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亮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鞍山市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扩散
  • 1篇脂肪抑制
  • 1篇术前
  • 1篇全身
  • 1篇全身扩散
  • 1篇全身扩散加权...
  • 1篇转移瘤
  • 1篇纵隔
  • 1篇纵隔型肺癌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癌
  • 1篇细胞癌诊断
  • 1篇疗效
  • 1篇疗效价值
  • 1篇浸润性
  • 1篇浸润性宫颈癌
  • 1篇扩散加权
  • 1篇扩散加权成像
  • 1篇化疗

机构

  • 5篇鞍山市肿瘤医...

作者

  • 5篇程亮
  • 3篇徐畅
  • 2篇陶广林
  • 2篇杨德文
  • 2篇张玉杰
  • 2篇刘洋
  • 2篇郝全
  • 2篇顾春艳
  • 2篇于文龙
  • 1篇王春荣
  • 1篇李振

传媒

  • 3篇中国当代医药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纵隔型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同时分析64排螺旋CT检查对不同类型肺癌的检出率。结果 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相对较高,且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检查不同发病类型检出率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能够准确判别纵隔型肺癌的病情状况。
程亮顾春艳李龙君郝全董文圣
关键词:64排螺旋CT纵隔型肺癌
浸润性宫颈癌术前CT及MRI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前采用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之后经病理学检验确定为浸润性宫颈癌的76例患者,根据其在手术前接受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在术前接受CT检查;研究组在术前接受MRI检查。对比两组的影像学诊断操作时间、术前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宫颈癌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验结果的符合率、误诊和漏诊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仅有1例(2.6%),少于对照组的8例(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颈癌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验结果的符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影像学诊断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前采用MRI技术进行诊断,虽然操作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延长,但其准确性更高,可以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使由于病情诊断而导致的纠纷事件得到控制,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治疗时间。
程亮杨德文徐畅刘洋于文龙
关键词:浸润性宫颈癌磁共振成像CT
3.0 T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全身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对全身转移瘤筛查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全身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对全身转移瘤筛查价值。方法对124例有原发肿瘤病史患者进行WB-DWI及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检查,对上述检查可疑病变部位进行CT或MRI检查(包括增强),分3组进行研究,A组行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B组行DWIBS联合全身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检查;C组,B组+CT或MRI检查。将三者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计算3种检查方法对病灶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统计B组及C组全身各部位病灶显示数目,并对B组及C组数据做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 B组与C组对病灶准确率均比A组高,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P=0.000),B、C两组间配对卡方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K=0.841,P=0.038<0.05,表明两者诊断一致性很高,但存在差异,全身DWI联合全身MR检查在脊柱、骨盆、股骨上段成骨性及溶骨性转移病灶、肝脏(呼吸均匀者)检出及诊断准确性较高,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脑内、肺、纵隔、盆腔髂血管周围直径<10mm较小转移灶、肋骨局部<10 mm成骨性转移灶假阴性较高,C组更有优势,B组对肝脏(脓肿、血管瘤等)、肺(肉芽肿、结核球等)、椎体内血管瘤、股骨头坏死、非病理性压缩骨折、多发性骨髓瘤等易造成假阳性,C组准确率更高。结论 WB-DWI联合T2-tirm脂肪抑制序列对全身转移瘤筛查有较高检出率和准确率,同时结合CT或MRI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准确率。
张玉杰陶广林顾春艳程亮徐畅李振于文龙
3.0TMRI表观系数结合动态增强早期预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合MRI动态增强对肝脏转移瘤的化疗疗效早期评估价值。方法对52例(81个病灶)临床或病理证实肝转移瘤患者在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分别进行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DWI并测得相应病灶ADC值。依据RECIST标准作为肝脏转移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个疗程后ADC值变化率诊断效能,获得ADC值变化率最佳阈值(cut-off value)。结果治疗前ADC均值:有效组为(1.105±0.332)×10-3mm2/s,无效组为(1.289±0.354)×10-3mm2/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化疗2个疗程后ADC均值:有效组为(1.378±0.477)×10-3mm2/s,无效组为(1.378±0.477)×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化疗4个疗程后ADC均值:有效组为(1.898±0.484)×10-3mm2/s,无效组为(1.382±0.457)×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有效组ADC值变化率与无效组ADC值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当化疗2个疗程后ADC值升高19.59%时,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8.9%,ROC曲线下面积0.844。结论动态监测ADC值在化疗过程中的变化或将成为早期预测肝脏转移瘤化疗疗效的一种量化指标。
张玉杰陶广林刘洋郝全程亮徐畅王春荣杨德文
关键词:肝脏转移瘤表观扩散系数化疗疗效
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采用CT灌注成像(CTP)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经手术治疗后病理学检验确定为HCC的患者74例,按照术前实际接受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术前接受常规CT扫描检查;研究组术前接受CTP。比较两组血容量、灌注流量、检查操作时间、纠纷事件率、误诊率、漏诊率、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证实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研究组检查期间血容量低于对照组,灌注流量高于对照组,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纠纷事件发生率仅为2.7%,少于对照组的13.5%(P<0.05);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采用CTP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可以缩短检查操作时间,降低误诊和漏诊率,减少由此所导致的纠纷事件,使肝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升。
程亮
关键词: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