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涛
- 作品数:19 被引量:12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初步体验
- 2016年
- 目的:报道我国首次采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SoundStar)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Sound)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
- 刘俊贾玉和王志民田瑞国唐闽张竞涛方丕华姚焰张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特殊时期该类患者的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2020年2月10日至4月10日COVID-19疫情期间接受起搏器及除颤器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19年同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年龄(68.2±7.8)岁,男5例(38.5%),11例(84.6%)患者来自北京地区。5例(38.5%)患者合并黑矇/晕厥史且为起搏依赖,8例(61.5%)患者达到择期更换适应证(ERI)或耗竭期(EOL),未达到ERI或EOL者CIED电池剩余时间(2.3±1.0)个月。3例起搏依赖患者达到ERI。12例(92.3%)患者进行了单腔心室起搏器(VVI)或双腔起搏器(DDD)更换,1例(7.7%)患者进行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更换。与2019年同期相比,CIED更换数量明显下降,更多患者来自北京地区,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ERI或EOL比例[15(38.5%)对8(61.5%), P=0.201]更高以及CIED电池电量剩余时间[(5.5±3.5)月对(2.3±1.0)月, P=0.001]更短。 结论: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针对性筛选需紧急行器械更换患者,对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以及达到ERI/EOL的患者,特别是已达到ERI/EOL的起搏依赖患者,应优先进行CIED更换以最大化保证患者安全。
- 蔡迟牛红霞华伟任晓庆申玉静张竞涛侯翠红唐闽张澍
- 关键词:电池耗竭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女性患者二年随访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2年自然病程。方法本研究为国际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按统一方案登记因NSTE-ACS入院的患者,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记录其临床特征、主要药物及干预治疗、重大事件,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追踪记录2年,分析女性患者的特点并与男性患者对比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共注册2 294例NSTE-ACS患者,女性占37.7%(864例),平均年龄65.1±6.7岁,就诊时有不稳定心绞痛及心电图异常者分别占90.7%、92.6%。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分别占64.1%、23.4%,显著高于男性(P≤0.001)。女性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吸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者分别占39.4%、16.8%、11.7%、2.3%,均明显低于男性(P≤0.001)。既往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占0.5%,低于男性(P≤0.05)。住院期间女性患者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率分别为92.8%、64.8%,低于男性(P≤0.05);硝酸酯类药、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和调血脂治疗率分别为96.9%、60.0%、59.1%、47.1%,与男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女性患者药物治疗率下降幅度比男性更为明显。随访2年时女性患者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调血脂药的服用率分别为68.4%、39.5%、27.4%和19.4%,均显著低于男性(P≤0.05)。住院期间女性患者PCI、CABG治疗率分别为10.5%和2.7%;2年随访期间分别为13.4%和4.8%。女性血运重建治疗无论是在住院期间或2年随访期间均显著低于男性(P≤0.001)。2年随访期间女性患者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因顽固心肌缺血住院率分别为7.4%、4.7%、6.8%、15.4%和31.3%,与男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STE-ACS女性患者接受治疗和/或重视治疗的程�
- 张竞涛谭慧琼朱俊李建东梁岩章晏刘力生
- 关键词:女性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
- 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32例的治疗及随访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通过对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速)患者治疗的随访,总结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的诊疗经验,评价其预后.方法患者32例,分析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15例为遗传性,17例为获得性.女性多于男性.部分遗传性患者发病时有诱发因素,获得性患者均有明确诱因.15例遗传性患者均接受β受体阻滞剂及补钾、补镁治疗,5例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2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平均随访时间为(39.4±25.1)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发生扭转型室速、晕厥.17例获得性患者中,8例置入起搏器,1例置入ICD;平均随访时间为(30.9±13.3)个月,随访期间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ICD置入者因扭转型室速发作而行放电1次.结论就诊的患者中,获得性LQTs多于遗传性LQTs,遗传性LQTs患者较获得性预后差,获得性患者中只有对伴有心脏结构改变的患者才考虑选择置入ICD或心脏再同步化复律除颤器治疗.
