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莲

作品数:13 被引量:11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值模拟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四维变分
  • 3篇雷达
  • 3篇边界层
  • 2篇气候
  • 2篇气候效应
  • 2篇飑线
  • 2篇飑线过程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2篇边界层过程
  • 2篇4DVAR
  • 1篇地球系统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应用
  • 1篇源解析
  • 1篇云模式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三峡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3篇刘莲
  • 4篇马伟强
  • 4篇马耀明
  • 4篇韩存博
  • 3篇汪涛
  • 3篇王迎春
  • 3篇陈明轩
  • 3篇仲雷
  • 3篇王宾宾
  • 2篇王忠彦
  • 1篇胡伟
  • 1篇肖现
  • 1篇刘新
  • 1篇王永杰
  • 1篇赵原
  • 1篇李茂善
  • 1篇任晓
  • 1篇郑斌
  • 1篇赵原
  • 1篇谢志鹏

传媒

  • 3篇气象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被引量:1
2023年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马伟强马耀明谢志鹏陈学龙谢志鹏韩存博王宾宾仲雷韩存博李茂善席振华刘莲仲雷胡伟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热通量全球变化
不同植物对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植物是影响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探讨了植物对河口或湖泊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影响,但关于植物类型对自然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其相应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以7种常见沟渠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利用改进的乙炔抑制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植物对自然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和相应功能基因(nirS和nirK)拷贝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至第180 d时,不同植物生长条件下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在2.85~13.20μg·m^-2·h^-1之间,不同植物间反硝化速率差异显著,且大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小型挺水植物.不同植物之间沉积物中nirS基因拷贝数在2.70×10^8~5.02×10^8 copies·g^-1之间,nirK基因拷贝数在3.97×10^5~6.91×10^5 copies·g^-1之间,与培养初期相比,培养180 d后沉积物中nirK、nirS基因拷贝数明显增多.7种植物中,美人蕉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功能基因拷贝数较高,狐尾藻较低,整体来看,基因拷贝数大小顺序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nirS基因拷贝数与NO-3-N含量、TN含量及反硝化速率之间均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nirK基因拷贝数与沉积物碳氮含量及反硝化速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刘莲刘莲汪涛邵志江任晓
关键词:植物类型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NIRK
阿拉伯海超级气旋风暴“查帕拉”(2015)快速加强过程中环境场特征
2024年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发布的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数据、NOAA 0.25°×0.25°逐日OISST资料以及ERA5提供的0.25°×0.25°逐小时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阿拉伯海超级气旋风暴“查帕拉”(2015)快速加强过程中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较常年平均偏暖3.0~3.5℃的暖水区,为“查帕拉”的快速加强提供了水汽和能量条件;“查帕拉”北侧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南侧的高空出流通道的建立是其快速加强的重要高空强迫条件,高层辐散风的增强促进质量流出形成强上升运动,这也伴随着旋转风动能的快速增长;在“查帕拉”快速增强时段,高层150 hPa以上存在显著的正位涡异常,高层的正位涡异常能够调整引起低层气旋性环流加强,同时中层400 hPa有显著的正位涡平流输入,正涡度在垂直方向快速增长,300 hPa附近显著增暖,内核区的垂直对流运动达到最强。
柳龙生刘莲高拴柱
关键词:涡度位涡
一次入海温带气旋背景下的海雾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24年
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监测资料以及WRF模式对2021年3月27~28日移入黄海的温带气旋引发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发生时气海温差介于0.5℃~2℃,海雾成熟阶段出现了气温低于海温的现象。(2)入海气旋形成的湿空气辐合为海雾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水汽条件,低空急流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促进了逆温层的建立并输送水汽。(3)气旋入海以后,黄海海域出现了“双逆温”的现象,低层的逆温来自于低空急流的暖平流输送,高层的逆温是由气旋后部的干冷空气下沉增温造成。(4)在气旋和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近海面边界层大气湍流动能增加,这也促进了海雾在垂直方向发展。(5)湍流动能收支的诊断结果显示,切变项在海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占据主导作用,当海雾在垂直方向发展时,湍流动能垂直输送项会明显增大。
柳龙生刘莲黄彬
关键词:温带气旋水汽输送逆温层
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主要河流污染物来源解析被引量:18
2020年
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主要河流水质进行定量评价,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与布局对其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2013-2016年,永定河上游主要河流水质逐渐改善,但仍存在水污染问题,主要超标的水质指标为TP和氟化物,超标率分别为28.24%和22.59%。(2)空间聚类分析发现,洋河中下游断面鸡鸣驿、响水铺和八号桥,水污染相对较严重;清水河上游断面北泵房和洋河上游断面左卫,水污染较轻;桑干河断面石匣里、温泉屯、小渡口和清水河下游断面老鸦庄,水质清洁。(3)洋河中下游污染物来源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清水河下游和桑干河污染物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洋河上游和清水河上游污染物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
邵志江刘莲刘莲
关键词:水质评价污染源解析
