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欧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阜新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血
  • 3篇梗死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脑出血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血栓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患...
  • 2篇并发
  • 2篇出血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血管

机构

  • 9篇阜新市中心医...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李晓欧
  • 1篇赫鹏
  • 1篇张屏
  • 1篇郭丰

传媒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发热与血清CRP水平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热时间段、血清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血浆CRP水平测定并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依据血浆CRP测定结果,将48例血浆CRP水平〈8mg/L患者作对照组,50例血浆CRP水平≥8mg/L患者作研究组,分析2组的不同时间段发热例数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入院24、48与72h时,研究组发热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48与72h时,发热后的NIHSS评分均比发热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浆CRP水平与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CRP水平与24-72h内发热可作为独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李晓欧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发热血清CRP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究对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干预对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其病历尾号单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设定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设定观察组接受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干预后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经治疗干预后出现并发症呼吸道感染4例,神经源性肺水肿3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癫痫4例,血管性痴呆2例,高钠血症3例;观察组经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干预后出现并发症呼吸道感染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癫痫1例,血管性痴呆1例,高钠血症1例,两组对比(x2=9.5730,p=0.00197)。结论:临床对于脑出血患者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李晓欧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内科并发症
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合并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合并脑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某院接受治疗的96例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联合甘露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脑水肿体积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经过治疗7~20 d后,实验组患者脑水肿体积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治疗中联用吡拉西坦和甘露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小患者的脑水肿体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晓欧
关键词:吡拉西坦甘露醇临床疗效
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设为研究组,未合并糖尿病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脑血管狭窄程度与生化指标。结果研究组脑血管的中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TC、TG、FPG及Hb A1C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与Hb A1C属于合并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血管的中重度狭窄主要因素。
李晓欧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脑血管狭窄
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栓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高血压并发脑血栓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接诊的高血压并发脑血栓患者共47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非糖尿病脑血栓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多发性脑血栓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高血压并发脑血栓的临床特征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具有临床价值。
李晓欧
关键词:糖尿病脑血栓
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分析
2019年
目的:探究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脑血栓患者纳入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至我院就诊,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单一奥扎格雷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d及14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43%)比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42%)高13%,两组对比(x2=3.9235,p=0.0476)。结论:临床对脑血栓患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格雷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长,提高治疗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李晓欧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奥扎格雷钠脑血栓
血清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与青年人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脑梗死组,100例健康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HDL、Lp(a)、CRP水平,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两组间HDL、Lp(a)、CRP水平及颈动脉IMT。并对脑梗死组HDL、Lp(a)、CRP水平与颈动脉IMT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HDL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脑梗死组Lp(a)、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HDL水平与双侧颈动脉IMT呈负相关,脑梗死组Lp(a)、CRP水平与双侧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DL、Lp(a)、CRP水平与青年脑梗死具有相关性;颈动脉硬化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p(a)、CRP含量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检测患者血清HDL、Lp(a)、CRP含量及颈部血管斑块情况有助于预测及评估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
张屏李晓欧赫鹏郭丰赵典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C反应蛋白青年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狭窄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究VBAS(椎基底动脉狭窄)、老年PCCI(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90例,以回顾性方式对患者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n=20)诊断结果显示无斑块,实验组(n=40)诊断结果显示有稳定性斑块,观察组(n=30)诊断结果显示有不稳定性斑块,观察3组临床症状、预后状况,分析3组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I、CI再发、头晕、双肢乏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ESS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NSE、S100β及GFAP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而BDNF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YKL-40、ICAM-1及VCAM-1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关于PCCI患者神经功能的分析比较,与无斑块患者、稳定性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状况最差。不稳定性斑块患者个人的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呈上升状态,可参与患者斑块进一步发展,经过监测血管造影结果、神经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可及时了解患者个人病情变化发展,有助于临床制定全面、科学的方案进行诊治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李晓欧徐惠琴
关键词:PCCI神经功能椎基底动脉狭窄血清炎症因子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实验1组(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实验2组(远隔缺血后适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每组各12只大鼠。在实验后3 d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组织凋亡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组大鼠在建模过程中有6只因建模失败而死亡,3组建模后3 d存活大鼠的体温、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后3 d,实验1组与实验2组的脑组织凋亡指数、脑梗死面积、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SOD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其原因可能与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脑组织细胞凋亡,并降低SOD活性有关,而缺血预适应与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影响无显著差异。
李晓欧徐惠琴巴晓红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超氧化物歧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