- 侯翠红张竞涛张晓星陈柯萍华伟张澍浦介麟
-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老年住院患者抗凝情况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调查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抗凝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内科入出院≥60岁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房颤类型、CHA_2DS_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左房前后径、出院前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合用抗血小板用药等临床信息及出院抗凝情况,根据是否抗凝及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进行分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入选134例患者,抗凝组85人(63.4%),非抗凝组49人(36.6%)。单因素分析中,非抗凝组年龄偏大[69(65,74)岁比65(62,69)岁,P=0.002]、女性患者偏多(55.1%比36.47%,P=0.036)、BMI偏低[23.53(21.48,25.39)kg/m^2比25.40(23.43,28.34)kg/m^2,P=0.0124]、持续性房颤占比偏低(24.49%比61.1 8%,P<0.001)、合并既往出血史患者偏多(18.37%比7.06%,P=0.046)、HAS-BLED评分偏高[2(1,3)比1(0,2),P=0.009]、左房前后径偏低[43(39,48)mm比47(42,52)mm,P=0.007]、合用抗血小板患者数目偏多[27(55.10%)比10(11.76%),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低BMI(OR=3.411,95%CI 1.836-6.337)、阵发性房颤(OR=10.119,95%CI 3.736-27.412)、合用抗血小板药物(OR=15.86,95%CI 5.26-47.92)为不抗凝相关因素;抗凝组中,华法林与NOACs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无明显差异,NOACs的应用逐年增多(OR=3.3 14,95%CI 1.634-6.721)。结论本中心近三年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抗凝率为63.4%,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此类患者的应用逐年增多。
- 于丰源唐闽张竞涛
- 关键词: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华法林
- 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初步体验
- 刘俊贾玉和王志民田瑞国唐闽张竞涛方丕华姚焰张澍
-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 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与左心耳血栓相关.观察经皮左心耳封堵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阜外医院单一病房的CHADS2评分≥1分的成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予以经皮左心耳植入术,并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有效性主要终点为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以及体循环栓塞的复合终点.安全性主要终点为大出血、心脏压塞、器械栓塞.结果 研究共纳入30例左心耳封堵患者,3例患者退出研究.随访6.3个月.有效性主要终点发生率为0,安全性主要终点发生率为7.7%.结论 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 刘铮刘俊唐闽申玉静张竞涛贾玉和方丕华张澍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1023台永久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原因分析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原因探讨,探讨获得安全和可靠的起搏治疗的策略。方法收集自1977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间在阜外医院更换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原因。结果7...
- 张竞涛陈柯萍张澍华伟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
- 文献传递
- 心律失常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了解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睡眠质量,以PSQI>7分定义为睡眠障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492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278例(278/492,56.5%),年龄(55.49±14.93)岁。PSQI为(6.58±4.14)分,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4.1%(168/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6,95%CI 1.17~2.66,P=0.007)、年龄(OR=1.75,95%CI 1.01~2.77,P=0.018)、焦虑(OR=3.72,95%CI 2.24~6.19,P<0.001)、抑郁(OR=1.82,95%CI 1.15~2.88,P=0.010)对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女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男患者[41.6%(89/214)对28.4%(79/278),χ^(2)=9.33,P=0.002]。≤65岁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低于>65岁患者[31.3%(112/358)对41.8%(56/134),χ^(2)=4.79,P=0.029]。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有焦虑情绪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无焦虑情绪患者[61.7%(71/115)对25.7%(97/377),χ^(2)=50.82,P<0.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有抑郁情绪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无抑郁情绪患者[50.0%(86/172)对25.6%(82/320),χ^(2)=29.56,P<0.001]。结论心律失常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与年龄、性别、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
- 胡立星刘小宁任晓庆贾玉和楚建民侯翠红王靖牛红霞张竞涛赵青孙旭叶蕴青唐闽华伟
- 关键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
- 起搏器更换术中弃用起搏导线235支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起搏器更换时导线弃用原因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1977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该院更换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线测定参数、X线胸片、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判断导线弃用原因。结果在1023台起搏器更换术中,共弃用导线235支。其中,因导线功能不良弃用131支(55.7%)[包括导线断裂35支(14.9%),导线绝缘层破损10支(4.3%),导线脱位复位失败10支(4.3%)及阈值过高76支(32.3%)],其他弃用原因包括:置入相关感染50支(21.3%),因原导线接口与脉冲发生器不匹配30支(12.8%),因双腔起搏器更换为单腔起搏器弃用13支(5.5%),其他少见原因弃用11支(4.7%)。结论导线功能不良是起搏器导线弃用的主要原因,包括导线体断裂、绝缘层破损、脱位后复位不良及阈值过高。
- 张竞涛陈柯萍华伟浦介麟王方正张澍
- 关键词:心脏导管插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