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植被是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渠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长江上游沟渠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沟渠内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探讨了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自然沟渠植被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自然沟渠内植物种类众多,调查样方内植物共有16科20种,但优势种较少,且仅以危害性大的过江草(Phyla nodiflor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主,出现的频度分别为46.09%和38.26%。(2)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居民区沟渠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优势种明显,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旱地沟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田沟渠和荒地沟渠植物分布较为均匀。(3)不同类型沟渠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植被盖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居民区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植物地上部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居民区沟渠>水田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
刘莲刘莲赵原汪涛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植被生物量盖度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观测研究进展
2025年
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地表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调节着区域大气边界层发展和云降水过程,其“感热气泵效应”对高原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发展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地表综合观测站点缺乏,严重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区域天气、气候效应的认识与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云降水过程和高原区域天气、气候效应研究开展了诸多大型野外观测试验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17年以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启动,并在前期观测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综合观测试验研究。将从2019年以来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的观测视角,系统梳理、归纳和汇总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云降水过程和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相关观测研究进展。
马耀明王宾宾王宾宾孙丽君蔡征岭石兴东胡泽勇马伟强仲雷马伟强陈学龙仲雷谢志鹏刘莲韩存博王永杰王忠彦刘莲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2025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及“地球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作用愈加显著。数值模拟作为理解高原复杂气候过程的有效工具,在探索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的物理机制和天气、气候效应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系统综述了青藏高原地区4个主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包括陆地-表层大气过程(边界层过程)、云降水物理过程、区域水分循环过程和平流层过程,重点探讨了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及其对区域天气系统、季风环流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需要通过提高数值模式的精度、优化参数化方案以及结合多源观测数据,以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马伟强马耀明马耀明李茂善孙方林宋敏红韩熠哲胡伟刘莲苏荣明珠刘莲
关键词:青藏高原数值模拟气候效应
京津冀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和临近预报试验
本文基于雷达资料快速刷新四维变分同化技术(RR4DVar)所建立的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利用京津冀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针对发生在京津冀山区和平原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即2013年7月30简称“730”飑...
刘莲
关键词:飑线4DVAR
文献传递
京津冀一次飑线过程的精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8
2015年
基于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分析系统,利用京津冀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区域(约700个)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30—31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系统在移动过程中系统不同部位的热动力结构及其环境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发生发展的。飑线形成初期,其中段和南段前部有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并受到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的影响,且在飑线中南段两侧水平正负涡度近似平衡,这种环境下,十分有利于飑线中南段的组织发展。而北段前部受弱的中层垂直风切变及辐散下沉运动影响,不利于北段系统有组织的发展;随着飑线移动下山,中段和南段前部在较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控制下,出现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且存在偏南暖湿气流稳定输送到系统上升运动区中,这对飑线系统中段和南段自身对流单体新生及高度组织化极为有利。随着飑线演变为弓形回波,中段环境场仍维持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且位于冷池出流边界的控制之下,由于地形强迫效应,有利于弓形回波前沿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是飑线下山迅速增强并发展成弓形回波,且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
刘莲王迎春陈明轩
关键词:飑线雷达4DVA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