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淼
-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耳霉菌急性注射对大鼠的感染性及致病性
- 2018年
- 目的应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微生物农药耳霉菌急性注射感染性及致病性,探讨PCR方法在真菌类微生物农药感染性及致病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将50只健康7~9周龄SPF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耳霉菌染毒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将2.0×10^7 CFU/ml耳霉菌悬浮剂按0.5 ml/只经腹腔一次性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连续观察21 d。记录动物中毒症状、死亡情况,并对死亡动物进行大体解剖。于染毒后第0、3、7、14、21天剖解动物的脑、淋巴结、肝、脾、肺、肾等组织,采集血液及盲肠内容物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耳霉菌nuc-LSU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耳霉菌染毒组动物注射耳霉菌后第0、3、7、14、21天,脑、血液、淋巴结、肝、脾、肺、肾、盲肠内容物等组织中均未检出耳霉菌。实验动物染毒后,未见明显中毒症状,观察期内无大鼠死亡,大体检查及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耳霉菌经腹腔注射急性染毒后对大鼠无感染性及致病性。本检测方法可快速、有效地检测出耳霉菌的侵染及清除情况,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重复性,可做为微生物农药感染性、致病性的检测方法。
- 赵淼周庆红李树飞周殿明何宁钱智勇
-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感染性
- 环境污染物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人类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健康密切相关,其对于药物、饮食以及环境中有可能暴露的污染物均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该文综述了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包括抗生素、重金属、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农药)对于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相关健康带来的影响,建议针对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研究应充分考虑机体肠道菌群变化。
- 赵淼周殿明李树飞周庆红何宁钱智勇
- 关键词:环境污染物肠道菌群毒性
- 对氯间二甲苯酚对大鼠亚急性毒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通过研究对氯间二甲苯酚对大鼠的亚急性经口毒性效应, 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将SPF级Wistar大鼠按体重区组随机分为4组, 每组20只, 雌雄各半。剂量组设定浓度分别为11.25、22.50、45.00 mg/kg·BW, 灌胃量10 ml/kg·BW, 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 连续灌胃30 d。腹腔注射50 mg/kg·BW戊巴比妥钠麻醉放血处死后分离并称重脏器, 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全血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或Dunnett-t3检验。结果雌性大鼠45.00 mg/kg·BW剂量组肾脏重量[(1.59±0.11)g]低于空白对照组[(1.71±0.12)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大鼠11.25 mg/kg·BW剂量组单核细胞百分比[(4.81±0.74)%]低于空白对照组[(5.86±0.58)%], 雌性大鼠22.50 mg/kg·BW剂量组红细胞计数[(6.93±0.26)×10^(12)/L]、血红蛋白[(134.30±4.95)g/L]均低于空白对照组[(7.48±0.26)×10^(12)/L、(146.20±4.42)g/L], 雌性大鼠11.25 mg/kg·BW剂量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46±0.86)%]高于空白对照组[(1.66±0.4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氯间二甲苯酚对大鼠血液系统可能具有毒性作用, 肾脏可能是其毒性的潜在靶器官。
- 李树飞周庆红赵淼刘英华周殿明钱智勇
- 关键词:消毒剂亚急性毒性脏器系数
- 2015—2017年SD大鼠经喂养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变化与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5—2017年Sprague-Dawley(SD)大鼠喂养期间,其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3~4周SD大鼠120只喂养104周。观察喂养期间雌性和雄性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实验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喂养试验中SD大鼠的RBC计数(F_(雄)=9.977、F_(雌)=10.045,P<0.001)、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含量(F_(雄)=18.177、F_(雌)=19.893,P<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F_(雄)=19.965、F_(雌)=19.875,P<0.001)呈下降趋势,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F_(雄)=6.095、F_(雌)=22.654,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F_(雄)=23.938、F_(雌)=22.592,P<0.001)变化呈上升趋势。喂养试验中SD大鼠的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浓度(F_(雄)=68.417、F_(雌)=39.421,P<0.001)、白蛋白(albumin,ALB)浓度(F_(雄)=17.072、F_(雌)=14.024,P<0.001)变化呈下降趋势。雌雄大鼠的TP浓度在喂养6个月(t=-2.914,P=0.009)、12个月(t=-2.738,P=0.014)、18个月(t=-3.800,P=0.001)、24个月(t=-3.35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5—2017年不同喂养时间点SD大鼠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存在差异,且雌雄个体间存在差异。
