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霞 作品数:18 被引量:125 H指数:7 供职机构: 绍兴市妇幼保健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 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绍兴市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了解绍兴市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现状,为制定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幼儿园为单位,调查17 640名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结果各年龄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2006年WHO标准和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各年龄组男童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总检出率为4.92%,男童(5.72%)高于女童(4.04%);营养不良总检出率为1.11%,男童(0.92%)低于女童(1.31%);不同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和营养不良患病率均为3岁组最低,6岁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绍兴市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良好,营养不良处在较低水平,肥胖检出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 余红 陈晓霞 程洪关键词:身高 体重 营养状况 听力损失婴儿的听力监测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听力损失婴儿的听力变化趋势,为正确有效干预提高依据。【方法】对101例(173耳)3个月内初次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BR)疑为听力损失的婴儿在3个月后进行ABR追踪复查。【结果】第1次ABR检查,平均阈值(50.91±14.46)dBnHL,第2次ABR检查,平均阈值降为(39.57±19.74)dBn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21耳阈值减低,29耳不变,23耳增加,轻中度者分级程度转为正常78耳,占45.1%,8例9耳分级程度加重,极重度者阈值基本未改变。【结论】对于初次听力诊断疑为轻中度听力损失者,应进行每3个月1次的听力学监测和跟踪随访,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3月龄的早期诊断和6月龄的早期干预是可行。 余红 樊洁敏 陈晓霞关键词:听力筛查 听性脑干反应 听力损失 婴儿 1431名婴儿超声骨强度测定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婴儿骨强度现状,探讨影响婴儿骨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1431名婴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调查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婴儿骨强度减低占44.2%,以轻度为主,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有佝偻病症状和体征、喂养方式与婴儿骨强度相关。结论:婴儿骨强度总体水平偏低,临床应重点关注小年龄女婴,定期监测骨强度,对防治婴儿佝偻病有积极意义。 余红 陈晓霞 程洪 赵军关键词:骨强度 婴儿 2010—2019年绍兴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了解2010—2019年绍兴市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变化趋势,更好地指导绍兴地区围生期保健工作。方法利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信息系统,应用SPSS 19.0软件统计,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结果110542例活产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254.98±531.78)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大于女婴(t=31.303,P<0.01)。在孕周41周前,平均出生体重随着孕周的延长而增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7.1%,女婴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高于男婴(χ^(2)=29.930,P<0.01);巨大儿发生率5.4%,男婴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婴(χ^(2)=369.866,P<0.01)。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在适宜范围,预防早产,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仍是孕期保健工作重点。 陈晓霞 余红 周玲玉关键词:新生儿 出生体重 孕周 低出生体重儿 听力筛查阳性婴儿的后续客观听力测试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觉稳态反应(ASSR)对听力筛查阳性婴儿进行测试,了解听力筛查阳性婴儿的听力损失情况,探讨听力筛查阳性婴儿的后续客观听力测试方法。方法:对1 264例听力筛查阳性的婴儿1 652只耳进行ABR测试和ASSR测试。记录到的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听力初筛、复筛未通过的1 652耳41.8%的反应阈≤30dB,轻中度听力损失占53.5%;ASSR 0.5、1、2、4kHz 4个测试频率的反应阈值与ABR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649、0.689、0.503,有极显著相关性,在极重度听力损失耳中,ASSR在0.5、1、2、4kHz引出率分别为72.7%、78.2%、78.2%和63.6%,明显高于ABR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婴儿仍有41.8%婴儿的听阈在正常范围,且听力损失以轻中度为主。ASSR和ABR阈值有较高相关性,可弥补ABR不足。