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青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皖西地区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了解皖西地区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控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皖西地区4个县(区)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中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包括10个方面的认知,答对即为知晓,答对≥6项判定为知晓情况及格。采用logistic回归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皖西地区居民2 929名,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0.70%。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及职业人群的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和及格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OR=0.06,高中/中专OR=0.14,大专及以上OR=0.33)、高人均收入(与<1万元相比:收入在1~<3万OR=0.61)的居民及格率更高。结论 皖西地区居民对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已达到既定目标,但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率和及格率有差异,应对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薄弱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
- 马立国李修德曹洪娟张俊青周瑜杨万水
- 关键词:核心知识知晓率及格率影响因素
- 皖西地区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危险因素筛查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皖西地区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6月-9月整群抽取六安市2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对抑郁状况进行评价,运用Ordinal回归分析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1 051名老年人,总抑郁率为28.5%(300/1 051),其中,中重度抑郁率为6.8%,轻度抑郁率为21.8%。男性和女性总抑郁率分别为24.2%和32.1%。Ordina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thel指数高(OR值:0.981,95%CI:0.964~0.998)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OR值:0.604,95%CI:0.367~0.993)的老年人发生抑郁的概率更低;而有躯体残障(OR值:1.637,95%CI:1.050~2.553)、年收入<1万(OR值:2.126,95%CI:1.089~4.150)以及健康自评不满意(OR值:17.269,95%CI:8.382~35.578)、不太满意(OR值:6.343,95%CI:3.647~11.034)、一般(OR值:4.703,95%CI:2.452~9.021)老年人更易发生抑郁。结论皖西地区社区老年人抑郁率较高,生活活动能力受限、有躯体残障、健康自评未达满意以及低收入老年人群是重点干预对象。
- 李修德鲍远松陶芳标杨林胜杨林胜刘开永曹洪娟李开春李开春
-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
- 六安市某高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六安市某高校2起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原因及调查处置措施的有效性,为采取更加有效措施防控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高校2起结核病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疫情发生原因、密切接触者筛查、调查处置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该校2起疫情共诊断出结核病患者10例,其中5例患者是通过对814名接触者筛查发现的。发现潜伏感染者61人,潜伏感染率为7.54%(61/809),其中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率为26.15%,远高于一般接触者的1.63%(P<0.001),第1起疫情总潜伏感染率2.68%、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率8.60%,均分别远低于第2起疫情总潜伏感染率25.14%、密切接触者42.16%(均P<0.001);预防性治疗21人,均为第2起疫情发现的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率为34.43%。结论:该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执行不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未能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和潜伏感染者,是该2起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 金德兵张俊青
- 关键词:肺结核聚集性疫情
- 六安市部分留守村民前糖尿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了解六安市留守村民患前糖尿病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供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六安市18个行政村的40~70岁留守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并对3546名村民进行血糖、身高及体质量进行测量。结果:前糖尿病患病率为25.61%,其中男性为25.14%,女性为25.86%;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962年之后出生是保护因素,体质量指数大是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加强留守村民的健康教育,制定合理预防措施,减少或减缓前糖尿病患者向糖尿病转变。
- 张俊青曹洪娟李开春王德斌
- 关键词:糖尿病影响因素
- 皖西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的现况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了解六安市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下简称"三率")水平。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1 080人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空腹血糖检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及"三率"的现况及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有效调查1 049人,患病率为73. 88%,其中男性75. 73%,女性72. 33%;"三率"分别为69. 90%、36. 39%、20. 16%。糖尿病有效调查1 011人,患病率为24. 63%,其中男性21. 05%,女性27. 57%;"三率"分别为60. 08%、26. 10%、22. 27%。多因素分析,超重肥胖、高WHR与高血压患病有关联,农村地区与高血压知晓、治疗、控制,高WHR与知晓,年收入与血压控制情况有关联;女性、文化程度较高、高WHR与糖尿病患病有关联,农村地区与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有关联。结论六安市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三率"较低,应加强农村、女性、超重肥胖、高WHR人群等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改善老年人健康与管理措施。
- 曹洪娟李修德陶芳标杨林胜杨林胜李开春鲍远松张俊青张俊青刘磊
-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 1035名中年人抑郁焦虑与压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分析1 035名中年人(45~59岁)抑郁、焦虑与压力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六安市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于六安市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项目,采用复杂抽样方法从六安市随机抽取2 942人,从中选择45~59岁的人群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共1 035人。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进行抑郁、焦虑与压力调查。结果 抑郁、焦虑和压力的总体患病率分别为8.99%、13.72%和9.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有抑郁(OR=2.314,95%CI:1.357~3.945)、焦虑(OR=2.544,95%CI:1.630~3.971)和压力(OR=2.552,95%CI:1.374~4.742)。患高血压是焦虑(OR=1.478,95%CI:1.021~2.141)和压力(OR=1.668,95%CI:1.087~2.560)的危险因素。与从不饮酒者相比,目前饮酒(OR=0.308,95%CI:0.117~0.810)是压力的保护因素;与家庭年人均收入<10 000元者相比,收入为10 000~20 000元是抑郁(OR=0.580,95%CI:0.352~0.955)的保护因素,>20 000元是抑郁(OR=0.437,95%CI:0.248~0.771)、焦虑(OR=0.395,95%CI:0.241~0.649)和压力(OR=0.297,95%CI:0.157~0.561)的保护因素。结论 1 035名中年人的抑郁、焦虑及压力的患病率均较高,六安市应针对女性、收入较低者、患有高血压者等重点人群进行防控。
- 张俊青李修德周瑜曹洪娟解少煜常宏伟曹承松杨万水
- 关键词:抑郁焦虑中年人群
- 六安市2018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了解六安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8年六安市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其六安市居民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结果 2018年六安市居民粗死亡率为609.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1.18/10万,男性死亡率(701.79/10万)与女性(514.64/10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470,P<0.001);死亡率年龄趋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三大类疾病死亡中,慢性病死亡病例占总死亡病例数的87.84%。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结论慢性病尤其是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等是影响六安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 曹洪娟李修德解少煜邢秀雅贺琴陈叶纪张俊青周瑜李开春
-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亡率死因顺位慢性病
-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高血糖关联的横断面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构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ow⁃carbohydrate diet,LCD)依从性得分并评估其与高血糖间的关联。方法在安徽省六安市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根据三大宏量营养素及其亚型的供能比构建膳食总LCD得分、植物性LCD及动物性LCD膳食得分。FPG≥6.1 mmol/L定义为高血糖。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2574例研究对象,高血糖者232例,占9.01%。与总LCD依从性得分最低三分位数研究对象相比,最高三分位数研究对象患高血糖的风险更低(OR=0.69,95%CI:0.49~0.99)。植物性LCD(OR=0.61,95%CI:0.43~0.87)和动物性LCD(OR=0.68,95%CI:0.47~0.98)依从性得分与高血糖的罹患风险呈负相关。替代分析提示:利用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替代等能量(占总热能的5%)的碳水化合物与降低高血糖风险相关(OR=0.50,95%CI:0.28~0.90),但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替代碳水化合物与增加高血糖风险相关(OR=1.69,95%CI:1.06~2.68)。结论总LCD、植物性LCD、动物性LCD饮食与更低的患高血糖的风险相关。在膳食结构中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同时增加饱和脂肪的摄入与较低的高血糖患病风险有关。
- 朱玉李昊伟周志豪曹承松解少煜曹洪娟张俊青周瑜李修德黄永张庄杨万水
- 关键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