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赫鹏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阜新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卒中
  • 2篇急性
  • 1篇丹参
  • 1篇丹参川芎嗪
  • 1篇丹参川芎嗪注...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斑块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脂蛋白
  • 1篇血清脂蛋白A
  • 1篇血性
  • 1篇腰臀
  • 1篇腰臀比
  • 1篇腰围
  • 1篇依达拉奉
  • 1篇依达拉奉治疗
  • 1篇影响及作用

机构

  • 4篇阜新市中心医...
  • 2篇辽宁医学院
  • 1篇辽宁医学院附...
  • 1篇盘锦职业技术...

作者

  • 6篇赫鹏
  • 1篇刘学文
  • 1篇闫佳
  • 1篇卢智泉
  • 1篇张屏
  • 1篇马翠
  • 1篇郭丰
  • 1篇翟淑娜
  • 1篇孙文慧
  • 1篇李晓欧
  • 1篇郭金刚
  • 1篇李冬

传媒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辽宁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稳定老年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效果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稳定老年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2014年6月本院诊治的180例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予以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9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神经缺损方面的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积分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3.33%(3/90)明显低于对照组27.78%(25/9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老年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效果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其动脉粥样硬化,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有效降低临床复发率。
赫鹏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颈动脉粥样斑块
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考察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用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溶栓,对照组单用r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清hs-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数值,观察并记录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NIHSS分值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 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比单用rt-PA更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李冬赫鹏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用药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CRP的动态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与病情进展的直接病因,C反应蛋白(CRP)属于炎性标记物,其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关,因此,动态观察CRP可用于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1]。本研究主要分析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对CRP的动态影响,以评估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赫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尤瑞克林依达拉奉
红细胞生成素对海人酸致大鼠认知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对海人酸致模型大鼠癫发作及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共9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行为学变化,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评价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c-Myc和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红细胞生成素组大鼠癫发作程度减轻(P=0.000)。与模型组相比,红细胞生成素低、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43,0.000),第1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00,0.000),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00,0.046),并以高剂量组显著(均P=0.000);而且,大鼠海马组织p38MAPK(P=0.000,0.000)、c-Myc(P=0.009,0.000)和caspase-3(P=0.003,0.000)表达水平降低,并以高剂量组明显(P=0.040,0.030,0.048)。结论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减轻大鼠癫发作程度,提高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红细胞生成素抑制p38MAPK及其下游c-Myc和caspase-3表达,最终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赫鹏郭金刚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红藻氨酸海马
血清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与青年人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脑梗死组,100例健康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HDL、Lp(a)、CRP水平,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两组间HDL、Lp(a)、CRP水平及颈动脉IMT。并对脑梗死组HDL、Lp(a)、CRP水平与颈动脉IMT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HDL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脑梗死组Lp(a)、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HDL水平与双侧颈动脉IMT呈负相关,脑梗死组Lp(a)、CRP水平与双侧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DL、Lp(a)、CRP水平与青年脑梗死具有相关性;颈动脉硬化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p(a)、CRP含量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检测患者血清HDL、Lp(a)、CRP含量及颈部血管斑块情况有助于预测及评估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
张屏李晓欧赫鹏郭丰赵典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C反应蛋白青年脑梗死
中青年体质指数、腰围及腰臀比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肥胖的不同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腰围(WC)及腰臀比(WHR)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由280例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对照组为患其他与脑卒中无关的疾病同期入住和病例组相同医院的280例患者。采用标准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个体疾病史、脑卒中家族遗传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同时对身高、体质量、WC、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BMI及WHR。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对象的BMI、WC及WHR与脑卒中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 28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76例,缺血性204例。与正常BMI者相比较,调整年龄、性别后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超重者:OR=2.03,95%CI(1.26,2.91),P<0.05;肥胖者:OR=1.88,95%CI(1.32,2.39),P<0.05〕。与BMI最低四分位数相比,BMI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了18%〔OR=1.18,95%CI(1.06,3.54),P<0.01〕。WC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WC最低四分位数的1.80和1.96倍〔OR=1.80,95%CI(1.03,3.16)和OR=1.96,95%CI(1.37,3.78),P<0.01〕。与WHR最低四分位数比较,WHR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98%和126%〔OR=1.98,95%CI(1.41,3.59),P<0.01和OR=2.26,95%CI(1.34,2.79),P<0.01〕。结论 BMI增高是发生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WC增加可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升高,而WHR与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呈正相关。维持正常体质量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素。
赫鹏孙文慧马翠闫佳翟淑娜刘学文卢智泉
关键词:卒中人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