ASSR测试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的听力学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余红 樊洁敏 程洪 赵军 陈晓霞关键词:听力筛查 听觉稳态反应 ABR ASSR 听力损失 婴幼儿超声骨强度测定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了解婴幼儿骨强度现状,探讨影响婴幼儿骨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1729名婴幼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1091名(63.1%)婴儿的骨强度在正常范围,骨强度减低者以轻度为主,影响婴幼儿骨强度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是否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喂养方式、有无佝偻病症状体征。【结论】婴幼儿骨强度大多数在正常范围,临床应重点关注小年龄婴儿,及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有利于提高婴幼儿的骨强度水平。 余红 陈晓霞 程洪 赵军关键词:骨强度 婴幼儿 影响因素 语言发育迟缓 全面发育迟缓与孤独症儿童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024年 目的 探究语言发育迟缓(LR)、全面发育迟缓(GDD)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发育特征和差异性,为早期诊断和康复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256例0~3岁LR儿童、346例GDD儿童和90例ASD儿童进行评估,对3组儿童GDS评估五大能区的发育商(DQ)和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R组患儿语言、社交能区平均DQ低于正常,GDD组患儿五大能区平均DQ均低于正常,ASD组患儿除大运动外其余四能区平均DQ低于正常,LR组患儿五大能区平均得分均高于GDD和ASD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组、ASD组患儿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平均得分高于GDD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36月组,GDD与ASD两组的适应性、精细运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D组患儿语言、社交平均分均高于ASD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3岁LR、GDD和ASD儿童均存在发育落后和发育不平衡现象,LR儿童综合能力优于GDD和ASD儿童;ASD患儿大运动能力优于GDD患儿,2周岁之前GDD儿童在适应性能区表现更差;随着年龄增长,ASD患儿语言和社交能力比GDD患儿水平更低。了解3组患儿不同年龄发育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刘丹 余红 陈飙 陈晓霞 姚雪 杨嫣青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 孤独症谱系障碍 发育特征 社会适应能力 遗传性耳聋基因SLC26A4阳性携带婴儿2年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耳聋基因SLC26A4阳性携带婴儿进行纵向听力监测和健康管理,探讨耳聋基因筛查后阳性婴儿的健康管理策略,为今后大规模开展耳聋基因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对124例SLC26A4阳性携带婴儿进行纵向听力监测和健康教育、随访,结果与未进行基因检测和健康管理的大前庭水管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124例SLC26A4阳性携带婴儿经2年纵向听力监测和健康管理,1例出生听力正常婴儿在12个月时新发现听力损失,1例听力损失患儿24个月时复查有1耳加重5 d Bn HL,2名患儿进一步基因检测1例发现其他位点的杂合突变,2例磁共振检查均提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结论对SLC26A4阳性携带婴儿进行后续健康管理,有助于早期发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听力损失患儿,并防止听力损失进行性下降,进一步的基因全外显子检测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病因。 余红 杨晶群 樊洁敏 刘丹 陈晓霞关键词:耳聋基因 SLC26A4 健康管理 绍兴市0~2岁婴幼儿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了解绍兴市0~2岁婴幼儿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7 985名婴幼儿,以WHO身高标准体重为肥胖的判断标准。【结果】0~2岁婴幼儿总的肥胖检出率为2.64%,男童2.99%,女童2.24%,总的超重检出率为9.83%,男童10.50%,女童9.06%,男女童之间肥胖超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4.424,χ2超重=4.687,P均<0.05)。1岁以内婴儿年龄越小肥胖检出率越高,18月以后随年龄增加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173.627,χ2超重=161.542,P值均<0.01)。肥胖影响因素有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结论】绍兴市婴幼儿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是本次调查婴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 余红 陈晓霞 刘丹关键词:婴幼儿 超重 肥胖 影响因素 绍兴地区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肥胖儿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地区17 64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体格测量、评价和问卷调查。结果 17 640名学龄前儿童中,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4.92%,男童为5.72%,女童为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11,P<0.01);超重检出率为11.05%,男童为10.96%,女童为11.52%,无性别差异(χ2=1.703,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看电视时间,母亲BMI,进食速度,甜食摄入频率与肥胖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和超重的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肥胖和超重的学龄前儿童的综合管理和早期干预,降低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 陈晓霞 余红 蒋丽萍关键词:单纯性肥胖 学龄前儿童 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