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静
-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 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与左心耳血栓相关.观察经皮左心耳封堵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阜外医院单一病房的CHADS2评分≥1分的成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予以经皮左心耳植入术,并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有效性主要终点为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以及体循环栓塞的复合终点.安全性主要终点为大出血、心脏压塞、器械栓塞.结果 研究共纳入30例左心耳封堵患者,3例患者退出研究.随访6.3个月.有效性主要终点发生率为0,安全性主要终点发生率为7.7%.结论 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 刘铮刘俊唐闽申玉静张竞涛贾玉和方丕华张澍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参数单中心分析
- 2020年
- 目的:评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更换脉冲发生器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参数。方法:研究入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的患者。比较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的经静脉除颤导线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结果:共308例患者成功施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男性205例,平均年龄(59.05±14.45)岁,脉冲发生器使用时间为68.0(54.2~83.3)个月。除6例除颤导线因绝缘层破裂或不完全断裂而追加了新导线外,302例(98.1%)均继续应用原除颤导线。应用原除颤导线的302例患者除颤导线的起搏阈值首次植入时为(0.71±0.49)V/0.50 ms,更换时升高至(1.01±0.88)V/0.50 ms,R波感知振幅由首次植入时(15.38±6.46)mV下降至(12.13±6.48)mV,阻抗由首次植入时(867.66±318.21)Ω降低至(702.05±260.87)Ω,P均<0.001。以导线固定方式进行分组,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阈值在首次植入时[(0.93±0.84)V/0.50 ms vs.(0.64±0.25)V/0.50 ms,P=0.008]和更换时[(1.15±0.98)V/0.50 ms vs(.0.90±0.72)V/0.50 ms,P=0.036]均略高于被动固定导线组。两组在更换时的起搏阈值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增幅为0.2 V/0.50 ms,但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阈值变化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98%的除颤导线在平均应用5.67年后仍参数良好,数值变化幅度小,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可继续应用。
- 牛红霞张妮潇蔡敏思申玉静陈柯萍任晓庆侯翠红樊晓寒华伟张澍
- 关键词:除颤器导线起搏阈值稳定性
- 肥厚型心肌病Morrow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行起搏治疗的易患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外科Morrow术的26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纳入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23例(8.85%)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术后心电图诊断、术前术后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比例。结果23例患者中女7例、男16例,年龄(50.2±13.6)岁,年龄范围22~76岁。术前左心室壁最厚(22.5±5.1)mm,范围17~26 mm;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为(96.5±23.2)mmHg(1 mmHg=0.133 kPa),范围60~127 mmHg。23例患者中术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其中12例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合并室内传导阻滞、1例合并间歇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扩大Morrow术。23例患者中有21例在外科术后即刻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观察至少7 d后房室传导阻滞未能恢复。另有2例患者在术后约30 d时出现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于外科术后8~45 d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随访(23.5±20.1)个月,范围12~72个月,2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器程控提示心室起搏比例为99%~100%;另外2例术后2年的心室起搏比例分别为15.0%及7.2%。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术后易并发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男性且术前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如外科术后7 d房室传导阻滞仍未恢复,建议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 申玉静邹玉宝牛红霞唐闽
-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手术起搏器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特殊时期该类患者的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2020年2月10日至4月10日COVID-19疫情期间接受起搏器及除颤器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19年同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年龄(68.2±7.8)岁,男5例(38.5%),11例(84.6%)患者来自北京地区。5例(38.5%)患者合并黑矇/晕厥史且为起搏依赖,8例(61.5%)患者达到择期更换适应证(ERI)或耗竭期(EOL),未达到ERI或EOL者CIED电池剩余时间(2.3±1.0)个月。3例起搏依赖患者达到ERI。12例(92.3%)患者进行了单腔心室起搏器(VVI)或双腔起搏器(DDD)更换,1例(7.7%)患者进行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更换。与2019年同期相比,CIED更换数量明显下降,更多患者来自北京地区,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ERI或EOL比例[15(38.5%)对8(61.5%), P=0.201]更高以及CIED电池电量剩余时间[(5.5±3.5)月对(2.3±1.0)月, P=0.001]更短。 结论: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针对性筛选需紧急行器械更换患者,对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以及达到ERI/EOL的患者,特别是已达到ERI/EOL的起搏依赖患者,应优先进行CIED更换以最大化保证患者安全。
- 蔡迟牛红霞华伟任晓庆申玉静张竞涛侯翠红唐闽张澍
- 关键词:电池耗竭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更换术中召回除颤导线的参数及性能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 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 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 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 P<0.01)。 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牛红霞蔡敏思张妮潇申玉静陈柯萍任晓庆侯翠红樊晓寒华伟张澍
- 关键词:起搏参数
- 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发作患者在局麻下完成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左心室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术中记录消融相关参数与病损参数。术前、术后住院期间与术后3个月随访期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7±15)岁,男性6例,5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曾行冠状动脉间隔支酒精消融。肥厚心室肌累及范围:6例单纯累及室间隔,1例累及室间隔和前壁,1例累及室间隔和后乳头肌肥大、4例累及室间隔+前壁+下壁。7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消融成功(其中2例经房间隔途径失败),5例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其中3例经主动脉途径失败)。平均消融功率(37±3)W,平均消融累计时间(916±728)s,平均消融表面积(1.14±1.16)cm^2,平均消融深度(4.5±3.7)mm。1例患者消融术中发生心肌组织气爆现象,1例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中位数)23.5(第5和第95百分位数:1.0,84.0)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继续下降14(1,59)mmHg,较入院时总体下降37(2,78)mmHg,平均降幅36.4%(2.8%,80.4%)。随访期间11例患者无晕厥发作,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发作;所有患者均无心脏传导系统受损的心电图表现。结论: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贾玉和林瑶刘俊赵洋程敏曹思敏李晓枫刘晓宁申玉静彭超王凤娟蔡迟王靖张竞涛唐闽楚建民方丕华华伟张澍
-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晕厥
- 频发性室性早搏伴心脏扩大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预后特点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频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简称"频发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频发室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此类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及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研究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因频发室早行射频消融术的300例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55.0 mm,女性>50.0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患者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频发室早被消除后心脏大小的变化。结果共21例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术前LVEDD为(57.5±3.1 ) mm。术后17例患者LVEDD在一年内恢复正常。术后LVEDD均值为(52.4±3.5) mm,术前及术后LVEDD的差值为(-5.1± 3.7 ) mm (P<0.0001)。术前及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分别为 57.5%± 6.5%和 61.2%± 4.9%,两者差值为 3.3%±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 ) o 起源部位(左室或右室)对射频消融术后的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结论射频消融术对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的心脏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
- 申玉静邹玉宝王靖马亚哲张澍唐闽
- 关键词:心脏扩大频发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
-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并心脏扩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测因素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脏扩大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共300例进行分析,术前均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50 mm诊断为心脏扩大,并排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心脏扩大组及心脏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扩大的预测因素。结果7%(21/300)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有男性(71.4%vs.29.6%,P=0.003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2742±14106)次/24 h vs.(21740±10089)次/24 h,P=0.0031]、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7.46%±12.36%vs.20.42%±9.15%,P=0.0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7.48%±6.47%vs.62.07%±3.10%,P=0.005)。术前NT-proBNP、室性期前收缩QRS宽度、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室性期前收缩形态及有无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心脏扩大组患者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明显下降。
- 申玉静曹春辉邹玉宝唐闽
-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心脏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