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华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韩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抑郁
  • 2篇帕罗西汀
  • 2篇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卒中
  • 2篇梗死
  • 1篇调查及对策
  • 1篇调查及对策分...
  • 1篇多奈哌齐
  • 1篇多奈哌齐治疗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彩超
  • 1篇血管狭窄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炎症

机构

  • 7篇韩城市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7篇陈晓华
  • 2篇潘延平
  • 2篇高咏梅
  • 2篇刘小丽
  • 1篇王涛
  • 1篇刘惠芳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老年患者实施帕罗西汀药物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收治的67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药物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生存质量、BI、FMA等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BI及FMA的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生理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药物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有效的加强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也改善了生存质量。
陈晓华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抑郁早期康复帕罗西汀
陕西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及对策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分析陕西省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抽取3个样本县/市,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以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被调查的927名基层人员中,男性占比70.87%,女性占比29.13%,中位年龄为46岁,从医年限以10~20年为主(43.91%)。学历以中专水平为主(78.86%),有911人(98.27%)获得相应执业证书,但主要为乡村医生证书(77.02%),无进修经历者占比高达79.60%,年平均收入在2~3万元。结论 陕西省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结构已有所改观,但在执业水平、业务素质、收入水平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得到提高,应从政策、财力以及网络培训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王晓楠郭凤侠刘旭路宁陈晓华王健生
关键词:乡村医生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两院收治的194例急性LAA脑梗死患者,根据在院期间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n=68)及非END组(n=12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临床指标预测END的价值。【结果】END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0.05);END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显著高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收缩压及HbA1c与END呈相关性,其优势比(OR)分别为3.22、1.03、1.08及1.83;ROC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收缩压及HbA1c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76、0.71及0.81。【结论】影响急性LAA脑梗死END的危险因素为入院时NIHSS评分、Hcy、收缩压及HbA1c,且上述因素可预测END。
王涛刘惠芳陈晓华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病
颈部血管彩超及颈部CTA联合CT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5
2020年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彩超(CVUS)及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VUS、CTA、CTP检查(DSA为检查金标准),重建获取图像,比较病侧区、健侧对照区CTP参数脑灌注值、强化峰值(PE)、达峰时间(TTP)、脑血容量(CBV),并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CTP检查结果显示,病侧区与健侧对照区的脑灌注值[(20.42±6.30) Hu vs (67.58±25.25) Hu]、PE [(4.38±0.53) Hu vs (7.81±0.50) Hu]、CBV [(2.20±0.34) mL/100 g vs (4.61±1.53) mL/100 g]比较,病侧区明显低于健侧对照区,TTP为(13.43±1.28) s,明显多于健侧对照区的(9.95±1.3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DSA检查,均发现病灶同侧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为100%;应用CVUS检查,发现病灶同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者为42例,检出率为77.78%,CTA检查发现病灶同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41例,检出率为75.93%,CVUS和CTA的检出率明显低于DSA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VUS+CTP检出者51例,检出率为94.44%,CTA+CTP检出者52例,检出率为96.30%,以上两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与DSA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US+CT"与"CTA+CTP"检查均能够有效判断出急性脑梗死缺血范围,提高急性脑梗死合并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且与DSA相比差异不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陈晓华潘延平高咏梅刘小丽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术CT脑灌注成像脑血管狭窄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究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ACI)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韩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A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预后良好者为预后良好组,62例预后不良者为预后不良组,另选同时期体检正常者6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入试者脑血流储备能力,并采用Logistic分析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储备指标和预后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WBC)分别为(2.50±0.50)分、(6.95±1.15)×10^9/L,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50±0.50)分、(10.70±1.5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检者的血流储备能力正常者占比为35.48%,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19.35%和预后不良组的3.23%,而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流储备能力正常者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上升率、搏动指数(PI)下降率、屏气指数(BHI)分别为(15.04±2.21)%、(17.55±2.92)%、0.67±0.16,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的(7.26±2.37)%、(7.60±2.37)%、0.16±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WBC、Vm上升率、PI下降率、BHI均是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血流储备能力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因子,且预后不良患者多发生脑血管储备能力减退事件。
刘小丽潘延平高咏梅陈晓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预后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效果.方法选择64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口服多奈哌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显著降低(P<0.05),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CDR和MMS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L-1β、CRP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多奈哌齐可能通过抑制老年痴呆患者部分有害的炎症细胞因子而发挥疗效,缓解痴呆症状,改善认知功能.
陈晓华刘博曹娜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多奈哌齐痴呆炎症细胞因子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及作用机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分析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帕罗西汀20~40 mg/d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抑郁及神经功能评分,P物质、神经肽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水平及治疗安全性差异。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4周、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14.2±2.1)分,(13.1±1.8)分比(22.2±3.9)分;对照组:(19.4±3.0)分,(18.3±2.8)分比(23.0±3.9)分](均P〈0.05),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逐渐降低[观察组:(12.1±2.0)分,(8.3±1.8)分比(23.2±4.2)分;对照组:(19.4±3.7)分,(15.2±1.0)分比(22.2±4.1)分](均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物质为(30±6)ng/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为(45±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46±8)ng/L、(58±9)ng/L,观察组神经肽Y水平为(139±23)ng/L,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9±14)ng/L(P〈0.05);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优化神经肽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陈晓华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帕罗西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