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江

作品数:141 被引量:307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4篇麻醉
  • 19篇手术
  • 17篇动脉
  • 16篇异丙酚
  • 16篇丙酚
  • 14篇麻醉处理
  • 9篇基因
  • 8篇心肌
  • 8篇再灌注
  • 8篇主动脉
  • 7篇再灌注损伤
  • 7篇全麻
  • 7篇缺血
  • 7篇灌注
  • 7篇灌注损伤
  • 6篇心脏
  • 6篇气管
  • 6篇细胞
  • 5篇硫喷妥
  • 5篇老年

机构

  • 85篇沈阳军区总医...
  • 6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康平县人民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5篇刘晓江
  • 60篇张铁铮
  • 41篇王凤学
  • 23篇王朝仁
  • 22篇周锦
  • 15篇卢玉平
  • 15篇宋丹丹
  • 15篇孙莹杰
  • 13篇姚婧
  • 11篇许霁虹
  • 10篇孙承函
  • 9篇王春丽
  • 9篇西志梦
  • 9篇唐胜平
  • 7篇王效增
  • 7篇荆全民
  • 7篇高光洁
  • 7篇郑斯聚
  • 6篇韩雅玲
  • 5篇金红旭

传媒

  • 18篇临床麻醉学杂...
  • 15篇中华麻醉学杂...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5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现代康复
  • 3篇中华医学会疼...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天津医药
  • 2篇辽宁医学杂志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实用药物与临...
  • 2篇全国第八次临...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1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1
  • 9篇2000
  • 5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2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喷妥钠与二异丙酚混合应用时对二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宋丹丹张铁铮夏东亚许霁虹孙莹杰刘晓江
关键词:硫喷妥钠二异丙酚药代动力学
右心室双出口纠治术的麻醉处理
1998年
我院自1977年3月~1997年12月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对169例右室双出口病人行心内修复术,无麻醉死亡。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0例,女59例,年龄15个月~35岁,体重5~54(27.34±14.69)kg。伴肺动脉狭窄147例,其中单纯肺动脉狭窄37例,房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59例,完全房室管畸形及肺动脉狭窄6例,右室流出道狭窄及肺动脉狭窄17例,卵圆孔未闭及肺动脉狭窄28例;不伴肺动脉狭窄者22例,合并左上腔静脉3例,房间隔缺损14例(其中2例伴动脉导管未闭),多发性室间隔缺损5例。
王凤学西志梦刘晓江孙承函张铁铮任敦吉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右心室双出口纠治术麻醉
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2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处理组(P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前、缺血30 min和再灌注30 min 3个亚组。分别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和用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前相比,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min亚组的凋亡指数(AI)显著增加(P<0.01),Bcl-2蛋白的光密度值显著减少(P<0.01);与C组相比,P酚组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 min亚组的AI显著降低(P<0.01),Bcl-2蛋白的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1)。结论 异丙酚通过调控Bcl-2表达而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周锦张铁铮王凤学刘晓江王朝仁姚婧王春丽
关键词:异丙酚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细胞凋亡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NF-κB活性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30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6)和rhBMP-7组(B组,n=16)。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30min再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左冠状动脉穿线后不结扎;B组于再灌注前即刻经股静脉注射rhBMP-7 250μg/kg,IR组和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B组和IR组分别于再灌注4h(T1)和24h(T2)时随机取8只大鼠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心肌组织MDA含量、SOD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细胞核NF-κB的表达,以表示心肌细胞NF-κB的活性;S组仅于T1时测定以上指标。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B组再灌注时血清LDH、CPK活性和心肌MDA含量升高,心肌SOD活性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NF-κB活性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B组再灌注时血清LDH、CPK活性和心肌MDA含量降低,心肌SOD活性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和NF-κB活性降低(P〈0.05或0.01)。结论rhBMP-7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心肌细胞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许霁虹王俊科袁治国张铁铮刘晓江赵彦艳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NF-ΚB心肌再灌注损伤
γ-羟基丁酸钠用于心肺转流下二尖瓣狭窄病人的药代动力学
2001年
目的 检测γ 羟基丁酸钠 (γ OH)用于心肺转流 (CPB)下二尖瓣狭窄成年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8例二尖瓣狭窄成年病人 ,CPB前和CPB后各一次静注γ OH70mg/kg ,以气相色谱法检测各时点γ OH的血浆浓度。结果 CPB下γ OH的药代动力学模型为开放性二室模型。非心脏手术时全麻成人t1/ 2 β为 (85 10± 2 8 80 )分钟 ,CL为 (2 6 6 0± 0 983)ml·kg-1·min-1,而心脏病成人CPB下t1/ 2 β为 (172 6 30± 5 3 74 3)分钟 ,延长约 1倍 ,CL为 (1 5 5 9± 0 5 74 )ml·kg-1·min-1,显著降低 (P <0 0 1)。与CPB前的血药浓度下降速度相比 ,CPB开始后血药浓度下降速度明显减慢(P <0 0 1)。结论 CPB下γ OH的分布相、消除相均延长 。
