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展

作品数:14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徐州市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腹腔
  • 6篇腹腔镜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3篇晚期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肝癌
  • 3篇安全性
  • 2篇单抗
  • 2篇胆道
  • 2篇胆囊
  • 2篇十二指肠
  • 2篇手术
  • 2篇肝切除
  • 2篇肝切除术
  • 1篇胆道镜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细胞
  • 1篇胆囊结石

机构

  • 12篇徐州市肿瘤医...

作者

  • 12篇苏展
  • 3篇裴锐锋
  • 3篇李德强
  • 1篇江涌
  • 1篇徐艳群
  • 1篇唐亮

传媒

  • 2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养生保健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灾害医学与救...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修补穿孔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车金辉苏展朱硕杨为彬周武元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穿孔腹腔镜手术剖腹术
Hb、Alb及PLR与壶腹周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壶腹周围癌(VPC)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行PD治疗的VPC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发生组38例和未发生组64例,同时对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失访3例),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亚组35例和预后良好亚组64例,比较各组患者Hb、Alb、PLR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VPC患者Hb、Alb、PLR水平与术后并发症、预后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PD治疗的VP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Alb、PLR水平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患者Hb、Alb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LR水平高于未发生组(t/P=6.454/<0.001、20.333/<0.001、30.371/<0.001);预后不良亚组患者Hb、Al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亚组,PLR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t/P=11.701/<0.001、26.741/<0.001、31.135/<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lb与行PD治疗的VPC患者术后并发症呈负相关,PLR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呈正相关(r/P=-0.354/0.002、-0.472/<0.001、0.513/<0.001)。Hb、Alb与VPC患者PD治疗发生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LR水平与发生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P=-0.326/0.003、-0.453/<0.001、0.501/<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低、Alb低、PLR高水平均是影响行PD治疗的VP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95%CI)=2.100(1.046~3.154)、2.784(1.352~4.217)、3.463(1.498~5.427)]。ROC曲线显示,Hb低、Alb低、PLR高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4、0.781、0.801、0.867,三者联合的AUC显著高于单项预测(Z/P=5.071/0.006、5.687/0.001、6.021/<0.001)。结论术前Hb、Alb、PLR水平异常与VPC患者PD术后发生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密切,且是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预后不良�
杨为中丁烁李云玖苏展车金辉
关键词:壶腹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医用内嵌式双腔T型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内嵌式双腔T型引流管,属于胆道术后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呈“T”字形连接在一起的短管和长管,短管和长管内部连通,所述的长管的管壁上制作有用于注射造影剂的副管,副管的走向与长管平行,副管与所述的长...
丁轶人唐亮徐艳群杨为彬裴锐锋苏展
文献传递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为12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时间平均(241.5±39.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7.5±73.0)mL,术后平均住院(8.6±3.8)d。术后发生腹腔出血1例,经介入治疗后腹腔出血停止;发生腹水5例、胸腔积液3例、肺部感染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30个月,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纠正,3例钡餐示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例钡餐未见异常,均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效果确切。
车金辉朱硕苏展江涌
关键词: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腹腔镜检查
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WBC、CRP及NEUT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WBC、CRP及NEU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到2020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诊治的9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择期手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例。联合手术组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炎性指标。结果联合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组延长,但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开腹手术组缩短(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开腹手术组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 d两组患者WBC、CRP及NEUT%均升高,联合手术组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能够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围术期WBC、CRP及NEUT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苏展周武元
关键词:胆道镜腹腔镜胆囊结石
腹腔镜肝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胃肠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胃肠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肝切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变化、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生活质量,术后恢复时间短,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徐路周武元李德强苏展车金辉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细胞胃肠功能安全性
老年晚期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膜联蛋白A5表达变化及其预后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晚期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前后膜联蛋白A5表达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预行TACE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随访术后6个月内患者肿瘤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进展组(n=30)和进展组(n=54)。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比较其变化情况,及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最大直径>5 cm患者术前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高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患者,多个癌灶患者术前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高于单个癌灶患者(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晚期肝癌患者肿瘤最大直径>5 cm(OR=1.881,95%CI:1.203~2.941)、癌灶个数≥2个(OR=1.728,95%CI:1.125~2.654)是术前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与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时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较术前升高;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且进展组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高于无进展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时各时间点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截至2022年3月31日,随访患者生存时间为8~3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6.37±4.58)个月。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膜联蛋白A5水平高表达患者生存期[(24.26±2.35)个月]低于膜联蛋白A5水平低表达者[(27.64±2.34)个月];术后30 d膜联蛋白A5水平高表达患者生存期[(24.52±2.16)个月]低于膜联蛋白A5水平低表达者[(27.43±2.2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直径>5 cm、多个癌灶、术前膜联蛋白A5、术后30 d膜联蛋白A5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肿瘤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术前膜联蛋白A5水平、术后30 d血清膜联蛋白A5水平与老年晚期肝癌TACE治疗后生存期有关。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
徐路周武元苏展李德强
关键词:膜联蛋白A5晚期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微血管侵犯阳性肝癌病人肝切除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微血管侵犯(MVI)阳性肝癌病人肝切除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癌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MVI阳性组20例和MVI阴性组40例。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12个月的复发率、死亡率,分析MVI阳性肝癌病人肝切除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手术切缘、解剖性肝切除、肝硬化、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是否光滑、肿瘤包膜是否完整、甲胎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VI阳性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4/20),与MVI阴性组的7.50%(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MVI阳性组病人复发率25.00%(5/20),高于MVI阴性组的5.00%(2/40)(P<0.05);MVI阳性组病人死亡率10.00%(2/20),与MVI阴性组的5.00%(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边缘不光滑、无肿瘤包膜、甲胎蛋白水平>400μg/L均为MVI阳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MVI阳性肝癌病人肝切除后复发率比MVI阴性肝癌病人更高,且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边缘及包膜、AFP相关。
苏展杨为中车金辉周武元
关键词:肝切除术肿瘤复发手术切缘肿瘤包膜
替雷利珠单抗较索拉非尼作为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成本-效用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对比替雷利珠单抗与索拉非尼用于治疗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成本-效用,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区生存模型,模拟10年内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或者索拉非尼的生存状态,分别计算成本和健康产出,获得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以3倍的202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意愿支付阈值(WTP)。结果在模拟期限内,替雷利珠单抗与索拉非尼方案ICUR为280691.4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组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替雷利珠单抗费用,索拉非尼组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影响ICUR的重要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在WTP为3倍GDP时,替雷利珠单抗有显著成本-效用优势,经济概率为81.4%,结果稳健。结论对于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替雷利珠单抗比索拉非尼具有显著成本-效用优势。
苏展车金辉裴锐锋
关键词:索拉非尼药物经济学分析
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肝细胞癌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6
2024年
目的探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诊治的晚期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晚期HCC患者分为索拉非尼组(索拉非尼治疗)和单抗组(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反应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根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 4.03)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08例晚期HCC患者,索拉非尼组36例,单抗组72例。单抗组中位PFS和OS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P<0.05)。单抗组ORR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P<0.05),但两组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发生致命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结论与索拉非尼相比,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晚期HCC中可获得更好的OS和PFS,且安全性良好。
苏展车金辉裴锐锋
关键词:晚期肝细胞癌临床疗效安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