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梅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站血小板捐献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前,已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来衡量机采血小板制品质量,但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筛选尚无统一标准,仅采用全血捐献筛选标准进行衡量以及采集前外周血血小板〉150×10^9/L,依此标准所筛选捐献者所采集血小板所得制品的合格率也仅为80%左右。为确保机采血小板制品质量及提高机采血小板的成功率,采集前对捐献者进行初筛检测显得十分重要。
- 朱晓梅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初筛检测血液血站制品质量外周血血小板
- 红细胞参数偏高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安全性的初步观察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偏高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通过专业征询和体格检查的志愿无偿献血者根据血常规结果分成2组:RBC(5.5-6.5)×1012/L和/或Hb含量(160-175)g/L的实验组和一般献血者的对照组。对比捐献单采血小板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及单采14 d后2组血常规恢复情况。监测红细胞参数偏高者长期多次单采前后血常规,观察长期多次单采对他们血常规的影响。结果单采前实验组的RBC为(5.95±0.59)×1012/L,Hb含量为(166±10.44)g/L高于对照组的(4.94±0.38)×1012/L和(133.30±13.80)g/L;实验组的MCV为(75.62±5.35)f L低于对照组的(80.72±5.40)f 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lt计数,实验组为(272.83±49.95)×109/L,对照组为(267.30±52.81)×109/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如WBC、HCT、MPV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采后实验组RBC为(5.24±0.78)×1012/L和Hb含量为(148±11.79)g/L仍高于对照组的(4.11±0.64)×1012/L和(115.80±17.40)g/L,实验组MCV为(74.87±5.01)f L仍低于对照组的(78.93±5.76)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lt、WBC等其余参数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红细胞参数偏高不影响血小板计数和采集。长期多次单采后,红细胞参数偏高献血者血常规各参数保持稳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采前水平。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偏高者的血常规参数无明显不良影响。
- 林绮文陈锦艳张婷朱晓梅刘诗黄建华
- 关键词: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安全性
- 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方法选取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498名,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分别检测外周血常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第一次机采前、正常参考范围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外周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但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的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的比例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大血小板比例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结论相隔两周捐献一定量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血小板指标,对献血者并无显著不利影响。
- 林绮文陈锦艳朱晓梅刘诗黄建华张婷
- 关键词:捐献机采血小板外周血小板
- 红细胞参数偏高对机采血小板产品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研究献血者红细胞参数偏高对机采血小板(PLT)产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采前红细胞计数(RBC)为(5.5~6.5)×10^(12)/L和血红蛋白(Hb)为160~175 g/L的献血志愿者98例为实验组,另选取采前红细胞计数为(3.5~5.5)×10^(12)/L和Hb为120~160 g/L的献血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组所捐献的机采血小板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比两组血小板产品质量及合格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所捐献的机采PLT产品p H、PLT产量、白细胞计数(WBC)混入量、RBC混入量方面均符合国家标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LT产品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原因为PLT产量不足或PLT聚集,无WBC或RBC混入量超标的情况。结论选择合适的机器进行单采,献血者的红细胞参数偏高对机采PLT产品的质量无明显影响。
- 林绮文陈锦艳张婷朱晓梅刘诗黄建华
- 关键词:红细胞机采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