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四川省凉山州2011-2014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传播途径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该州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测数据,通过HIV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现的HIV感染者样本中的新发感染者,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经注射吸毒传播的比例,由2011年56.9%(190/334)降至2014年33.2%(248/747),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由2011年37.1%(124/334)升至2014年58.5%(437/747),母婴传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6%(2/334)、2.8%(18/634)、3.5%(29/818)和1.6%(12/747)。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6.5%(222/334)、58.5%(371/634)、58.6%(479/818)和59.2%(442/747);已婚人群占多数,未婚人群所占比例由2011年14.4%(48/334)升至2014年27.6%(206/747);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2.9%(210/334)、62.3%(395/634)、60.0%(491/818)和86.5%(646/747)。结论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由注射吸毒逐渐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应继续关注吸毒人群的干预,同时加大力度倡导并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 王启兴张素华杨淑娟廖强余刚姚永娜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 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011-2015哨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对2011年到2015年期间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孕产妇哨点HI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5年每年4-6月在彝族聚居地昭觉县和布拖县监测哨点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采样进行监测。结果 2011年到2015年监测并调查了孕产妇共3506例。2011年到2015年,各年HIV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35人、82人、44人、38人和53人,检出率分别为5.74%(35/610)、10.30%(82/796)、6.77%(44/650)、5.85%(38/650)和6.63%(53/800),持续高流行状态,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趋势=1.31,P=0.25)。年龄在30岁以上(OR=1.54,95%CI=1.04-2.28),丈夫前往外地打工或经商(OR=1.45,95%CI=1.04-2.28)、丈夫患有性病(OR=2.89,95%CI=1.64-5.08)能增加感染HIV的风险;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是感染HIV的风险较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较低(OR=0.36,95%CI=0.15-0.90)。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一般人群中扩散趋势严峻。
- 杨淑娟王启兴杨超余刚肖琳廖强边绍勇张建新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孕产妇哨点监测
- 2009-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经性传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暗娼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和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2]),也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因此,通过对该地区设定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掌握当地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动态和流行因素。现将凉山彝族自治州2009-2015年国家规定的监测期(4-6月)内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肖琳翟雯雯杨淑娟王启兴余刚边绍勇廖强姚永娜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暗娼人群
- 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的HIV感染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方法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年共监测共9 536人,HIV的检出率分别为4.15%(74/1 784)、3.55%(69/1 941)、2.10%(41/1 949)、2.52%(47/1 862)和1.55%(31/2 000),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34)、彝族(OR=2.60)、有外出打工史(OR=1.75)、最近1年有不安全性行为(OR=1.72)、有吸毒史(OR=6.07)和拒答是否吸毒(OR=2.84)均能增加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小学文化(OR=0.61)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8)能降低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结论凉山州未婚青少年群体HIV感染形势严峻,彝族、男性、不安全性行为和吸毒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
- 余刚杨淑娟王启兴张素华廖强肖琳罗敏张建新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哨点监测未婚青少年农村
- 凉山彝族相关文化习俗与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及干预对策被引量:44
- 2017年
-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中国艾滋病的高流行区。世代繁衍的彝族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影响着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彝族的性文化和婚姻文化、价值观和宗教文化等方面,探讨凉山州彝族相关文化习俗与艾滋病病毒流行的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当地文化习俗的防控策略和建议。
- 杨淑娟罗敏张素华姚永娜王启兴廖强
