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绮文

作品数:14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采血
  • 8篇献血
  • 6篇机采
  • 6篇机采血小板
  • 4篇血小板
  • 4篇献血者
  • 3篇单采
  • 3篇单采血小板
  • 3篇无偿
  • 3篇无偿献血
  • 3篇捐献
  • 2篇血常规
  • 2篇血细胞
  • 2篇血细胞分离
  • 2篇血细胞分离机
  • 2篇招募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参数

机构

  • 14篇广州血液中心

作者

  • 14篇林绮文
  • 6篇陈锦艳
  • 6篇张婷
  • 5篇刘宇健
  • 3篇黎世杰
  • 3篇李晓帆
  • 3篇游冉冉
  • 3篇刘诗
  • 3篇黄建华
  • 3篇朱晓梅
  • 2篇吴岚
  • 2篇梁华钦
  • 2篇谭咏恩
  • 2篇聂咏梅
  • 2篇何博
  • 2篇陈晓文
  • 2篇黄健华
  • 1篇任俊
  • 1篇周豪杰
  • 1篇陈大伟

传媒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选择性的初步观察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是否具有选择性,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的产品质量。方法收集本站2016年9月到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数据及产品质量资料,观察分析其采集前后对应参数变化,判断是否具有采集选择性。结果采集后产品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较采集前血小板降低,且P均<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具有选择性,需正确分析献血者采前血常规,保证产品质量。
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林绮文
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选择性
红细胞参数偏高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安全性的初步观察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偏高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通过专业征询和体格检查的志愿无偿献血者根据血常规结果分成2组:RBC(5.5-6.5)×1012/L和/或Hb含量(160-175)g/L的实验组和一般献血者的对照组。对比捐献单采血小板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及单采14 d后2组血常规恢复情况。监测红细胞参数偏高者长期多次单采前后血常规,观察长期多次单采对他们血常规的影响。结果单采前实验组的RBC为(5.95±0.59)×1012/L,Hb含量为(166±10.44)g/L高于对照组的(4.94±0.38)×1012/L和(133.30±13.80)g/L;实验组的MCV为(75.62±5.35)f L低于对照组的(80.72±5.40)f 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lt计数,实验组为(272.83±49.95)×109/L,对照组为(267.30±52.81)×109/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如WBC、HCT、MPV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采后实验组RBC为(5.24±0.78)×1012/L和Hb含量为(148±11.79)g/L仍高于对照组的(4.11±0.64)×1012/L和(115.80±17.40)g/L,实验组MCV为(74.87±5.01)f L仍低于对照组的(78.93±5.76)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lt、WBC等其余参数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红细胞参数偏高不影响血小板计数和采集。长期多次单采后,红细胞参数偏高献血者血常规各参数保持稳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采前水平。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偏高者的血常规参数无明显不良影响。
林绮文陈锦艳张婷朱晓梅刘诗黄建华
关键词: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安全性
血小板添加液ⅢM悬浮的血小板保存期质量的研究
2025年
目的 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作为介质悬浮浓缩血小板,检测不同保存期血小板的质量,并探究保存浓缩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的合适比例。方法 采用带有血小板保存袋的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采集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用富浆法制备收集浓缩血小板,容量约50 mL,每袋所含血小板≥4.0×10~(10)个。分别采用不同比例的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组成的介质来悬浮血小板。根据悬浮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的不同,将血小板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血浆介质悬浮血小板)、试验1组(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为6.5∶3.5的介质悬浮血小板)和试验2组(低血浆组,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为9∶1的介质悬浮血小板),每组标本量为50例。将不同介质悬浮的3组血小板置于(22±2)℃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期d1、3、5、7采用无菌接驳取样5 mL,检测血小板计数、pH值、乳酸脱氢酶、CD62P阳性率及Annexin V阳性率。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检测所得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比较3组参数的差异。结果 随保存时间延长,3组血小板计数均下降、Annexin V阳性率均升高,3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组pH值下降,在d1、3、5、7分别为7.44±0.13 vs 7.44±0.14 vs 7.41±0.11、7.31±0.68 vs 7.43±0.23 vs 7.22±0.12、7.30±0.15 vs 7.42±0.14 vs 7.17±0.12、7.29±0.33 vs 7.26±0.18 vs 7.04±0.12,对照组和试验1组pH值下降幅度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2组在d5、7下降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酸脱氢酶均升高(mmol/L),在d1、3、5、7分别为169.62±99.33 vs 105.80±150.71 vs 77.14±105.38、225.10±112.86 vs 116.00±72.77 vs 94.42±88.74、249.42±79.55 vs 119.00±53.51 vs 118.35±80.39、253.34±86.95 vs 147.71±90.71 vs 124.68±128.6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刘宇健游冉冉林绮文何博聂咏梅
关键词:血小板质量
广州地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外周血象的监测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与自身首次献血时计数或与同期首次献血者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中PLT相关参数有影响,建议确立献血者体检MPV的参考值范围。
