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耀明

作品数:191 被引量:2,167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8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8篇天文地球
  • 14篇水利工程
  • 13篇农业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9篇青藏
  • 76篇青藏高原
  • 61篇地表
  • 30篇遥感
  • 21篇卫星遥感
  • 20篇边界层
  • 18篇藏北高原
  • 15篇值模拟
  • 14篇数值模拟
  • 14篇气候
  • 13篇土壤
  • 12篇夏季
  • 12篇大气边界层
  • 11篇热通量
  • 11篇近地
  • 11篇降水
  • 10篇下垫面
  • 9篇通量
  • 9篇气象
  • 9篇近地层

机构

  • 190篇中国科学院
  • 4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8篇兰州大学
  • 17篇三峡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成都信息工程...
  • 9篇教育部
  • 9篇中国科学院西...
  • 7篇日本京都大学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冈山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京都大学
  • 3篇特文特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作者

  • 191篇马耀明
  • 60篇马伟强
  • 44篇李茂善
  • 42篇王介民
  • 28篇胡泽勇
  • 23篇仲雷
  • 20篇孙方林
  • 12篇董晓华
  • 11篇王永杰
  • 11篇吕世华
  • 10篇韩存博
  • 10篇王宾宾
  • 8篇田辉
  • 8篇文军
  • 7篇姚檀栋
  • 6篇胡晓
  • 6篇吕雅琼
  • 6篇石川裕彦
  • 5篇喻丹
  • 5篇左洪超

传媒

  • 64篇高原气象
  • 17篇地球科学进展
  • 9篇冰川冻土
  • 9篇气象学报
  • 8篇大气科学
  • 6篇第一届青藏高...
  • 5篇第一届中国大...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干旱气象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水文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遥感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热带海洋

