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脑积水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性分析,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较低、存在中线移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血肿、合并硬膜下积液、接受去骨瓣减压术与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入院时的GCS评分较低、存在中线移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血肿、合并硬膜下积液、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诱发颅脑损伤合并脑积水的主要危险因素。
- 李谋仪杨清洞张晋宁田进军林志忠
- 大骨瓣开颅救治重型颅脑损伤73例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多发血肿(幕上)、有脑疝趋势或已形成脑疝的病人73例,采用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结果良好35例,占47.9%;中残12例,占16.4%;重残7例,占9.6%;植物生存2例,占2.7%;死亡17例,占23.3%。结论采用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暴露范围广,能有效清除幕上颅内血肿、坏死组织及降低颅内压,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
- 林志忠张和平田进军李谋仪李万川余惠平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
- 脑室或鞘内给药治疗脑室腹腔内分流术后颅内感染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脑积水患者VPS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全身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外,所有病例均实施分流泵内注入抗生素,其中4例行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内注射抗生素,2例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射稀释的抗生素,9例感染均获得控制满意,未拔出分流装置。结论 VPS术后颅内感染重在预防。对于术后感染者,要根据病情采取措施积极处理,早期发现,给以相应抗生素的同时,分流泵内注入稀释的抗生素是控制分流术后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 张含林志忠王培强田进军
-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鞘内给药
-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及对嗅觉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及价值。方法60例垂体瘤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视野模式标准差(PSD)、视野平均缺损(MD)、视野指数(VFI)]及嗅觉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血清泌乳素(PRL)、生长激素(H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力下降缓解率70.00%、头痛缓解率83.33%、性功能障碍缓解率63.33%均较对照组的43.33%、56.67%、36.67%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较对照组的20.00%更低(P<0.05)。术后,观察组PSD(4.77±0.59)dB、MD(4.50±0.79)dB、嗅觉识别阈值(3.01±0.32)较对照组的(6.15±0.73)、(5.72±0.86)dB、(3.75±0.36)更低,VFI(88.63±6.62)%较对照组的(80.85±6.04)%更高(P<0.05)。术后,观察组PRL(22.01±3.88)ng/ml、TSH(0.78±0.14)mIU/L、HGH(7.20±1.67)ng/ml、ACTH(14.31±2.40)pmol/L较对照组的(31.57±4.80)ng/ml、(1.05±0.23)mIU/L、(11.11±2.03)ng/ml、(20.03±2.44)pmol/L更低(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瘤相对于显微镜辅助手术具有多个方面的优势,包括更清晰的手术视野、更高的微创性和精准性、更短的术后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对嗅觉功能的保护、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和对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更有效调节等,使得神经内镜手术成为治疗垂体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 李谋仪黄锦聪林志忠江志贤张晋宁
- 关键词:垂体瘤神经内镜视觉功能嗅觉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
-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对照试验,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100)评分],血肿清除率、脑出血再发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更高(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的(13.93±3.46)、(60.67±4.75)分,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8.56±2.78)分更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79±4.46)分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15.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0%)更低(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关系、精神状态、躯体功能、生理功能评分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82.50%、10.00%),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97.50%)更高、脑出血再发率(0)更低(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采取去骨瓣减压术,具有减少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且患者血肿清除率明显升高,有助于降低脑出血再发率,对其临床疗效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李谋仪黄锦聪江志贤张晋宁林志忠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
-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被引量:2
- 2016年
-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开颅手术可显著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的风险。但是,对于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早期单纯开颅手术往往效果差,术中脑肿胀而使夹闭术进行困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复合手术室条件下,对危急重症1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 Hunt-Hess 分级Ⅳ级~Ⅴ级)进行复合手术,即患者头颅CT检查怀疑aSAH,病情判断 Hunt-Hess 分级Ⅳ级~Ⅴ级,立即送入复合手术室,行全脑血管造影,确认动脉瘤,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介入栓塞后即行脑室外引流术(同一手术单元);其中10例单纯脑室外引流,8例行一侧脑室外引流加对侧脑室穿刺Ommaya囊植入(待对侧脑室引流后,如需要,随时可以行Ommaya囊穿刺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林志忠田进军李谋仪蔡紫峰黄建兴杨清洞张含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血管内栓塞
- 外伤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3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病因、诊断和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CPM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表现为假性延髓麻痹、肌张力增高;2例发生在低钠血症;1例发生在精神障碍之后。3例均经头颅MRI检查显示桥脑脱髓鞘病灶,同时显示脑干外病灶。3例预后均残留功能障碍。结论CP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脱髓鞘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CPM的基础、头部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林志忠田进军张和平
- 关键词: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颅脑损伤
- 3%高渗盐水联合托拉塞米治疗重症颅脑外伤致颅内高压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3%高渗盐水联合托拉塞米治疗重症颅脑外伤致颅内高压患者的效果。方法: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1例重症颅脑外伤致颅内高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51)和常规组(n=50)。常规组予以3%高渗盐水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托拉塞米治疗。观察两组药物起效指标、颅内压(ICP)改善情况、氧化应激指标及电解质平衡。结果:联合组药物起效时间、降低至最低ICP时间均短于常规组,ICP最大降幅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3 d后,两组ICP、中心静脉压(CVP)及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血清钠离子(Na^(+))、血浆渗透压(POP)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外伤致颅内高压患者,应用3%高渗盐水联合托拉塞米治疗,有助于缩短药物起效时间,调节ICP,改善氧化应激水平,维持体内水电电解质平衡,疗效较好。
- 蔡昭文张晋宁江志贤林志忠李谋仪黄锦聪
-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颅内高压
- 应用杂交手术室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在杂交手术室条件下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tzler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 AVM)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运动区、基底节区各2例。 AVM出血急诊联合手术[一期全脑血管造影( DSA)+术中栓塞+血肿清除+AVM切除+术中DSA]5例,AVM栓塞联合AVM切除、动脉瘤夹闭术2例,AVM栓塞+γ刀治疗+AVM切除1例。结果8例患者包括术中DSA在内的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同一杂交手术室完成,其间没有交换手术体位,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AVM出血患者急诊联合术后DSA检查示,AVM病灶无残留。术后意识障碍好转,无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2例,术后3个月恢复至轻瘫,视野模糊患者术后有所改善1例。2例择期联合手术患者术后DSA栓塞AVM病灶完全切除。结论在杂交手术室实行血管内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外科治疗途径,该手术方法可简化过去多次手术和检查的操作过程,并可在AVM切除后即刻DSA评估是否达到完全切除。
- 田进军林志忠张晋宁杨清洞黄锦聪张含李谋仪黄建兴宗绪毅
-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杂交手术
-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诊断方法和显微外科治疗的时机与手术技术。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11年6月问收治的32例儿童AVM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CTA和MRA检查外,本组行早期全脑DSA检查24例,另外入院时因出血量大发生脑疝者8例,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其中3例病情稳定后再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选择治疗方案。24例Spetzler—Martin分级I~Ⅲ级AVM患者行急性期(3d内)显微外科治疗,其中栓塞后再手术2例。结果8例急诊行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者,术后死亡2例,镜下AVM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病情稳定后行DSA检查证实AVM者3例,继而再行显微手术切除。24例急性期显微手术AVM切除者,术中显微镜下AVM血管团和颅内血肿完全清除。术后获DSA或CTA复查18例,均未见病灶残留。随访3—12个月。根据GOS评定:24例Sptetzler—Martin分级I-Ⅲ级AVM患者恢复良好者21例,轻残2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DSA是儿童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 田进军张晋宁张含林志忠蔡永辉江志贤
- 关键词: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