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燕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源性
  • 1篇心源性脑梗死
  • 1篇血脂
  • 1篇血脂水平
  • 1篇盐酸
  • 1篇盐酸苯海索
  • 1篇有效性
  • 1篇源性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 1篇吡贝地尔
  • 1篇细胞
  • 1篇列线图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淋巴细胞比值

机构

  • 3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简阳市人民医...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作者

  • 3篇林燕
  • 2篇严华
  • 1篇张金枝
  • 1篇龚清平
  • 1篇刘真真

传媒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NLR、PLR水平构建预测其并发心源性脑梗死的列线图模型
2025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预测其并发心源性脑梗死(CC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260例NVAF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随访1年CCI发生情况分为单纯NVAF组、并发CCI组。统计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NLR、PLR,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NVAF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其并发CCI的关系;应用R(R4.1.0)软件包及rms程序包,建立外周血NLR、PLR水平预测NVAF患者并发CCI的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列线图预测NVAF患者并发CCI的价值。结果260例NVAF患者,72 h内并发CCI 63例,发生率为24.23%。并发CCI组CHADS2评分及PLT、NC、PLR、NLR水平高于单纯NVAF组,LVEF、LYM水平低于单纯NVAF组,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吸烟患者占比高于单纯NVAF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DS2评分高、合并高血压、吸烟、PLR、NLR高水平是NVAF患者并发CCI的危险因素(OR>1,P<0.05),LVEF高水平是NVAF患者并发CCI的保护因素(OR<1,P<0.05);列线图内部验证C-index值0.978,绘制ROC曲线检验列线图预测NVAF患者并发CCI的价值,AUC为0.982(95%CI 0.964~1.000),敏感度0.919,特异度0.980,约登指数0.899。结论基于NVAF患者外周血NLR、PLR水平构建列线图能够有效预测患者CCI发生风险。
严华林燕龚清平龚柳盛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心源性脑梗死列线图
盐酸苯海索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对帕金森病患者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48例。联合组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单一组行单一的呲贝地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帕金森综合评定量表评分(UPDRS)、帕金森症状评分(Webster)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CL-90)。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45例(93.75%)显著高于单一组37例(77.08%),联合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例(4.17%)显著低于单一组8例(16.67%),两组治疗前的UPDRS评分以及Webste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UPDRS评分(6.81±1.23)分、Webster评分(11.24±2.85)分以及SCL-90评分均优于单一组(13.05±1.42)分、(15.14±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张金枝刘真真林燕
关键词:盐酸苯海索帕金森病安全性有效性
血脂水平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究血脂水平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简阳市人民医院LAA型脑梗死患者115例,均行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采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并将其分为稳定组(n=68,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组(n=47,不稳定斑块)。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脂水平,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脂指标对斑块稳定性的预测效能。结果不稳定组TC、LDL-C均高于稳定组(P<0.05),HDL-C低于稳定组(P<0.05)。不稳定组年龄、吸烟史占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高于不稳定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OR=5.298,95%CI:2.960~9.482)、HDL-C(OR=0.194,95%CI:0.091~0.411)、hs-CRP(OR=4.635,95%CI:1.624~13.226)、HbA_(1)c(OR=2.474,95%CI:1.207~5.069)、Hcy(OR=4.281,95%CI:1.853~9.885)是影响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LDL-C、HDL-C及二者联合预测斑块稳定性的灵敏度分别为72.30%、74.50%、91.50%,特异度分别为77.90%、66.20%、64.7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83、0.890(P<0.05)。结论LDL-C、HDL-C是LAA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LDL-C、HDL-C水平可较好地预测患者斑块稳定性。
严华龚柳盛汪婷婷林燕
关键词:斑块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脂ROC曲线LOGISTIC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