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伟

作品数:20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肺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病理
  • 8篇临床病理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5篇突变
  • 4篇突变分析
  • 4篇细胞肺癌
  • 4篇小细胞
  • 4篇临床病理学
  • 4篇基因
  • 4篇肺癌
  • 4篇DNA突变
  • 4篇DNA突变分...
  • 4篇病理学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免疫
  • 3篇非小细胞
  • 3篇肺肿瘤
  • 3篇标本
  • 2篇抑制剂

机构

  • 20篇上海市肺科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20篇吴伟
  • 18篇武春燕
  • 16篇张莉萍
  • 16篇侯立坤
  • 13篇黄焰
  • 11篇张伟
  • 10篇董正伟
  • 8篇谢惠康
  • 3篇李辉
  • 2篇孔洁
  • 1篇陈岗

传媒

  • 13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组化及分子标志物在弥漫性胸膜间皮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及分子标志物在弥漫性胸膜间皮瘤(diffuse pleural mesothelioma,DP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统计分析114例DPM的临床影像表现、组织学分型和分级,以及Calretinin、WT-1、CK5/6、MC、D2-40、UPK3B和GATA3在DPM中的阳性率和BAP-1、MTAP的缺失率,计算MTAP免疫组化与p16基因FISH检测状态的一致性及MTAP免疫组化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14例DPM中,男性66例(57.9%),女性48例(42.1%),平均年龄58.1岁(范围16~85岁)。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多发占位(55.3%,63/114)。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双相型DPM分别为88例(77.2%)、17例(14.9%)和9例(7.9%)。上皮样型DPM中,低级别和高级别者分别为69例(78.4%)和19例(21.6%)。上皮样型DPM中阳性率较高的间皮标志物分别为Calretinin(92.4%,81/88)、D2-40(90.0%,79/88)和WT-1(90.0%,79/88);肉瘤样型DPM中阳性率较高的标志物分别为D2-40(76.5%,13/17)、WT-1(64.7%,11/17)和Calretinin(29.4%,5/17);UPK3B在上皮样型和双相型DPM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1%(39/66)和66.7%(4/6),在肉瘤样型DPM中不表达(0/12)。在114例DPM中,BAP1和MTAP免疫组化缺失率分别为47.3%(53/112)和19.2%(20/104),p16基因FISH检测缺失率为31.5%(34/108),MTAP免疫组化与p16基因FISH检测状态一致性为81.0%(81/100),对p16基因FISH检测状态,MTAP免疫组化的特异度为95.5%(64/67),敏感度为51.5%(17/33)。此外,GATA3在肉瘤样型DPM中高表达(76.5%,13/17)。UPK3B在上皮样型DPM胸腔镜获得样本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样本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2%(32/54)和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1在肉瘤样型DPM胸腔镜获得样本中的阳性率高于经皮肺穿刺活检样本(90.0%vs 28.6%,P=0.009)。结论Calretinin、D2-40和WT-1是DPM中阳性率较高的间皮标志物,可作为DPM诊断的一线标志物;UPK3B在上皮样型DPM中具有诊断意义;GATA3可作为肉瘤样型DPM诊断的补充标志物,MTAP免疫组化可作为p16基因FISH检测的补充替代标志�
李少玲武春燕张莉萍侯立坤董正伟谢惠康吴伟张伟黄焰
关键词:弥漫性胸膜间皮瘤CALRETININD2-40FIS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riterion of ARMS-PCR directly using tumor cells in the remaining liquid based cytology
吴伟曹紫阳侯立坤张莉萍董正伟李辉武春燕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标本行PCR检测诊断肺结核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标本行PCR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曾疑诊为肺结核、后经病理证实或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确诊的全部111例患者,其中肺结核患者73例(65.8%),非肺结核患者38例(34.2%;包括结节病3例、肺癌17例、隐球菌感染3例、曲菌感染4例、肺脓肿3例、异物肉芽肿2例,支气管扩张症6例)。111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获取肺穿刺活检标本行涂片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病理学检查”),其中13例因两次细胞病理学检查不能确诊而行CT引导下粗针肺穿刺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组织病理学检查”);上述标本同时采用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分别简称为“细胞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与“组织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探究细胞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诊断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一致性),以及组织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的检出效用。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细胞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分别为83.6%(61/73)、89.5%(34/38)、93.8%(61/65)、73.9%(34/46)、0.73;对肺结核的检测阳性率[83.6%(61/73)]明显高于单一细胞病理学检查[39.7%(29/73)](χ2=29.663,P=0.000)。73例肺结核患者中,13例经组织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阳性者8例,而经细胞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阳性者为12例。另外,肺结核患者中9例(12.3%,9/73)经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传统检测方法(痰涂片抗酸染色及痰培养)均未能诊断结核病,经细胞病理学标本TB-PCR检测后有4例阳性。 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
郭俊红武春燕董正伟吴伟张莉萍李辉黄焰
关键词:结核活组织检查细针
男性非小细胞肺癌伴滋养叶细胞分化1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男性非小细胞肺癌伴滋养叶细胞分化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断的16例男性非小细胞肺癌伴滋养叶细胞分化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资料、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男性患者发病中位年龄66.5(56.8,68.8)岁。发病前均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其中8例为手术样本,8例为活检组织。8例手术样本中3例伴有腺癌成分,1例伴有鳞状细胞癌成分。10例患者进行血清学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检测,7例有显著升高。大体检查肿瘤出血坏死显著,似血肿样,切面灰白,质地中等,界限尚清。低倍镜下见大片出血坏死,坏死周边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及实片状排列,可见瘤细胞侵袭血管。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大深染呈合体滋养叶细胞形态,具有丰富的紫蓝色到嗜双色性胞质,可见嗜酸性核仁,有时可见瘤巨细胞。合体滋养叶细胞表达β-HCG、广谱细胞角蛋白、GATA3、CD10、SALL4。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个月,其中2例死亡,3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男性非小细胞肺癌伴滋养叶细胞分化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上对该疾病认识不足,病理学明确诊断困难。确诊该病需依赖组织病理学特点,大片出血坏死及巨大怪异合体滋养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β-HCG以及血β-HCG升高,是诊断男性非小细胞肺癌伴滋养叶细胞分化的有力证据。