- 关键词:艾滋病彝族文化习俗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2015年社区人群HIV哨点监测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社区人群HIV流行趋势及HIV感染者相关行为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凉山州社区人群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德昌县、宁南县和布拖县),调查对象为年龄≥ 15岁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抽样,2010-2015年共需调查样本量14 092人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和血清学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和各年HIV感染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哨点监测完成调查共14 092人次,发现HIV感染者267人,2010-2015年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4%(70/2 162)、3.07%(72/2 345)、1.17%(28/2 399)、1.38%(33/2 400)、1.42%(34/2 391)和1.25%(30/2 395)。彝族聚集为主的布拖县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聚集为主的德昌县和宁南县(OR=3.83,95%CI:2.25-6.52);增加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男性(OR=1.77,95%CI:1.30-2.40)、彝族(OR=4.40,95%CI:2.56-7.57)、离异或丧偶(OR=28.57,95%CI:4.56-178.95)、共用针具吸毒(OR=8.53,95%CI:3.99-18.25);降低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初中及以上学历(OR=0.59,95%CI:0.37-0.97)、固定性伴安全性行为(OR=0.21,95%CI:0.05-0.96)、临时性伴安全性行为(OR=0.46,95%CI:0.28-0.76)。结论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较高。男性、彝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共用针具吸毒等因素增加社区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 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余刚廖强肖琳龚煜汉王科张素华翟雯雯张建新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感染哨点监测彝族
- 成都某大专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控生活技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了解大专学生艾滋病(AIDS)防控生活技能的现状,探索艾滋病知识等因素对防控艾滋病生活技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通过问卷对大专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调查。结果共调查998名学生,取得有效问卷944份。944人中,男生344人(36.44%),女生600人(63.56%);大一学生759人(80.40%),大二学生185人(19.60%);平均年龄(19.54±0.91)岁(17~23岁)。风险意识得分(69.79±9.41)分,协商能力得分(60.91±9.22)分,拒绝能力得分(65.55±12.63)分,求助能力得分(65.75±9.93)分。男生的协商能力(62.93±9.29)强于女生(59.75±8.98)(t=5.56,P〈0.05),男生拒绝能力(58.60±9.61)弱于女生(69.53±12.44)(t=-14.06,P〈0.05),大二学生的拒绝能力(71.22±17.66)强于大一学生(64.17±10.64)(t=-6.98,P〈0.05)。艾滋病防控生活技能的影响因素有艾滋病核心知识、艾滋病感染资讯、性别、参加集体活动(P〈0.05)。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生活技能得分较低,要加强对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充分利用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的学生AIDS疫情信息,开展有性别、年级侧重点的生活技能培训。
- 杨文婷杨文婷张素华张素华翟雯雯张建新
- 关键词:艾滋病
- 凉山州彝族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 目的:了解凉山州彝族儿童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现况,分析影响洗手行为习惯形成的促进因素和不利因素,为探索针对彝族地区儿童的不良洗手行为习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自拟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 姚永娜张素华翟雯雯赵庆革张建新
- 关键词:小学生洗手行为彝族
- 凉山州彝族小学生洗手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彝族儿童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现况,分析影响洗手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为探索针对彝族儿童的不良洗手行为习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拟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地区357名在校小学生进行自填式和报告式问卷调查。结果彝族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形成率为55.20%,手卫生知识得分为(70.9±16.7)分。城乡间比较,农村学生洗手习惯形成率(53.1%)、餐前洗手率(74.7%)均较城镇学生(73.3%,93.3%)低(χ~2值分别为4.484,4.363,P值均<0.05)。手卫生相关知识是促进洗手习惯的因素(OR=1.301),农村户籍、三年级是学生形成洗手习惯的不利因素(OR值分别为0.365,0.465)。不良的洗手行为习惯能够增加学生腹泻发病率(χ~2=8.995,P<0.01)。结论凉山州彝族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不容乐观。应重点针对三年级小学生加大手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洗手时机、方法的宣教。
- 姚永娜张素华翟雯雯赵庆革苗泓丽杨文婷张建新王立娟马吉阿洛
- 关键词:洗手健康教育统计学
- 凉山州2009-2015年孕产妇HIV哨点监测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流行情况,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5年每年4-6月在凉山州西昌市、彝族聚居地的昭觉县和布拖县妇幼保健院,准备分娩和接受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进行连续采样监测,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学、生育情况和行为特征等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HIV抗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9-2015年,孕产妇人群哨点共监测有效研究对象6 780人,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88例,阳性率4.25%。2009-2015年各年HI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5%(9/665)、2.95%(18/611)、3.57%(36/1 008)、6.86%(82/1 196)、4.57%(48/1 050)、3.71%(39/1 050)和4.67%(56/1 200),呈现缓慢上升趋势(χ2=7.71,P=0.005)。分析发现昭觉和布拖地区的孕产妇HIV感染风险高于西昌地区[比值比(OR)=2.95,95%可信区间(CI)=1.39~6.24]。孕产妇是彝族(OR=6.08,95%CI=1.76~20.96)、生育次数1次(OR=1.55,95%CI=1.06~2.25)和2次(OR=1.74,95%CI=1.20~2.52)、丈夫有外出打工史(OR=1.40,95%CI=1.04~1.87)、丈夫有吸毒史(OR=1.86,95%CI=1.04~3.33)、丈夫患有性病(OR=2.26,95%CI=1.30~3.93),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的研究对象感染HIV风险较低(OR=0.34,95%CI=0.13~0.85)。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该人群中有升高趋势。特别是对文化程度低,丈夫有吸毒史、外出打工史和患有性病的彝族孕产妇,感染HIV的风险更高。
- 吉克春农杨淑娟余刚廖强南磊王启兴边绍勇肖琳杨超张素华姚永娜翟雯雯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孕产妇彝族哨点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