谭宏宇王凤学夏东亚姚婧刘晓江郑斯聚
关键词:Γ-羟基丁酸钠药代动力学心肺转流二尖瓣狭窄血药浓度
肝移植术后患者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被引量:1
2010年
宋丹丹张铁铮周锦孙莹杰孙承函刘晓江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肝移植非体外循环
低浓度异氟醚麻醉下正常人指令反应变化与定量脑电图的关系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探讨 q EEG在预示全麻后唤醒方面的作用。方法 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健康志愿者 ,按 0 .0、0 .2、0 .3、0 .4MAC递增呼气末异氟醚浓度 ,至指令反应全部消失为止 ,同时观察 q EEG及指令反应的变化。结果  F8、O2 导联 δ波 ,A1 、A2 、O1 导联 θ波 ,F7导联 α波及 O1 、O2 导联 β波的相对功率随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而变化 (P<0 .0 5 ) ;90 % SEF、MPF及 δ比率无明显改变。相同 MAC异氟醚下指令反应不尽相同。O1 、O2 导联 δ波与 α波 ,F7、F8、A1 导联 θ波及 F8导联 β波相对功率在不同指令反应程度间有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各参数变异较大 ,不能定量分析 ;异氟醚在大脑皮层作用广泛 ;q EFG变化可反映苏醒的趋势 ,但不能作为预示唤醒的定量指标。
孙永海岳云王凤学唐胜平刘晓江
关键词:脑电描记术异氟烷麻醉
氯胺酮对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时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大鼠全心缺血 /再灌注时心肌c 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40只 ,随机分为 5组 (各 8只 ) :正常对照组 (C组 ) ;缺血 /再灌注对照组 (CR组 )和高 (KH)、中 (KM组 )、低 (KL组 )浓度氯胺酮灌注组 (氯胺酮浓度分别为 1× 10 -3 、1× 10 -4 和 1× 10 -5mol/L)。提取心肌组织总RNA ,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得到cDNA扩增产物 ,选择γ actinmRNA作为内参照 ,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分析曲线下峰面积 ,计算密度值。结果 与C组相比 ,CR、KH、KM和KL组c fos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1和P <0 0 5 )。与CR组相比 ,KH、KM和KL组c fos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和P <0 0 1)。KM和KL组c fosmRNA表达水平低于KH组 (P <0 0 5 ) ,但KM和KL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c fos基因可能参与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及保护的基因调节。氯胺酮能显著抑制心肌c fos基因的表达 ,且中、低浓度氯胺酮较高浓度有效。
张铁铮王凤学周锦姚婧刘晓江王朝仁王春丽
关键词:氯胺酮再灌注损伤C-FOS基因表达
急性和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比较急慢性期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经股动脉置人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的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慢性组)40例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组(急性组)42例胸腔积液(16.7%比0,P=0.01),肢体或内脏缺血(23.8%比2.5%,P=0.01)发生率较高。与慢性组相比,急性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8.1%比15.0%,P=0.02),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了(18.7±17.3)个月随访,急性组远期并发症较慢性组发生率较高(21.4%比5.0%,P=0.03)。Kaplan—Meier曲线提示两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急性组和慢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92.5%。慢性组长期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急性组(P=0.04)。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急性组较慢性组并发症增多。
荆全民韩雅玲王效增邓捷金红旭刘晓江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
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联合介入治疗(附8例报告)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完成的8例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首先完成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3~7d后完成PCI。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疗效。结果经左桡动脉行主动脉造影:夹层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外缘0~10mm1例、11~30mm4例,31~50mm3例,其中1例有2个破裂口,余7例均为单破裂口。7例主动脉夹层向下累及肾动脉及其以下的血管。1例置入Talent支架,7例置入Aegis支架,共8枚(直径34~38mm,长度100~140mm)。1例覆膜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无上肢和脑缺血症状。覆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4例近端破裂口完全封堵,4例少量残余内漏。术后住院期间2例胸背部仍有疼痛,复查增强螺旋CT,原内漏无扩大,经对症止痛逐渐好转,无截瘫、死亡等并发症发生。冠状动脉造影证实8例中单支病变4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1例。靶病变平均狭窄85.6%±14.0%,靶血管参考直径2.8±0.3mm。对11支靶血管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1例于前降支置入2枚相连支架。支架平均长度23.5±13.6mm。PCI即刻成功率100%,无PCI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1~31个月(平均18.0±8.5个月),8例均存活,无迟发内漏或需二次手术者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恢复快,冠状动脉PCI的抗凝治疗未对大动脉支架术后构成不良影响,更长期的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荆全民王效增韩雅玲栾波王耿马颖艳刘晓江金红旭李海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