年份

  • 11篇2025
  • 6篇2024
  • 14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11篇2008
  • 20篇2007
  • 21篇2006
1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2025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及“地球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作用愈加显著。数值模拟作为理解高原复杂气候过程的有效工具,在探索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的物理机制和天气、气候效应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系统综述了青藏高原地区4个主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包括陆地-表层大气过程(边界层过程)、云降水物理过程、区域水分循环过程和平流层过程,重点探讨了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及其对区域天气系统、季风环流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需要通过提高数值模式的精度、优化参数化方案以及结合多源观测数据,以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马伟强马耀明马耀明李茂善孙方林宋敏红韩熠哲胡伟刘莲苏荣明珠刘莲
关键词:青藏高原数值模拟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2025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青藏高原观测站点分布相对稀疏且不均匀,定量获取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参数面临极大挑战。卫星遥感能够大面积获取时、空连续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变量,但受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地貌和云层的影响,基于卫星遥感定量刻画陆地-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卫星遥感观测技术的突破,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过去50 a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研究进展,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和地-气水热通量的卫星遥感估算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此外,文中还从物理模型优化、多源数据融合以及卫星遥感与数值模式的结合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仲雷戚雨婷马耀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卫星遥感应用
藏北高原地表参数特征观测与模拟分析
基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07年7月-2007年8月的观测数据资料,同时借助于WRF模式模拟了该地区的地表通量,即通过设置4组敏感性试验(改变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度)来替代模式的初...
马伟强马耀明
关键词:WRF模式
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特征参数及能量通量卫星遥感参数化研究
马伟强马耀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特征参数能量通量
青藏高原六套陆面蒸散发产品的评估被引量:3
2023年
鉴于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开发出的不同时空分辨率蒸散发(ET)产品在青藏高原(TP)仍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限制了这些产品在水文气象和气候评估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涡动观测的ET对六种ET产品(PML、EB-ET_V2、GLEAM、GLDAS、ERA5_Land和MOD16)进行评估并比较各产品之间的差异,对TP区域ET产品不确定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值与对应像元ET值之间的年平均态和季节循环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一致性。GLEAM产品与观测值吻合度较高并拥有适用性;MOD16产品在大部分站点性能较差。(2)在季节性变化方面,春季ERA5_Land产品与观测的变化较为一致;夏季和冬季GLEAM产品与观测的变化更为接近,而EB-ET_V2产品在秋季表现更有优势。(3)在空间上,GLEAM、EB-ET_V2产品和GLDAS产品存在更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8)和一致性(一致性指数IOA>0.89);各产品季节时空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春季;相对其他产品,MOD16产品在大部分区域夏季低估且冬季高估。(4)除MOD16外的各产品年平均ET大小相差较大,多年平均的高原ET大小排序为ERA5_Land(401.46 mm a^(-1))>PML(334.37 mm a^(-1))>GLEAM(298.46 mm a^(-1))>EB-ET_V2(271.39 mm a^(-1))>GLDAS(249.67 mm a^(-1)),六套产品估算的青藏高原的总体年蒸发量为330.59 mm a^(-1)。青藏高原不同蒸发产品的比较有助于对高原蒸发的动态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为青藏高原水资源评估和区域水管理提供参考。
袁令马耀明陈学龙王玉阳
关键词:青藏高原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被引量:107
2000年
利用 GAME/Tibet 1998年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的地面加热场、地表能量平衡、地面阻曳系数CD及感热通量整体输送系数CH等特征,得到了一些有关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结构的新认识。
马耀明塚本修吴晓鸣玉川一郎王介民石川裕彦胡泽勇高洪春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气象特征
雅砻江流域1961-2018年极端气候时空演变研究被引量:9
2023年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规律,能够预防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以及水资源分布的失衡。雅砻江拥有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于雅砻江流域1961-2018年日降雨、日气温数据计算得到26个极端气候指数,利用线性拟合、Sen’s斜率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Pettitt检验法分析极端气候指数的趋势和突变;使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IDW)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极端气候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雅砻江流域极端高温、低温以及平均温差指数在空间上都是南高北低;流域北部气温偏寒,结冰和霜冻日数偏长,而南部气温偏暖,夏天日数和生长期长度偏长。极端降水指数除持续干期,其他指数在空间上也是南高北低,且在东南部达到最大值。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最高和最低气温极值温度上升,高温增长速率小于低温增长速率,从而温差逐渐缩小;结冰和霜冻日数减少,夏天日数、生长期长度和暖日持续日数增加,使得流域冬季变短夏季变长,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温度持续时间增长。极端降水指数除了持续干期,其余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强降水量增加幅度次之。说明1961-2018年雅砻江流域极端气温趋于变暖,年内偏暖日数增多,极端降水整体增加,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持续时间加长,还需对雅砻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增多加以防范。研究雅砻江流域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以及灾害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晨杨晨董晓华秦兴隔王雅琳马耀明
关键词:雅砻江流域
青藏高原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稳定氧同位素(δ18O)在冰芯研究中能够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为科学的解释冰芯中δ18O记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分别介绍了青藏高原季风区、非季风区以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余武生田立德马耀明尹常亮
关键词:青藏高原Δ18O降水冰芯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被引量:4
2024年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结合Mann-Kendal检验、重标极差(R/S)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643MJ mm hm^(-2)h^(-1)。(2)不同季节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冷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暖季降雨侵蚀力则表现为以江西省为中心沿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鄱阳湖环湖区(III区)和长江干流武汉以下段及太湖水系(IV区)。(3)长江中下游相邻地理分区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差异较大,降雨侵蚀力区域性差异显著。其中III区、湘江及赣江流域(I区)和IV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且未来将保持该趋势,为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4)研究所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的降雨侵蚀力与植被覆盖度存在负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I区在冷季呈现正相关,而且其中的湘江上游流域出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降雨侵蚀力是影响地表侵蚀过程的关键因素,侵蚀性降水会影响植被覆盖情况,进而影响地表的侵蚀过程。因此在重点关注高降雨侵蚀力地区的同时还需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王雪雯王雪雯董晓华龚成麒魏冲马耀明安敏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植被覆盖度
Estim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ed from EOS/MODIS in Naqu area over Tibetan Plateau被引量:19
2012年
地表温度是区域和全球尺度陆面过程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利用遥感卫星资料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数据在气象、水文和生态领域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改进后的针对MODIS数据的分裂窗口算法,对MODIS L1B卫星数据进行实用而简便的云检测处理,并根据青藏高原陆地、水体和冰雪等常见下垫面状况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反演得到了2007-01-03、04-18、06-12和10-02四日的无云下垫面地表温度。最后,将Sobrino结果在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与MODIS日地表温度产品及CAMP/Tibet观测站地表温度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地表温度结果与MODIS数据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地表温度结果与地面观测数据(去除可疑点后)的平均误差仅为1.435K。
王宾宾马耀明马耀明
关键词:遥感技术遥感方式遥感图像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