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天明

作品数:20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出血热
  • 16篇流行性
  • 16篇流行性出血热
  • 10篇病毒
  • 4篇流行性出血热...
  • 4篇免疫
  • 4篇出血热病毒
  • 3篇毒血症
  • 3篇血症
  • 3篇病毒血症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尿液
  • 2篇细胞
  • 2篇流行性出血热...
  • 2篇流行性出血热...
  • 2篇抗体
  • 2篇发热
  • 2篇感染细胞
  • 2篇ELISA

机构

  • 19篇湖北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161...

作者

  • 19篇张天明
  • 14篇向近敏
  • 11篇杨占秋
  • 8篇郑志明
  • 6篇胡珍姣
  • 6篇张美英
  • 4篇周文华
  • 4篇牛春生
  • 3篇朱宝莲
  • 2篇肖红
  • 1篇杨艳燕
  • 1篇刘虹
  • 1篇肖书渊
  • 1篇高又新
  • 1篇张天衡
  • 1篇罗军
  • 1篇刘忠华
  • 1篇黄文林
  • 1篇罗军
  • 1篇李小明

传媒

  • 3篇湖北医学院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新医学
  • 2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病毒学杂志
  • 1篇冶金医药情报
  • 1篇骨科

年份

  • 2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0篇1989
  • 1篇198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
1989年
我们在细胞培养中和动物体内确定了病毒唑育抗汉坦病毒作用后,又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了病毒唑在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体内的抗病毒作用,结果如下。
杨占秋张天明郑志明张美英胡珍姣朱宝莲向近敏John W Huggins
关键词:病毒唑流行性出血热毒作用双盲EHF汉坦病毒
补体C3、C4在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肝脏损害中的意义
1989年
本文对96例不同C3、D4水平组EHF患者测定了GOT、GPT、总蛋白、白蛋白,发现这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以C3水平低下组改变明显。结果显示补体C3水平低下组肝脏损害程度比C3或C4水平增高组,C3或C4水平正常组严重,说明补体系统在参予EHF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张天明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补体系统肝脏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诊断与常规诊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1990年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IFA 和ELISA 法进行特异性EHFIgM 抗体检测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可以确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法尚未作为EHF 的常规诊断技术在我国医院推广.我们对85例EHF
杨占秋张天明张美英胡珍姣郑志明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特异诊断
人源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特征
1991年
本文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H-114株的电镜形态。发现形态发生以内质网膜和胞浆膜芽生为主。病毒颗粒为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双层膜结构,大小为90~120nm。提出了汉坦病毒形态发生的理论观点。
杨占秋向近敏肖书渊张天明郑志明P.P.LiberskiB.JohnsonJ.C.Gibbs.gr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C_3、C_4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989年
本文对189例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C_3、C_4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C_3低下例数(43.4%)明显高于C_4低下例数(9%)。C_3水平下降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轻型下降38.5%,中型41.6%,重型47.1%,危重型60%。C_3水平低下组血小板低于10万者占94%,C_3水平正常组为87%,前者高于后者(P<0.01)。C_3水平低下组尿蛋自浓度在()~()范围的占90%,C_3水平正常组为72%,两组相比P<0.01。C_3水平低下组GOT、GPT、GOT/GPT比值均高于C_3水平正常组,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也高于C_3水平正常组。提示C_3激活后,可使血小板数量骤减,同时也加重了肝、肾损害。对EHF患者进行C_3、C_4的检测,有利于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其发病机理及观察病情变化。
张天明向近敏周文华牛春生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C3C4血小板
应用抗体捕捉ELISA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特异性IgE抗体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应用抗体捕捉ELISA法检测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中特异性IgE抗体。结果表明,部分EHF患者在各病日、各病期均可检出特异性IgE抗体。133例EHF患者中有113例患者血浆特异性IgE抗体阳性,阳性率为85%。特异性IgE抗体可能与EHF发病机理有关。
张天明向近敏J.W.HugginsJ.I.Smith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测定特异性IGE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病毒血症及其阻断研究
1989年
采用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经病毒唑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的发病6日内的28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进行了病毒血症的动态观察。病毒血症的检出率为79.7°,EHF特异性IgM阳性率为85%。病毒唑对患者早期病毒血症有阻断作用,与对照组比较,病毒唑治疗组患者的病毒血症检出率下降。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缩短,病毒抗原的形成减少,病毒的感染性效价下降。表明早期EHF患者普遍存在病毒血症。病毒唑是一种对EHF迸行抗病毒特异治疗的有效药物。
杨占秋张天明张美英郑志明胡珍姣曲舂枫朱宝莲向近敏JW HugginsTM CosgriffJI Smith
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病毒血症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地方株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1990年
我们在进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研究中,从217例早期EHF患者的血、尿液标本中分离到169株EHF病毒(EHFV),这些病毒与来源于动物体内的EHFV有抗原性差异,且对乳鼠的致病性亦不同。本文对这些病毒中的两株进行了理化特性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
杨占秋张美英胡珍姣张天明郑志明罗军刘忠华
关键词:生物学特征滴度尿液标本乳鼠
流行性出血热血液系统变化的动态观察
1989年
对9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进行了血液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血小板在发热期即明显下降,休克期尤为低下,多尿期开始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在发热期即升高,休克期尤为显著,多尿期恢复正常。总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各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在发热期、休克期高于正常值,在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均低于正常值;血红蛋白在恢复期仍低于正常值。红细胞平均体积除恢复期外各期略有下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各期均下降。红细胞形态指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各期均增高。提示EHF患者血液系统存在有不同程度变化,这些指标对EHF的早期诊断和观察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张天明Huggins JW向近敏Cosgriff TM牛春生Smitth JI周文华张天衡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液免疫学
病毒唑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毒血症的影响被引量:10
1993年
为了确定病毒唑在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体内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清除作用,我们对52例EHFIgM阳性和病毒分离阳性的EHF患者进行了病毒血症的动态检测。在治疗开始后第3天,病毒血症检出率在病毒唑组与安慰剂组无差异,两组各为48士2.8和68士3.0%(P>0.05);但病毒抗原量和病毒感染性滴度,两组各为0.6士0.24、0.71士0.28OD和3.2士0.43、4.2士0.54TCIDe/ml(P<0.05)。病毒血症平均持续时间两组各为3.6t0.2和6.9士0.6天;在治疗后第8天,病毒唑组患者病毒血症消失,安慰剂组在第17天消失。这一结果说明用药3天不足以消除患者的病毒血症,并就药物剂量与疗程问题进行了讨论。
杨占秋Huggins.J.W高又新肖红Cosgriff.T.M文延坤曲春枫郑志明Smith.J.I胡珍姣张天明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毒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