结束后肉眼可见聚集,并于24小时内完全解聚的单采血小板为实验组,同期45例无聚集的单采血小板产品为对照组,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同时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血小板活化情况。结果:解聚后电镜观察单采血小板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CD62P在解聚后血小板产品中的表达率为(28.2±17.9)%,与无聚集的血小板产品的(16.6±9.8)%相比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聚后血小板产品中Annexin V阳性率为(55.3±19.3)%,血浆中PF4和β-TG含量分别为(10.4±6.9)ng/mL和(94.6±49.8)pg/mL,无聚集的血小板产品中Annexin V阳性率为(60.8±21.8)%,血浆中PF4和β-TG含量分别为(8.3±6.3)ng/mL和(96.7±63.2)pg/mL,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聚后的单采血小板产品活化率有所增高,血小板凋亡比例和释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临床上可根据解聚后血小板产品特性,结合患者病情,合理科学使用血小板。 林绮文 刘宇健 肖媚 李晓帆 游冉冉 李华恒关键词:单采血小板 解聚 活化 献血者凝血状态对其捐献的单采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捐献者自身凝血状态对机器采集的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是否有影响。方法设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组(简称实验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并曾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3次,且最后1次发生在其最近1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时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数≥3次并从未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开始(此次单采血小板)前,2组对象均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3000Plus)检测外周血Plt、MPV、PDW、Pct、P-LCR等血小板基本参数,使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速率(α)、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血指数(CI)等TEG参数。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2组检测参数的差异。结果实验与对照组除CI为0.48±1.00 vs-0.99±1.96(P<0.05)外,所有血小板基本参数及其他TEG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献血者自身凝血状态可能是引发其单采血小板出现体外聚集现象的独立风险因素。 刘宇健 李晓帆 林绮文 陈大伟 冯凡凡 钟慧斌 张文春 聂咏梅关键词: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参数 血细胞分离机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变化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06名在1年内捐献血小板20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收集其首次、1个月、6个月、1年的外周血常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个月、6个月及1年与首次献血前血常规中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计数、血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PLT)计数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与1年的血常规数据间上述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献血的献血者身体能产生一定的自我调节,结合现行献血规定,大部分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是有保障的。 刘宇健 陈晓文 李华恒 李春丹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广州地区成分献血模式转型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成分献血模式转型对成分血捐献、献血者保留和献血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预约献血模式转型前后捐献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人次、献血量、初次献血率、重复献血率、固定献血者转化率和满意度等情况;对献血模式转型前后成分血献血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献血者对预约献血的评价。结果采取预约献血模式后献血人数为30193人,较转型前增长41.93%(8920/21273);献血次数为119143人次,较转型前增长93.66%(57622/61521);献血量为212717个治疗单位,较转型前增长103.12%(107990/104727);重复献血率为53.56%(16172/30193),较转型前增长15.43%;初次献血人数为15,949人,较转型前增长57.93%(5850/10099);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为37.86%(6039/15949),较转型前增长8.84%;献血者对预约献血模式满意度达到99.81%;献血环境、等候时间的满意度均较转型前有明显的提高。结论预约献血模式对成分献血量增长、固定献血者队伍的扩大和成分献血服务质量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陈晓文 刘宇健 李晓帆 钟笔 任俊 李繁海 林绮文 付涌水 陈会友关键词:成分献血 无偿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