林绮文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
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对细菌污染的关键点的控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血小板缺乏或功能障碍可致血液性疾病,临床上常应用血小板治疗和预防该类疾病,输注血小板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血小板采用手工混合方法采集,采集效率低下,存在较高的细菌污染率,致使临床输注血小板治疗存在较大风险。
黄健华林绮文游冉冉周豪杰
关键词:血小板采集血液性疾病输注血小板机采
流动采血车无偿献血采血时间的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流动采血车上无偿献血采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2163人次采血200ml或400ml的采血时间予以计时,将采集200ml全血时间〉3min,采集400ml全血时间〉6min定为采血时间延长,然后对采血时间延长者在性别,年龄,献血次数,血型.文化程度方面与采血时间正常者比较,同时比较献血量与采血时间延长的关系。结果男性采血时间延长者多于女性,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采血时间延长者,年龄越小比例越大;献血次数对采血时间有影响,初次献血者比献血2次及以上者高八个百分点;血型对采血时间无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出现献血时间延长的比例越大;献血量对采血时间无影响。结论针对影响采血时间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缩短采血时间。
张婷骆洁贞林绮文黄健华朱小梅
关键词:流动采血车采血时间
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献血意愿调查分析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献血现状、献血意愿、献血行为等影响因素,为招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文献自行设计半结构化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广州地区8所高校选取1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曾参与献血的高校学生中,献血的动机首要是献血的光荣感、荣誉感,其次是社会责任(解释方差为33.17%、12.01%);未参与献血的高校学生中,影响献血的首要因素是媒体的负面新闻(解释方差为25.04%),其次是身边人的影响及献血安全性(13.57%、7.80%)。献血责任、献血认知与未来1年的献血计划呈正相关(OR=2.030、1.118,P<0.05);男性献血意愿较女性高(OR=5.814,P<0.05);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整体偏低(<60%)。结论保护献血内在动机,善用媒体力量,针对性地提高献血认知都有利于献血招募工作的开展。
谭咏恩陈锦艳林绮文吴岚张婷何彦霖黎世杰梁华钦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招募高校学生
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方法选取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498名,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分别检测外周血常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第一次机采前、正常参考范围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外周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但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的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的比例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大血小板比例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结论相隔两周捐献一定量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血小板指标,对献血者并无显著不利影响。
林绮文陈锦艳朱晓梅刘诗黄建华张婷
关键词:捐献机采血小板外周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水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调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R3.5.1统计软件,选取纵向数据分析方法中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跟踪探访2016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期间捐献血小板总次数超过10次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选取23次献血以内的外周血血小板观测值及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允许协变量截距随机变化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一和允许协变量截距和协变量献血间隔期斜率随机变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二.结果AIC、BIC及似然值差值的分布均显示模型二优越于模型一.模型二中,协变量截距、外周血小板计数基线值、献血间隔期、采集量、年龄、性别、献血次数及献血间隔期和献血次数交互效应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59.708、0.795、–0.023、3.798、–0.234、7.173、0.385及–0.00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行的最短间隔期对于献血次数较少的献血者,不会造成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较大的波动,长期以较短间隔期献血,可能对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带来一定的波动,但波动量级仍然较小;对于多次献血者,若持续以较短间隔期采集,应每次采集较少治疗单位或者延长间隔期,待人体自我调整至稳定区间后再继续献血,以减少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波动.
陈锦艳林绮文欧阳剑许颖莹黎世杰何博梁华钦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影响因素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基于角色理论的广州高校学生机采血小板淡季招募策略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索大学生献血角色身份对献血行为的影响,为淡季机采血小板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参考国内外关于角色身份认同量表构建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评价,2019年2-4月分层抽样广州市区8所高校在校学生,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ANOVA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角色身份认同是曾献血高校学生献血的首要动机,占总体变异的33.7%;角色身份的显著性与机采血小板捐献意愿呈正相关(OR=1.936,P<0.05);假期留校学生中74.1%有明确的献血意愿。结论淡季高校学生机采血小板的招募工作可运用角色身份理论指导提高献血角色身份显著性,充分挖掘假期中高校学生的献血潜力。
谭咏恩林绮文吴岚张婷何彦霖黎世杰陈锦艳
关键词:角色理论献血招募机采血小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