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琳

作品数:32 被引量:219H指数:10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艾滋病
  • 15篇病毒
  • 14篇哨点监测
  • 11篇艾滋病病毒
  • 9篇HIV
  • 7篇彝族
  • 6篇HIV感染
  • 5篇感染率
  • 4篇孕产
  • 4篇孕产妇
  • 4篇HIV-1
  • 4篇产妇
  • 3篇缺陷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免疫缺陷
  • 3篇免疫缺陷综合...
  • 3篇抗病毒
  • 3篇获得性
  • 3篇获得性免疫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机构

  • 27篇凉山彝族自治...
  • 15篇四川大学
  • 6篇四川省疾病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凉山州疾病预...
  • 2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四川省成都市...
  • 1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自贡市疾病预...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包钢集团第三...

作者

  • 31篇肖琳
  • 23篇余刚
  • 22篇王科
  • 22篇廖强
  • 22篇龚煜汉
  • 21篇王菊
  • 21篇王启兴
  • 20篇边仕超
  • 13篇刘茜
  • 11篇杨淑娟
  • 8篇南磊
  • 8篇张素华
  • 5篇张广
  • 5篇梁姝
  • 5篇翟雯雯
  • 4篇尹碧波
  • 4篇苏玲
  • 4篇马兆瑾
  • 4篇杨洪
  • 3篇余佳