- 李树飞周庆红赵淼周殿明钱智勇
- 关键词:SD血液学生化指标
- 微生物农药耳霉菌急性经呼吸道感染性及致病性的PCR检测法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应用PCR法检测微生物农药耳霉菌经呼吸道急性染毒对大鼠的感染性及致病性,探讨PCR法在真菌类微生物农药感染性及致病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将50只健康7-9周龄SPF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将2.0×108个/ml耳霉菌悬浮剂按0.5 ml/只经气管一次性注入,对照组不作处理;连续观察21 d。记录动物的体重、中毒症状、死亡情况,并对死亡动物进行大体解剖。于染毒后第0、3、7、14、21天剖解动物的脑、血液、淋巴结、肝、脾、肺、肾等组织及盲肠内容物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耳霉菌nuc-LSU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实验组动物染毒耳霉菌后立即取样肺组织中耳霉菌的PCR扩增结果为阳性,肝、脾、肾、脑、淋巴结、血液、盲肠内容物等组织中均未检出耳霉菌;染毒后第3、7、14、21天,肝、脾、肺、肾、脑、淋巴结、血液、盲肠内容物等组织中均未检出耳霉菌。实验动物染毒后,未见明显中毒症状,观察期内无大鼠死亡,大体检查及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耳霉菌经呼吸道急性染毒后对大鼠无感染性及致病性。本检测方法可快速、有效地检测出耳霉菌的侵染及清除情况,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重复性,可做为微生物农药感染性、致病性的检测方法。
- 赵淼何宁周殿明姜淑青张力周庆红李树飞钱智勇
-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
- 噻虫胺原药对Wistar大鼠两代繁殖毒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噻虫胺原药对Wistar大鼠的两代繁殖毒性。方法将噻虫胺原药掺入饲料喂饲大鼠,雌性染毒剂量分别为0.00、30.51、110.84、304.26 mg/kg·BW,雄性染毒剂量分别为0.00、26.45、92.69、279.42mg/kg·BW。亲代和子一代(F1)雌雄性大鼠染毒8周后交配,雌性大鼠在交配、妊娠和哺乳期均连续染毒。试验期间观察毒性表现,计算繁殖指数,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亲代和F1代高剂量组大鼠在交配前染毒期间及孕期和哺乳期各时间点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亲代和F1代雌鼠高剂量组受孕率均低于对照组[48.57%vs 71.43%,45.71%vs 80.00%,(P<0.05)]。亲代雄性大鼠高剂量组精子计数及精子活力均低于对照组[(42.55±12.87)×10^(6)个/mL vs(53.84±7.65)×10^(6)个/mL,(58.94±10.59)%vs(65.59±6.03)%,(P<0.05)]。F1代雄性动物高剂量组精子计数及精子活力均低于对照组[(41.64±12.42)×10^(6)个/mL vs(53.09±9.48)×10^(6)个/mL,(55.13±9.19)%vs(64.53±6.31)%,(P<0.05)]。结论此实验条件下噻虫胺原药对Wistar大鼠有繁殖毒性;两代繁殖毒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雄为92.69 mg/kg·BW,雌为110.84 mg/kg·BW。
- 刘英华周庆红李树飞赵淼周殿明钱智勇
- 关键词:噻虫胺最大无作用剂量
- 伏马菌素B1对BALB/c小鼠的亚急性经口毒性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伏马菌素B1(FB1)对BALB/c小鼠的亚急性经口毒性。方法将30只健康SPF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去离子灭菌水)组和0.75、7.50 mg/kg FB1染毒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经口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约为0.04 ml/g,每天1次,连续染毒28 d。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检测血液学指标(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生化学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观察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观察期内,小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现象。各组小鼠未出现体重、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的变化。各组小鼠的肝脏、脾脏、肾脏、睾丸和子宫系数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7.50 mg/kg FB1染毒组雌性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活力均升高(P<0.05)。对于雄性动物,7.50 mg/kg FB1染毒组的白细胞计数降低(P<0.05),红细胞计数升高(P<0.05);而对于雌性动物,0.75 mg/kg FB1染毒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和淋巴细胞百分比上升,7.50 mg/kg FB1染毒组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及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另外,7.50 mg/kg FB1染毒组小鼠出现肝脏病理学改变,其余脏器病理学组织观察未见异常。结论伏马菌素B1对小鼠具有肝毒性,且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更为敏感。
