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晨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3篇大细胞
  • 3篇免疫
  • 3篇肥大
  • 3篇肥大细胞
  • 2篇蛋白酶
  • 2篇血清
  • 2篇肿瘤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类胰蛋白酶
  • 2篇CIK细胞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斑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新喋呤

机构

  • 11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安阳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张晓晨
  • 9篇曹建平
  • 8篇刘亚革
  • 7篇姜志明
  • 2篇马东初
  • 2篇陈伟
  • 2篇王浩洋
  • 1篇周定标
  • 1篇王晓刚
  • 1篇蔺迪
  • 1篇李萍
  • 1篇赵黎明
  • 1篇岳辉
  • 1篇麻树人
  • 1篇赵红
  • 1篇丁辽平
  • 1篇左伟
  • 1篇蒲菲菲
  • 1篇刘民培
  • 1篇张笑明

传媒

  • 5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现代康复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大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被引量:8
2002年
为研究肥大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 ,将 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切除标本及 10例尸检正常颈动脉标本分别行HE、甲苯胺蓝、抗肥大细胞tryptase及chymase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抗T淋巴细胞CD3及抗巨噬细胞CD6 8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 (细胞数/mm2 )分别为 (1 3±2 3)、(2 3± 2 6 )、(2 2± 3 7)、(6 3± 4 0 ) ,chy mase阳性细胞与tryptase阳性细胞的比值分别为 0 36、0 5 1、0 4 7、0 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及脱颗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肥大细胞与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比例在斑块肩区最高 ,分别为 0 2 5和 0 14。光镜下观察肥大细胞亦多见于斑块血栓、钙化及新生血管周围。本实验表明 ,肥大细胞参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并通过活化脱颗粒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王晓刚周定标尹卫东石怀银张笑明张晓晨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肥大细胞动脉硬化斑块
SLE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及意义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 R)的关系。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活动期SLE患者35例,稳定期患者25例及健康对照40例血清中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结果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分别为(2.34±0.76)μg/L和(4.33±1.15)μg/L ;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9±0.11)μg/L和(2.05±0.29)μg/L ,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 RII水平分别为(2.93±0.32)μg/L和(5.19±0.53)μg/L ,明显高于稳定期SLE组分别为(1.46±0.15)μg/L和(3.04±0.28)μg/L(P∨0.01)。稳定期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SLE患者组中 ,血清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与疾病活动积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69)(P<0.01) ;与抗ds DNA抗体水平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58)(P<0.01) ;与补体C3的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62和 -0.84)(P<0.01)。结论SLE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RII的水平明显增高 ,且与疾病的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 ,这对于SLE的诊断及监测疾病的活动性 ,以及患者的判断预后可能是一种有用的实验室指标。
曹建平姜志明张晓晨刘亚革蒲菲菲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STNF-RELISA
Tryptase阳性细胞在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排斥肾中的分布
2004年
目的 了解Tryptase阳性肥大细胞在肾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排斥肾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抗Tryptase单抗免疫组化染色法与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方法 ,对移植后 8d~ 7a手术切除的排斥肾进行了染色。结果 在移植后的各个时间段的排斥肾中均见到较正常肾明显偏多的肥大细胞 ,且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呈增长的趋势。其中移植后 7a以上组的肥大细胞明显高于 1~ 2a组和 5~ 6a组 (P <0 .0 1)。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Tryptase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 ,但Tryptase免疫组化方法更为敏感。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肾移植的排斥反应 。
刘亚革何韶衡曹建平王浩洋张晓晨
关键词:肥大细胞TRYPTASE排斥反应
类胰蛋白酶和环孢素体外促人胚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2004年
刘亚革王浩洋张晓晨曹建平姜志明
关键词:类胰蛋白酶环孢素肾成纤维细胞
携带人野生型p53、B7-1和GM-CSF三基因的Hep-2细胞瘤苗诱导CIK细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
实验背景和目的:体内回输免疫活性细胞的过继免疫疗法,是继手术,化疗和放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一类能够高效...
张晓晨
关键词:过继免疫疗法CIK细胞
文献传递
骁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曹建平张晓晨孟璐露姜志明刘亚革
关键词:骁悉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因子免疫功能
CIK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增殖、表型变化和抗肿瘤活性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无血清体系中的增殖规律、表型变化及其抗瘤活性。方法:不同培养基培养CIK细胞,采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CIK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表型,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毒试剂盒检测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经过细胞因子和抗体刺激后,CIK细胞能明显增殖,无血清培养基加自体血浆组最高可扩增473.28±27.53倍,无血清培养基组可扩增218.24±16.86倍,而RPMI1640加FCS只扩增11.52±1.04倍。CD3++CD8+、CD3++CD56+、CD226++CD11a+和CD305++CD11a+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CD3++CD4+细胞则明显减少。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P<0.01),且其细胞毒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CIK细胞在体外扩增能力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高,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过继免疫细胞制剂而应用于临床。
曹建平姜志明张晓晨蔺迪陈伟孙英慧马东初
关键词:CIK细胞表型细胞毒
血清和尿液新喋呤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曹建平岳辉张晓晨刘亚革王中刘建敏周承郭秋红
关键词:血清尿液新喋呤类风湿关节炎
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腺上皮细胞Fas及CD40诱导凋亡的作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Fas、CD40及凋亡相关分子在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 e,SS)唾液腺上皮细胞死亡分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Fas及CD40的表达应用反转录PCR及流式细胞术;唾液腺上皮细胞凋亡的评估应用形态学检测及DNA片段实验;X IAP(X-linked inh ib itor of apoptosis prote in)、FADD(Fas-assoc iated death dom ain prote in)、Bax、Bc l-2、Bc l-xL和Bc l-xS的表达应用W estern b lo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FN-γ可显著增强SS唾液腺上皮细胞Fas及CD40表达;Fas及CD40共同刺激呈现显著唾液腺上皮细胞凋亡;唾液腺上皮细胞高水平表达X IAP,CD40的促凋亡作用是通过下调X IAP而起作用,CD40对其它凋亡相关分子无影响。结论:唾液腺上皮细胞凋亡需要Fas及CD40共同活化,CD40促进Fas依赖的凋亡是通过下调X IAP。
曹建平李萍张晓晨陈伟姜志明戴兵马东初
关键词:原发干燥综合征凋亡DNA片段CD40FAS
重组人IFN-γ对抗原SC3A表达的上调作用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重组人IFN -γ(rhIFN -γ)在体外对SW1116抗原SC3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rhIFN -γ与SW1116在37℃共育24、48和72h后 ,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其SC3A抗原 (SC3AAg)的表达。结果:SW1116与20u/mlrhIFN -γ共育24、48和72h ,其SC3AAg 阳性细胞分别为95.5 %、93.2 %和95.2 %,PBS组分别为11.3 %、12.2 %和10.0 % ,AGZY -83 -a细胞系均未见SC3AAg 阳性细胞 ,阳性对照组的C1184细胞系SC3AAg阳性细胞80.5 %。结论 :2u/mlrhIFN -γ能使SW1116细胞的SC3AAg表达明显上调 ,其中20u/ml、24h是表达峰值的最佳浓度和时间。
姜志明刘民培曹建平张晓晨孟露露金伯泉刘亚革麻树人丁辽平赵黎明陈晓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