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燕塔

作品数:15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造影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影像
  • 3篇骨折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
  • 2篇心病
  • 2篇腺病
  • 2篇肋骨
  • 2篇加权成像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16排螺旋C...
  • 2篇64排螺旋
  • 2篇64排螺旋C...
  • 2篇病变
  • 1篇低级别胶质瘤

机构

  • 14篇厦门大学
  • 1篇厦门市第一医...

作者

  • 15篇许燕塔
  • 10篇陈渊明
  • 9篇施武
  • 6篇吴少杰
  • 5篇姜聪明
  • 1篇付国丽
  • 1篇颜岩
  • 1篇刘书涵
  • 1篇吴少杰

传媒

  • 3篇心血管病防治...
  • 2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在跟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跟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足部正斜位、底部轴位以及跟骨俯卧轴位的DR投照拍片,取得患者的不同部位的DR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8例跟骨外伤患者经过X线或CT扫描确诊为跟骨骨折的有60例,采用足部正斜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29例,底部轴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43例,跟骨俯卧轴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55例。三种轴位的DR检查的跟骨骨折显示率分别为48.3%、71.7%和91.7%;三种轴位DR检查的显示率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俯卧轴位的DR拍摄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可提高跟骨骨折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渊明许燕塔吴少杰
关键词:跟骨骨折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附100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的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00例临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行胸部站立位数字化X线双能量减影检查,分别获得标准图像、骨组织减影图像、软组织图像,比较标准图像、骨组织减影图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结果 100例共发现骨折73例,共94处骨折,骨组织减影图像对不同部位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膈上98.0%、膈下62.5%、心影后57.1%、肺门区81.8%、腋部70.6%;常规DR图像对不同部位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膈上94.1%、膈下25.0%、心影后14.2%、肺门区63.6%、腋部29.4%;骨组织减影图像对不同形态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皱褶状骨折73.9%、裂隙状骨折75.0%、不完全性骨折96.0%、完全性骨折100%;常规DR图像对不同形态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皱褶状骨折15.4%、裂隙状骨折43.8%、不完全性骨折80.0%、完全性骨折100%。结论骨组织减影图像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DR图像。
许燕塔施武颜岩
关键词:X线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肋骨骨折
16排螺旋CT低剂量肺结节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选取行CT检查查出肺结节病的患者49例,经患者同意后,再次采用30mA低剂量进行胸部CT扫描,比较两次扫描对于肺结节数量及形态学特征检出情况。两种剂量的CT检查均检出肺结节69枚,低剂量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为11.4±6.3mm,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直径为11.5±6.1mm,两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对肺结节钙化、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胸膜粘连、空洞等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检出情况与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P>0.05)。肺结节CT检测中,低剂量扫描与常规扫描对于疾病的诊断价值差异不大,而低剂量扫描对于患者的辐射危害较小。因此,对于肺结节病的诊断,临床上应优先选择低剂量扫描。
陈渊明吴少杰许燕塔
关键词:CT低剂量肺结节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增强扫描诊断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中胃肠道血管畸形(GIVM)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GIVM患者50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检查,并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患者经MSCT增强扫描确诊为GIVM。MSCT平扫没有异常,动脉期血管成像分别在MPR、 MIP及VR影像显示迂曲条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病变29例(58.0%),不规则异常血管团21例(42.0%), 13例表现为邻近肠腔内对比剂聚集,同时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多。供血动脉31例,引流静脉18例,其中动静脉瘘9例。50例GIVM中40例行MSCT检查后5天进行DSA和动脉栓塞治疗, MSCT血管成像和DSA对GIVM的定性诊断及病变定位诊断均完全一致(100.0%),40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动静脉瘘的显示率分别为77.5%、 45.0%和9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例经过手术治疗得到证实, 5例行保守治疗后出血情况得到治愈,但是没有获得明确的诊断结果。结论 MSCT检查能够清楚、准确地显示出GIVM的部位、范围、形态和影像特征,可作为由GIVM造成的隐匿性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检查手段。
施武吴少杰陈渊明许燕塔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胃肠道血管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定量指标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分析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定量指标对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1年随访,按照发生MACE与否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各100例。评估两组患者的病变长度、是否存在餐巾环标志、斑块总体积大小(TPV)、钙化/非钙化斑块体积大小(CPV/NCPV)、斑块负荷等指标,采用Cox回归分析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ACE组中TPV、NCPV、病变长度、斑块负荷均显著高于非MACE组(P<0.05),CPV以及餐巾环标志均显著低于非MACE组(P<0.05),TPV及斑块负荷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定量指标中TPV与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临床诊疗中应将TPV指标作为参考。
施武陈渊明吴少杰许燕塔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心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16层螺旋CT在消化系统实质器官检查技术及其在不同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
2017年
