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明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造影
  • 2篇低剂量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肺动脉
  • 2篇成像
  • 1篇低剂量CT扫...
  • 1篇低信号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对比剂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心房
  • 1篇信号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症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机构

  • 9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阜外华中心血...

作者

  • 9篇刘红明
  • 4篇郭濴
  • 3篇李永丽
  • 3篇张中
  • 2篇李中林
  • 1篇马千里
  • 1篇刘子伦
  • 1篇葛英辉
  • 1篇闫峰山
  • 1篇任宇婧
  • 1篇仓顺东
  • 1篇张杰文
  • 1篇吕雪
  • 1篇窦社伟
  • 1篇王鹏程
  • 1篇黄月
  • 1篇周阳
  • 1篇梅文丽
  • 1篇杨瑞静
  • 1篇何斌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低剂量造影剂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 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
刘红明郭濴葛英辉崔珂菲
关键词:肺动脉造影64排螺旋CT造影剂剂量
MS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旨在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3例疑似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学、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腹部B超检查。参照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将肝细胞癌患者纳入肝细胞癌组,其他患者纳入非肝细胞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MS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两组MSCT血管造影参数[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及三维重建评分,并分析MSCT血管造影参数及三维重建评分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83例疑似肝细胞癌患者,经综合诊断有31例确诊为肝细胞癌,占37.35%;非肝细胞癌52例,占62.65%;肝细胞癌组BV、TTP水平低于非肝细胞癌组,三维重建评分高于非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以BV为51.258(mL/100 g)作为肝细胞癌发生的诊断阈值(P<0.05),即BV<51.258(mL/100 g),则判定为肝细胞癌,此时诊断AUC为0.883;以TTP为5.397s作为肝细胞癌发生的诊断阈值(P<0.05),即TTP<5.397 s,则判定为肝细胞癌,此时诊断AUC为0.915;以三维重建评分为6.546分作为肝细胞癌发生的诊断阈值(P<0.05),即三维重建评分>6.546分,则判定为肝细胞癌,此时诊断AUC为0.821;BV、TTP及三维重建评分联合检查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6.39%,高于BV、TTP及三维重建评分单独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13%、85.54%、8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2,P=0.024);BV、TTP及三维重建评分单独检查肝细胞癌与综合诊断均具有理想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35、0.687、0.606;联合检查肝细胞癌与综合诊断具有极好一致性(Kappa值=0.923)。结论 MS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MSCT血管造影参数及三维重建评分评估�
马千里任宇婧刘红明张中刘子伦
关键词: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
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探讨胸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断中的效能,观察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分析不同分型间影像学表现差异,并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临床分型与其肺损伤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2020年1月28日至2月28日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有高危接触史并同时行C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208例患者,观察并记录其RT-PCR结果、CT影像学特征、CT肺损伤评分及临床分型,以RT-PCR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胸部CT的诊断效能及不同临床分型影像表现差异,并对临床分型与CT评分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8例患者中,CT、RT-PCR均为阳性患者52例,CT阳性、RTPCR阴性患者76例,CT阴性、RT-PCR阳性4例,CT、RT-PCR均为阴性76例,HRCT诊断灵敏度为92.86%(52/56),特异性为50.00%(76/152),漏诊率为7.14%(4/56)。结论 COVID-19患者CT影像学表现双肺多发病变为主;胸膜下病变多见;多肺叶分布为主;磨玻璃病变及混杂磨玻璃多见,实变和胸腔积液少见,实变在重症出现实变比例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CT肺损伤评分与临床分型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81。
刘祥龙李燕房凌宇刘红明宋留存肖新广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评分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在儿童颞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对比宝石高分辨CT及64排容积CT扫描的辐射剂量,评价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对儿童颞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将60例因先天性耳聋的患儿按照性别、年龄及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Discovery HD CT 750行低剂量颞骨CT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I)为12,使用自适应流计迭代重建(ASiR)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ASiR权重值设为40%。B组采用Lightspeed VCT 64进行扫描,NI为8,使用滤波反向投影(FBP)对图像进行重建。