传媒

  • 11篇中国艾滋病性...
  • 8篇现代预防医学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1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011-2015哨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对2011年到2015年期间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孕产妇哨点HI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5年每年4-6月在彝族聚居地昭觉县和布拖县监测哨点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采样进行监测。结果 2011年到2015年监测并调查了孕产妇共3506例。2011年到2015年,各年HIV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35人、82人、44人、38人和53人,检出率分别为5.74%(35/610)、10.30%(82/796)、6.77%(44/650)、5.85%(38/650)和6.63%(53/800),持续高流行状态,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趋势=1.31,P=0.25)。年龄在30岁以上(OR=1.54,95%CI=1.04-2.28),丈夫前往外地打工或经商(OR=1.45,95%CI=1.04-2.28)、丈夫患有性病(OR=2.89,95%CI=1.64-5.08)能增加感染HIV的风险;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是感染HIV的风险较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较低(OR=0.36,95%CI=0.15-0.90)。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一般人群中扩散趋势严峻。
杨淑娟王启兴杨超余刚肖琳廖强边绍勇张建新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HIV孕产妇哨点监测
凉山彝族自治州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HIV-1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HIV-1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IV-1耐药毒株的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凉山州开展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HIV-1耐药的横断面调查。提取获得HIV-1 pol基因区序列,根据2014年WHO耐药监测指南的推荐标准,应用HyPhy 2.2.4和Cytoscape 3.6.1软件进行HIV-1耐药毒株传播网络分析。结果研究对象464例HIV/AIDS,HIV-1毒株为CRF07_BC亚型的占88.6%(411/464),总的HIV-1耐药率为9.9%(46/464),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耐药率分别为6.7%(31/464)、1.9%(9/464)和0.4%(2/464);有1组HIV-1新型重组毒株URF_01BC亚型独立成簇并携带相关耐药突变位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异性性传播人群相比,注射吸毒人群的HIV-1耐药风险较高(aOR=3.03,95%CI:1.40~6.54)。结论凉山州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的HIV-1耐药率较高,且有新型重组毒株URF_01BC亚型携带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的成簇传播,建议加强HIV-1耐药毒株传播的预防工作。
董敖渤肖琳梁姝刘磊康瑞华赵帅阮玉华屈水令邢辉
关键词:HIV-1耐药传播网络
四川省凉山州2007-2012年各类人群HIV检出情况分析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分析凉山州2007-2012年艾滋病检测工作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扩大艾滋病检测工作策略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分地区和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凉山州HIV检测量分别为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679 256例。7年的增长幅度达到3 125%。HIV检出阳性率为2.73%、4.10%、1.72%、1.72%、0.54%、0.56%,呈下降趋势。凉山州城市地区、疫情高发县、疫情低发县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87%,1.26%,0.43%。高暴露风险人群、自愿咨询检测人群、一般大众人群的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59%,7.20%,0.60%。高暴露风险人群中性病门诊就诊者、娱乐场所从业人员、HIV阳性者的配偶/固定性伴、吸毒人群、羁押场所人群等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0.65%,0.52%,3.89%,10.95%,3.60%。结论凉山州HIV检测工作进展显著,在部分人群中HIV检出阳性率较高,应继续将吸毒人群、羁押人群、阳性者配偶/固定性伴作为艾滋病检测工作的重点。
龚煜汉王启兴南磊马兆瑾尹碧波边仕超廖强肖琳王科余刚张广刘中夫
关键词:HIV高危人群
2011—2015年四川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及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16
2019年
对2011—2015年四川省9个市(州)艾滋病监测哨点的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开展新发感染检测,估算该人群HIV-1的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2011—2015年四川省MSMHIV-1新发感染率为5.16%(95%CI:4.65%~5.66%)。根据《中国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试行)》将9个市(州)分为一类(即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0.1%及以上,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500例及以上)和二类(即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0.03%~0.100%,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100~500例),二类地区新发感染率为4.24%(95%CI:3.72%~4.76%)。四川省2011—2015年MSMHIV-1新发感染率较高,并存在疫情向二类地区蔓延的可能。
杨洪叶黎苏玲刘杨肖琳胡莹魏东兵袁丹周更生刘红露余佳梁姝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1流行病学男男性行为人群
2006-2012年凉山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凉山州2006-2012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工作进展,为完善凉山州艾滋病检测服务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按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凉山州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量分别为47576、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和679 256例,共计2 141 541例;检出HIV阳性数各年分别为747、576、4653、4 262、5 466、3 848和3 790例,共计23 349例;各年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7%、2.73%、4.10%、1.72%、1.72%、0.54%和0.56%,呈下降趋势。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HIV检测人数占总检测量的比例由2007年的0.89%,上升到2012年的39.33%,检出HIV阳性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的0.87%到23.83%;各级疾控机构HIV检测人数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00%下降到2012的22.44%,但2012年HIV阳性检出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仍达65.15%。2006-2012年,凉山州各级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血站各年平均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6%,0.17%,0.42%,0.15%和0.03%。结论凉山州艾滋病检测覆盖面逐渐扩大,检出HIV阳性数不断增加;自愿咨询检测仍将是主要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
王启兴龚煜汉南磊廖强肖琳边仕超马兆瑾王科王菊李洋亚余刚张广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四川省凉山州2011-2014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传播途径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该州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测数据,通过HIV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现的HIV感染者样本中的新发感染者,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经注射吸毒传播的比例,由2011年56.9%(190/334)降至2014年33.2%(248/747),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由2011年37.1%(124/334)升至2014年58.5%(437/747),母婴传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6%(2/334)、2.8%(18/634)、3.5%(29/818)和1.6%(12/747)。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6.5%(222/334)、58.5%(371/634)、58.6%(479/818)和59.2%(442/747);已婚人群占多数,未婚人群所占比例由2011年14.4%(48/334)升至2014年27.6%(206/747);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2.9%(210/334)、62.3%(395/634)、60.0%(491/818)和86.5%(646/747)。结论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由注射吸毒逐渐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应继续关注吸毒人群的干预,同时加大力度倡导并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王启兴张素华杨淑娟廖强余刚姚永娜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凉山州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比较分析凉山州2011-2016年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德昌、宁南、布拖3个县作为社区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HI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彝族和其他民族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11-2016年凉山州3个哨点县,共监测社区哨点人群共14 198人,其中彝族共4 149人(29.22%),检出HIV抗体阳性197例,阳性检出率为4.75%;汉族及其他民族共10 049例(70.78%),检出HIV阳性30例,阳性检出率为0.30%。在彝族人群中,有吸毒史[比值比(OR)=6.69,95%可信区间(CI):4.23,10.56],高危临时性行为(OR=1.72,95%CI:1.03,2.87)和寡居(OR=2.03,95%CI:1.10,3.75)的个体,感染HIV的风险均较高。而女性与男性相比(OR=0.62,95%CI:0.45,0.85),小学(OR=0.52,95%CI:0.36,0.74)、初中(OR=0.48,95%CI:0.25,0.94)、高中及以上(OR=0.27,95%CI:0.08,0.85)与文盲相比,感染HIV的风险均较低。在汉族人群中,有吸毒史能增加HIV感染的风险(OR=26.11,95%CI:5.70,119.72)。结论凉山州彝族比汉族及其他民族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彝族的性观念和习俗及较低的教育程度,成为导致凉山州HIV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
杨淑娟翟雯雯吉克春农王启兴廖强余刚肖琳姚永娜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彝族艾滋病
凉山州艾滋病传播风险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构建凉山州艾滋病传播风险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凉山州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及专题小组讨论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再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0.9%;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均值为0.93±0.04;两轮咨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38和0.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建立了凉山州艾滋病传播风险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89个三级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CR均<0.1,具有较好的逻辑合理性。结论本研究专家咨询质量好,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全面。
韩佳禹杨淑娟裴容吉克春农高博余刚肖琳王菊刘丹萍黄玉玲王子昕王科
关键词:艾滋病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影响因素多重对应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凉山州地区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甘洛县、金阳县、越西县5个彝族聚集县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结果 2011-2016年共检测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9 262人,阳性检出率2.98%(276/92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1.60,95%CI=1.21~2.11)、文盲(OR=3.38,95%CI=2.27~5.03)、小学(OR=1.94,95%CI=1.36~2.77)、外出务工(OR=1.61,95%CI=1.20~2.15)、注射吸毒(OR=1.60,95%CI=1.21~2.11)的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感染HIV的风险相对较高。多重对应分析显示外出务工、性行为、注射吸毒、23~25岁与HIV阳性之间有较强的关联。结论凉山州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感染因素多样化。针对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的防控需着眼于全局,多方面介入,将艾滋病防治与治愚、治毒、治穷结合起来。
吉克春农裴容杨淑娟余刚南磊王启兴廖强肖琳张素华张建新边绍勇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
关键词:HIV青少年彝族哨点监测
2016—2020年凉山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凉山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为凉山州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凉山州453株结核分枝杆菌,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INH)、链霉素(SM)、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M)、氧氟沙星(OFLX)6种常用抗结核药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和艾滋病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耐药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3株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2.23%,耐多药率为9.71%,准广泛耐药率为2.87%,耐INH、SM、RFP、EMB、KM和OFLX的耐药率分别为16.34%、10.60%、13.47%、6.18%、7.95%和7.28%,由高到低为INH>RFP>SM>KM>OFLX>EMB,耐INH率最高。从人群特征来看,男性患者数多于女性患者数,男性患者占69.53%,女性患者占30.47%,两类患者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1~60岁年龄组的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艾滋病感染者的总耐药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凉山州结核病耐药率远高于全省水平,可能与凉山州地区医疗水平较低和患者未规范化治疗管理有关,应继续加强该地区结核病的耐药筛查,及早发现耐药结核,加强患者的规范化治疗、管理,减少患者耐药形成和减少耐药结核的传播。
陈晓茹肖琳毛木呷苏婷底莫阿鎏王石金王若冰冯晓英祁腾张书
关键词: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