目的研究1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消化系统实质器官检查技术及其在不同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7-01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肝脏肿瘤和肿瘤的病变患者105例,胰腺病变患者84例,脾脏病变患者111例;使用16层螺旋CT对肝脏和脾脏病变患者进行平扫加增强,对胰腺患者进行灌注扫描,分析患者的病变特征.结果C T上肝脏和脾脏病变的表征是多发或单发的低密度的病灶,边界可模糊也可清晰,增强后可不强化也可强化;胰腺癌患者Q_b、V_b低于正常者,t_(mt)、K_(ps)高于正常者,两组间t_(mt)、K_(ps)、Q_b、V_b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患者的Q_b、V_b、K_(ps)与正常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 t与正常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的Q_b、V_b、tm t和胰腺炎患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 T对肝脏病变、胰腺病变和脾脏病变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许燕塔姜聪明施武
关键词:16层螺旋CT肝脏病变胰腺病变
基于T2WI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的缺失状态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基于磁共振T2W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缺失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4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p/19q共缺失100例,1p/19q非共缺失54例),按照分层抽样7∶3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3DSlicer软件对肿瘤区域进行手动分割,用pyradiomics进行特征提取。临床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法和10折交叉验证的LASSO算法进行筛选,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高斯朴素贝叶斯、K-近邻、逻辑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和sklearn分类报告中的参考指标(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F1分数)进行效能评价。结果 4种模型中,支持向量机的曲线下面积值最高,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95、0.91;参考指标中表现最佳为K-近邻,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及F1分数分别为0.87、0.97、0.70、0.91;其次为支持向量机,各项指标与模型平均值相当。结论 基于T2W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的缺失状态。
刘书涵刘晓欢苏侨勇付国丽姜聪明许燕塔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PWI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PWI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5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及同期55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对照,金标准为临床诊断结果,均进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PWI检查。分析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PWI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67,高于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PWI单独诊断的0.817、0.850。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PWI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诊断灵敏度100.00%(60/60)、准确度98.33%(118/120)、阴性预测值100.00%(58/58),高于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PWI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PWI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优于单独使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或PWI,适合作为后循环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陈渊明周雅玲许燕塔吴少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灌注加权成像
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对急性阑尾炎的影像学特征、形态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对急性阑尾炎(AA)的影像学特征、形态诊断。方法选择本院近3年(研究时间段截取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就诊的80例AA(经病理诊断)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MSCT诊断及后处理重建图像技术[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对比不同CT技术对AA病理分型诊断价值、对比不同MSCT重建图像技术CT征象显示率MPR/CPR后处理诊断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影像学形态及特征。结果MPR/CPR后处理MSCT技术检出率(98.75%)明显高于常规CT(76.25%)(P<0.05),两种CT技术在周围脓肿诊断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单纯性AA、坏疽性AA、PAA中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技术远段与周围组织关系、阑尾全程显示率(98.75%、97.50%)均明显优于MPR技术(46.25%、32.50%)(P<0.05)。穿孔性、NPAA患者阑尾增大、阑尾粪石、淋巴结肿大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AA患者阑尾强化缺损、蜂窝织炎、阑尾腔积气、积液、周围脓肿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NPAA患者(P<0.05)。结论MSCT联合MPR、CPR后处理重建图像技术应用于AA诊断中效果显著,CPR技术辅助MPR技术可以充分显示远段与周围组织关系、阑尾全程,确保诊断的精确性,并根据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及形态准确检出及区分病理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许燕塔姜聪明陈渊明施武
关键词:64排螺旋CT急性阑尾炎影像学特征
DWI–MRI联合FFDM检查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MRI)联合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检查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86例,均行DWI–MRI、FFDM单独及联合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DWI–MRI、FFDM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乳腺病变类型,并比较诊断效能,分析不同b值乳腺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DWI–MRI联合FFDM诊断准确度、灵敏度较DWI–MRI、FFDM单独诊断高,漏诊率较DWI–MRI、FFDM单独诊断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400 s·mm^(-2 )、b=800 s·mm^(-2 )、b=1000 s·mm^(-2 )恶性病灶ADC值均低于良性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MRI联合FFDM应用于乳腺病变鉴别诊断,可提高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率,提供病灶详细信息,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评估。
姜聪明许燕塔
关键词:乳腺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