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哨点监测
  • 2篇农村
  • 2篇艾滋病
  • 2篇HIV感染
  • 1篇彝族
  • 1篇时间序列
  • 1篇住院费
  • 1篇住院费用分析
  • 1篇未婚青年
  • 1篇未婚青少年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习俗
  • 1篇习俗
  • 1篇凉山彝族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脑梗死患者
  • 1篇梗死
  • 1篇分值
  • 1篇付费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凉山州疾病预...

作者

  • 4篇罗敏
  • 3篇廖强
  • 3篇王启兴
  • 3篇杨淑娟
  • 3篇张素华
  • 2篇王科
  • 2篇王菊
  • 2篇边仕超
  • 2篇刘茜
  • 2篇龚煜汉
  • 2篇余刚
  • 2篇肖琳
  • 1篇林爱华
  • 1篇罗敏
  • 1篇黄铿
  • 1篇张建新

传媒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的HIV感染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方法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年共监测共9 536人,HIV的检出率分别为4.15%(74/1 784)、3.55%(69/1 941)、2.10%(41/1 949)、2.52%(47/1 862)和1.55%(31/2 000),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34)、彝族(OR=2.60)、有外出打工史(OR=1.75)、最近1年有不安全性行为(OR=1.72)、有吸毒史(OR=6.07)和拒答是否吸毒(OR=2.84)均能增加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小学文化(OR=0.61)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8)能降低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结论凉山州未婚青少年群体HIV感染形势严峻,彝族、男性、不安全性行为和吸毒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
余刚杨淑娟王启兴张素华廖强肖琳罗敏张建新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HIV哨点监测未婚青少年农村
按病种分值付费实施前后广东省某三甲医院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实施前后,广东省某三甲医院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为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优化疾病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和意见建议。方法以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广东省某三甲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12434例为研究对象,该医院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DIP,故2013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为DIP实施前(n=5341),2017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为DIP实施后(n=7093);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和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DIP实施前后的住院费用进行深入比较。结果与DIP实施前比较,DIP实施后脑梗死患者次均住院总费用有所降低(Z=-3.538,P<0.001);手术患者显著增加(χ^(2)=1113.046,P<0.001),同时急、疑难、危重患者明显增多(χ^(2)=1726.375,P<0.001),次均住院总费用呈现出上升的持续效应趋势(t=2.099,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各项费用中,与DIP实施前比较,DIP实施后综合医疗服务费、诊断费、治疗费、耗材费有所上升,药品费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300、7.402、16.951、58.875、-18.719,P均<0.001);康复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5,P=0.130),但呈现上升的持续效应趋势(t=3.942,P<0.001)。结论DIP实施对降低脑梗死患者次均住院总费用影响明显,DIP实施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内部结构有改善,但仍存在优化空间。
罗敏罗敏黄铿黄铿
关键词:脑梗死
凉山彝族相关文化习俗与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及干预对策被引量:44
2017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中国艾滋病的高流行区。世代繁衍的彝族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影响着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彝族的性文化和婚姻文化、价值观和宗教文化等方面,探讨凉山州彝族相关文化习俗与艾滋病病毒流行的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当地文化习俗的防控策略和建议。
杨淑娟罗敏张素华姚永娜王启兴廖强
关键词:艾滋病彝族文化习俗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探讨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 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监测5 871人,农村未婚青年HIV阳性检出率为3.45%(201/5 833)。27.56%(1 607/5 833)的未婚青年有过外出打工史,性行为的发生率为31.72%(1 850/5 833),其中41.46%(767/1 85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仅为3.46%(64/1 850),5.04%(294/5 833)的未婚青年承认吸毒,其中34.35%(101/294)选择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高达84.16%(85/101)。感染者中外出打工、性行为、偶遇性行为、吸毒及注射毒品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72、104.43、4.20、154.39、55.94,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彝族、文盲、外出打工、从未使用和有时使用安全套及共用针具是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性行为发生率高而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具现象,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彝族男性感染风险更高。
张素华罗敏杨淑娟廖强王启兴余刚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未婚青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