- 周殿明林肖惠李树飞赵淼周庆红王晓军张大龙钱智勇
- 关键词:伏马菌素B1亚急性毒性肝毒性
- δ-生育三烯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作用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δ-生育三烯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Tr试验观察0~30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及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观察1.0μmol/L放线菌酮(CHX)对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blot检测0~20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中增殖与凋亡关键信号通路Notch 1及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透射电镜检测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用不同剂量的δ-生育三烯酚(终浓度为5、10、15、20、25、30μmol/L)分别作用于SW620及GES-1细胞24h,SW620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而GES-1细胞存活率未见明显下降(P〉0.05)。提前给予1.0μmol/LCHX处理的细胞,经15μmol/L生育三烯酚诱导SW620凋亡作用24h后,SW620存活率较单独加入生育三烯酚作用的细胞存活率增高(P〈0.05)。1.0μmol/L CHX和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共同作用于SW620细胞24h后,Notchl、Jaggedl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41.8%、41.9%。透射电镜下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作用24h后,SW620细胞在形态学上呈现副凋亡特征,1.0μmol/L CHX能抑制生育三烯酚诱导SW620的副凋亡作用。结论6一生育三烯酚能诱导SW620细胞paraptosis样副凋亡,并且这一过程可以被CHX抑制。
- 何宁张书婧周殿明刘英华李敏张大龙赵淼张静姝
- WK蛋白在转基因抗旱小麦和大肠杆菌中的等同性验证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作为转基因抗旱小麦安全性风险评价的重要前提,对转基因抗旱小麦中表达的蛋白和大肠杆菌外源表达蛋白进行等同性验证。方法本研究首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His-WK融合蛋白,然后提取了对照小麦种子和转基因抗旱小麦种子的总蛋白,最后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蛋白免疫印迹、糖基化修饰检测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WK蛋白在转基因抗旱小麦和大肠杆菌中的等同性。结果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His-WK融合蛋白,并成功进行了纯化;大肠杆菌中表达的His-WK融合蛋白和转基因抗旱小麦的WK蛋白的表观分子量和免疫原性具有一致性;大肠杆菌中表达的His-WK融合蛋白和转基因抗旱小麦的WK蛋白都没有翻译后糖基化修饰;大肠杆菌中表达的His-WK融合蛋白和转基因抗旱小麦的WK蛋白的一级结构具有一致性。结论本研究验证了WK蛋白在转基因抗旱小麦和大肠杆菌中的等同性,为后续转基因抗旱小麦在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免疫性等安全性评价研究中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吴超李树飞赵淼周庆红姜淑卿钱智勇
- 关键词:原核表达安全性评价
- 辅酶Q10联合大豆磷脂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降脂作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建立高脂血症Sprague-Dawley(SD)大鼠动物模型,研究辅酶Q10联合大豆磷脂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2组,10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维持饲料,40只为模型组给予高脂模型饲料。根据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将模型组随机分成4 g/L辅酶Q10+46 g/L大豆磷脂组、8 g/L辅酶Q10+92 g/L大豆磷脂组、16 g/L辅酶Q10+184 g/L大豆磷脂组及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容量5 ml/kg,连续进行4周,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玉米油。大鼠不禁食采用眼内眦静脉丛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辅酶Q10联合大豆磷脂经口灌胃给予4周后,8 g/L辅酶Q10+92 g/L大豆磷脂组大鼠血清TC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辅酶Q10+大豆磷脂组大鼠血清TG、HDL-C、LDL-C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酶Q10联合大豆磷脂具有有助于维持大鼠的血胆固醇健康水平的功能。
- 李树飞刘英华周庆红赵淼钱智勇
- 关键词:辅酶Q10大豆磷脂高脂血症降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