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用内嵌式双腔T型引流管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内嵌式双腔T型引流管,属于胆道术后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呈“T”字形连接在一起的短管和长管,短管和长管内部连通,所述的长管的管壁上制作有用于注射造影剂的副管,副管的走向与长管平行,副管与所述的长...
- 丁轶人唐亮徐艳群杨为彬裴锐锋苏展
- 文献传递
- 表达白细胞介素-18的结肠癌瘤苗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 2008年
- 目的观察表达人白细胞介素(hIL)-18的结肠癌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方法0.1ml单克隆化的人结肠癌sw480细胞、携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的pEGFP—sw480细胞、携有hIL-18基因表达质粒的hIL-18-pEGFP-sw480细胞(1×10^8个/ml)分别注射裸鼠,每组5只。ELASA法检测裸鼠血清IL-18含量;记录成瘤时间及瘤体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VEGF、MMP-9及微血管密度(CD34表达);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凋亡。结果hIL-18-pEGFP—sw480组成瘤时间为(26.2±1.8)d,而pEGFP—sw480、sw480组分别为(14.8±2.8)d和(14.6±1.9)d。注射42d后,hIL-18-pEGFP—sw48组裸鼠血中IL-18含量为(63.58±13.75)ng/L。hIL-18-pEGFP—sw480、pEGFP—sw480、sw480组肿瘤平均体积(mm^3)分别为:336.39±28.50、1029.08±114.84、957.96±91.55。hIL-18-pEGFP-sw480组肿瘤明显小于sw480组和pEGFP-sw480组(P〈0.01)。微血管密度(CD34)分别为(9.08±4.01)、(32.48±8.84)、(33.32±3.39),MMP-9灰度值分别为143.2±6.8、114.6±5.4、110.2±5.9;VEGF灰度值分别为140.8±9.2、108.5±8.7、107.3±4.9,hIL-18-pEGFP-sw480组血管生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明显减少;hIL-18-pEGFP—sw480组凋亡细胞阳性率(30.32±7.23)%明显高于pEGFP—sw480组(6.32±1.18)%和sw480组(5.80±2.28)%(P〈0.01)。结论IL-18可明显减少裸鼠结肠癌sw480细胞移植瘤的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 徐为符炜薛亮裴锐锋郭贞吾木扎克刘俊杰韩东裴冬生郑骏年
- 关键词:结肠癌白细胞介素18基因治疗
- 内脏脂肪面积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效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究内脏脂肪面积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胃癌患者97例,对所有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进行测量,本次入选患者中有52例作为大脂肪面积组,45例作为小脂肪面积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以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为9.62%、手术时间(235.48±44.32)min大于小脂肪面积组2.22%和(223.09±54.55)min,(t=5.938,P=0.008;t=2.390,P=0.024);住院时间(11.56±3.02)d、发热时间(3.12±1.20)d均显著多于小脂肪面积组(9.12±2.77)d、(2.42±0.92)d,(t=2.811,P=0.007;t=3.503,P=0.003);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腹泻、胰漏、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1.54%,11.54%,23.08%)显著高于小脂肪面积组(2.22%,2.22%,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2,3.939,7.302;P<0.05)。结论内脏脂肪面积较大是影响胃癌微创术的不利因素,增加微创术的操作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
- 徐艳群江涌张跃赵伟裴锐锋
-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检查胃切除术
- IL-8-251A/T多态性与肝癌相关性
- 2012年
- 目的探讨IL-8-251A/T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肝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243例健康对照个体和229例肝癌患者IL-8-251A/T多态性。结果 IL-8-251A/T多态性在对照组和肝癌组中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转移和HBsAg状态进行分层分析,发现HBsAg阴性肝癌患者TT基因型在分布明显高于阳性患者(P=0.002);未发现IL-8-251A/T多态性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状态明显相关(P>0.05)。结论 IL-8-251A/T多态性与肝癌患者HBsAg状态相关。
- 侯波裴锐锋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单核苷酸多态性肝癌
- 替雷利珠单抗较索拉非尼作为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成本-效用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对比替雷利珠单抗与索拉非尼用于治疗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成本-效用,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区生存模型,模拟10年内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或者索拉非尼的生存状态,分别计算成本和健康产出,获得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以3倍的202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意愿支付阈值(WTP)。结果在模拟期限内,替雷利珠单抗与索拉非尼方案ICUR为280691.4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组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替雷利珠单抗费用,索拉非尼组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影响ICUR的重要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在WTP为3倍GDP时,替雷利珠单抗有显著成本-效用优势,经济概率为81.4%,结果稳健。结论对于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替雷利珠单抗比索拉非尼具有显著成本-效用优势。
- 苏展车金辉裴锐锋
- 关键词:索拉非尼药物经济学分析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手术技巧与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都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依照切口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有6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选择T管引流方法,试验组选择一期缝合方法。结果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2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排气时间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就胆总管结石患者来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方法具有着安全有效的特点,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杨为彬裴锐锋李德强赵伟
-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68例肝癌患者分为开腹组(n=30)和腹腔镜组(n=38),开腹组患者行开腹肝癌切除术,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指标、血清生物学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97.37%(37/38),与开腹组患者的96.67%(29/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开腹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肝门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腹腔镜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疗效显著,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缩短手术切口长度,降低血清ESM-1、ICAM-1、VEGF、aFGF及bFGF水平,缩短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史经汉周武元赵伟裴锐锋
- 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肝细胞癌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6
- 2024年
- 目的探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诊治的晚期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晚期HCC患者分为索拉非尼组(索拉非尼治疗)和单抗组(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反应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根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 4.03)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08例晚期HCC患者,索拉非尼组36例,单抗组72例。单抗组中位PFS和OS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P<0.05)。单抗组ORR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P<0.05),但两组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发生致命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结论与索拉非尼相比,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晚期HCC中可获得更好的OS和PFS,且安全性良好。
- 苏展车金辉裴锐锋
- 关键词:晚期肝细胞癌临床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