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宁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化工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教育
  • 1篇应试
  • 1篇应试教育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市场
  • 1篇社会主义市场...
  • 1篇社会主义市场...
  • 1篇生源
  • 1篇生源市场
  • 1篇市场经济
  • 1篇市场经济体制
  • 1篇试教
  • 1篇主义
  • 1篇教育改革
  • 1篇经济发展
  • 1篇经济建设
  • 1篇经济体
  • 1篇经济体制
  • 1篇就业
  • 1篇教学

机构

  • 2篇南京化工大学

作者

  • 2篇陈海宁
  • 2篇仲明惟
  • 1篇陈晓猛
  • 1篇刘沫

传媒

  • 2篇化工高等教育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刍议被引量:1
1996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方面是要使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 目前,就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而言,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努力拓宽专业服务方向。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为行业、产品服务的专业发展道路只能使其缺乏适应性。
仲明惟陈海宁徐品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源市场经济发展毕业生就业经济建设高等教育改革
试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之转变
1998年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因而在教育领域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必然是计划性的。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更为紧密,所以,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转变现有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社会选拔和人才评价的程序在客观上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一种单纯的应试教育。它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以追求文化知识的考试成绩为目标,整个教育活动从内容到手段、形式等方面都受到极大限制而背离教育的目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人的素质的完整性。
仲明惟陈海宁刘沫陈晓猛
关键词:应试教育教学活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