赵胜男武春燕侯立坤谢惠康吴伟张伟张莉萍
肺NUT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肺NUT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肺NUT癌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54岁、19岁及62岁,症状为咳嗽、咳痰等。CT示肿瘤最大径分别为9 cm、11 cm及7.5 cm。1例为手术切除标本,2例为肺穿刺活检组织。镜下肿瘤细胞巢团状或片状分布,伴较多坏死。大部分为未分化的肿瘤细胞,细胞小~中等,卵圆形或多边形,核异型性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局部见突然的鳞状细胞分化。免疫表型示NUT、p63、p40弥漫(+),AE1/AE3、CK5/6局灶或弥漫(+);2例vimentin(+),1例CD56、CD34(+)。3名患者在诊断后2~5个月死亡。结论肺NUT癌是高度侵袭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特征,免疫组化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黄焰吴伟侯立坤谢惠康张伟武春燕张莉萍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p63、p40、CK5/6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三种鳞癌标志物(v63、040、CK5/6)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CD56]、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3例小细胞肺癌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p63、p40、CK5/6、CgA、突触素、CD56及TTF-1等7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小细胞肺癌中p63、p40、CK5/6的阳性率分别为20.7%(54/261)、7.9%(5/63)、0.5%(1/221),三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5,P〈0.01)。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突触素、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61.8%(170/275)、85.5%(242/283)、89.2%(248/278),三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0,P〈0.01)。TTF-1的阳性率为77.2%(217/281)。结论p63、p40在部分小细胞肺癌病例表达,CK5/6的表达率很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CD56在小细胞肺癌中敏感性高于CgA。CK5/6、突触素、CD56在小细胞肺癌与低分化鳞癌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张莉萍侯立坤谢惠康董正伟吴伟孔洁陈岗武春燕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免疫组织化学
一种FFPE样本中真菌DNA检测试剂盒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FFPE样本中真菌DNA检测试剂盒,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腔焊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杆的表面且位于滑块的外侧绕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滑块的顶部铰接有连接...
吴伟曹紫阳
文献传递
微滴数字PCR与Super-ARMS 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耐药后血浆游离DNA EGFR基因T790M突变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 比较微滴数字PCR(ddPCR)与Super-扩增阻滞突变系统( ARMS)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EGFR基因耐药位点T790M突变的差异,并探讨ddPC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7年5至11月间37例经EGFR-TKI治疗后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标本;分别采用ddPCR和Super-ARMS法检测血浆标本中EGFR 基因T790M突变情况.结果 EGFR-TKI治疗耐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17例,女性20 例,年龄范围40~83岁,中位年龄 64岁.治疗前,37例患者肿瘤组织均检测出EGFR基因敏感突变,无 T790M 突变.靶向治疗耐药后,ddPCR检测患者血浆游离DNA EGFR 基因T790M突变,阳性率为45. 9%(17/37),Super-ARMS检测阳性率为35. 1%(13/37),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种方法检测 EGFR T790M 突变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13例Super-ARMS法T790M突变病例(ΔCt值<8),经ddPCR法检测均为阳性; Super-ARMS法10例翘尾病例(ΔCt值≥8,T790M突变阴性),ddPCR法检测显示有3例T790M突变;Super-ARMS法14例完全阴性病例(无ΔCt值,T790M突变阴性),ddPCR法检测显示有1例T790M突变弱阳性. ddPCR法检测T790M突变结果与 Super-ARMS法检测判读的 ΔCt 值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在 ddPCR 检测出的17例T790M阳性的患者中,其中9例患者接受了奥西替尼治疗,7 例患者都有良好的获益.结论ddPCR检测EGFR-TKI治疗耐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基因T790M突变,比Super-ARMS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这可能会在指导临床靶向药物治疗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曹紫阳吴伟侯立坤张伟高彩霞武春燕张莉萍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
支气管涎腺乳头状瘤4例临床病理及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支气管涎腺乳头状瘤(bronchial sialadenoma papilliferum,B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阅片筛选,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诊断的4例BSP,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BSP均见于男性,年龄55~75岁(平均62岁),肿瘤直径6~21 mm(平均13.5 mm),分别发生于左下叶(2例)、右下叶(1例)及气管(1例)。在病理形态上4例BSP均由外生的覆盖有非角化鳞状化生上皮、柱状上皮的乳头成分及内生的双层导管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K)7、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导管上皮中为强阳性,p63、p40、CK5/6在导管及乳头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OX10在导管上皮和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100蛋白在底层细胞中均为阳性,2例导管上皮亦为阳性。运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例BSP中2例携带BRAF V600E突变。结论BSP是一种起源于气管黏膜下涎腺的罕见良性肿瘤,切除后可获得根治。通过其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可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分子检测发现其可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
梁琳武春燕张莉萍侯立坤董正伟吴伟林洁璐黄焰谢惠康
关键词:支气管肿瘤乳头状瘤涎腺肿瘤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李少玲武春燕侯立坤谢惠康吴伟张伟张莉萍
关键词:肺肿瘤涎腺导管基因,ERBB-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