分别记录各组CT扫描的最大电流、最小电流及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测量并记录有效剂量及临近颞骨密度相对较均匀的脑组织客观噪声,同时评价和记录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平均管电流和CTDIvol值分别为(110.40±21.72) mA和(26.43±3.48) mGy,B组分别为(168.56±24.36) mA 和(39.66±4.17) 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3.31, P 〈 0.05)。两组患儿临近颞骨密度相对较均匀的脑组织NI分别为:A组(33.13±2.68)、B组 (33.79±2.9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 (4.06±0.03)和(4.05±0.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获得同样质量图像的前提下,与GE Lightspeed VCT 64的FBP方法相比,GE Discovery HD CT 750采用40%ASiR方法并提高4个单位NI值的扫描方案可有效减低儿童颞骨CT扫描的辐射剂量。
何斌郭濴杨瑞静刘红明王鹏程
关键词:儿童颞骨
定量CT评估Ⅱ~Ⅲ期肺癌患者化疗后骨密度变化
2025年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疗1年后一般资料及影像资料,应用QCT技术测量患者BMD。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研究对象化疗前后BMD的变化情况。比较化疗后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骨量差异,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析,将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匹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匹配后两组BMD差异并计算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降低(P<0.05);经倾向性评分分析,两组共106对数据成功匹配,匹配后两组性别、年龄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BMD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发生OP与未发生OP的NSCLC患者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有无手术、基线期BMD及BMI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D、BMI及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化疗后可出现骨密度下降,基线BMD、BMI与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戚昕苏路路李中林杜亚玮周阳邹智刘红明朱嘉栋仓顺东李永丽
关键词:X线计算机骨密度化学治疗
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与主动脉联合CTA造影检查技术探讨
刘红明郭濴乔阿明张中万冬勤
高低浓度对比剂在64排V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郭濴刘红明乔阿明张中万冬勤
定量CT在探究健康体检人群腹部脂肪分布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定量CT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腹部脂肪分布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纳入10887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将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根据QL、QU由小到大均分成4等份,分别为Q_(1)、Q_(2)、Q_(3)、Q_(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4个模型评估VFA、SFA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并根据完全调整模型,按性别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的总检出率为20.2%(2196/10887),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在完全调整模型中,VFA在Q_(2)~Q_(4)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分别是Q_(1)的1.73倍(1.42~2.10)、2.44倍(1.95~3.04)、2.99倍(2.32~3.86),趋势性检验P<0.001;SFA在Q_(2)~Q_(4)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分别是Q_(1)的0.95倍(0.82~1.11)、0.99倍(0.85~1.16)、1.17倍(0.97~1.42),趋势性检验P=0.109。不同性别的VFA Q_(2)~Q_(4)发生高尿酸血症风险的趋势性检验均P<0.05;而男性的SFA Q_(2)~Q_(4)发生高尿酸血症风险的趋势性检验P<0.05,女性中趋势性检验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VFA的增加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VFA可作为高尿酸血症防治的重要监测指标;对于SFA,该关联仅存在男性中。
和俊雅孙永兵戚昕李中林周菁邹智李昊周阳周阳屈敏窦社伟窦社伟刘红明闫峰山吕雪吕雪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
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72h内完成弥散加权成像(DWI)、SWI及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与CTA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分级及其他参数的关系,探讨影响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30例患者入组,根据SWl分为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稀疏组及广泛组各15例。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与CTA(r=0.481,P=0.007)及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r=0.402,P=0.028)。与稀疏组相比,不对称静脉低信号广泛组CTA rLMC评分更高,DWI梗死体积更小[(11.62±9.07)ml与(95.77±91.12)ml,t=3.559,P=0.001],入院NIHSS评分[(6.47±4.34)分与(12.33±7.60)分,t=2.595,P=0.015]及出院NIHSS评分[(4.80±4.69)分与(9.60±7.03)分,t=2.200,P=0.036]更低。但卒中后3个月时的良好预后与丰富的侧支循环、较小的梗死体积、年龄及较低的NIHSS评分相关,与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无关。结论广泛的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侧支循环,但不能等同或代替侧支循环。
刘慧勤梅文丽黄月李永丽刘红明张杰文
关键词:侧支循环磁敏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