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妍

作品数:26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温病
  • 6篇温病学
  • 4篇中医
  • 4篇教学
  • 3篇疫病
  • 3篇美罗培南
  • 3篇黄龙汤
  • 3篇教学改革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医经
  • 2篇医药治疗
  • 2篇证论治
  • 2篇通路
  • 2篇中医经典
  • 2篇中医药
  • 2篇中医药治
  • 2篇中医药治疗
  • 2篇温胆汤
  • 2篇盲肠结扎穿孔

机构

  • 26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作者

  • 26篇赵妍
  • 8篇李海波
  • 6篇孙云峰
  • 5篇刘光华
  • 4篇刘鑫
  • 3篇李斌
  • 3篇谷松
  • 2篇陈岩
  • 2篇郭静
  • 2篇姜树民
  • 2篇隋吉峰
  • 2篇李军
  • 1篇远方
  • 1篇崔运浩
  • 1篇李敬林
  • 1篇蒋宁
  • 1篇孙丽
  • 1篇才丽平
  • 1篇李惠
  • 1篇谢晚晴

传媒

  • 5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实用中医内科...
  • 3篇中国中医药现...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广州化工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中医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痰热论治失眠被引量:12
2012年
历代中医文献对失眠的论述主要有营卫阴阳、神主睡眠、脏腑失和三方面,以阴阳消长睡眠理论为指导,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痰为百病之母"、"人之诸疾悉出于痰",痰热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痰热内扰、心神不安可致失眠,痰热致阳不入阴而失眠,痰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失眠。故失眠均可从痰论治。温胆汤经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及现代实验及药理研究也充分被证明了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赵妍李敬林
关键词:失眠痰热温胆汤
中药黄龙汤对CPL大鼠回肠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通过检测中药黄龙汤干预后CPL模型大鼠中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水平,探讨中药黄龙汤通过调控TLR4/NF-κB通路途径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7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CPL大鼠模型,并经口给予中药黄龙汤干预,连续干预3 d。末次给药后1 h,采集全血,分离血清,同时取回肠组织冻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回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回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黄龙汤联合西药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降低,回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西药组比较,黄龙汤联合西药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及回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龙汤联合西药美罗培南对CPL模型大鼠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显著抑制血清IL-1β、TNF-α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回肠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实现的。
赵妍姜树民陈岩隋吉峰
关键词:盲肠结扎穿孔黄龙汤NF-ΚB美罗培南
清前中期疫病理论创新研究
疫病是指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从古至今,疫病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疫病的爆发。直至明清时期疫病学派形成,疫病学理论得到了突破并逐步完善。尤其是清前中期,由于战乱频发等社会自然...
赵妍
关键词:疫病学术思想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视角下中医经典教学的思考——以温病学为例
2025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医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哲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的源头,不仅代表了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人提高临床诊疗能力的有效途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温病学与现代急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合理应用温病学治疗“疫证”是助力健康中国的有效途径。作为中医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将温病学经典教育落到实处,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而不断奋斗。
刘鑫刘光华李海波李斌赵妍郭静
关键词:中医经典温病学中医教育
基于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温病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结合在温病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经验,通过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采取实习模式进行临床教学,通过参加专项课题研究进行科研教学,促进师资培养,创新精品教材,丰富教材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温病学精品课程的建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并促进了温病学科的建设。
赵妍李海波刘光华李斌
关键词:温病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芬芳竞放 经典咏传校园文化建设助力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温病学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经典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坚定专业信念、促进中医药一流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持续开展的温病学“芬芳竞放、经典咏传”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学术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了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促进了师生专业自信、文化自信的确立。
刘光华赵妍刘鑫
关键词:温病学校园文化建设
《温病学》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被引量:2
2022年
针对温病学科原课程对经典原著学习重视不足、经典地位弱化、学科创新发展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温病学》课程结构性改革、经典等级考试、教考分离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开设《中医疫病学》课程、开展温病学相关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方案,强化了《温病学》经典的根基,巩固了温病学科的经典地位,提升了师资队伍,促进了学科的创新发展。
刘光华刘鑫赵妍
关键词:温病学学科建设
以温病经典著作为引领的《温病学》教学创新思考
2024年
《温病学》是中医教育的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对于外感热病具有良好的诊疗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对经典著作内容介绍不足、实践应用能力欠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辽宁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通过尝试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学科交叉等方面,努力优化《温病学》的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刘鑫刘光华李海波李斌赵妍郭静
关键词:温病学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刺五加改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作用机制及提取工艺研究
2025年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刺五加改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作用机制,优选刺五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ERB本草组鉴数据库筛选刺五加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潜在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中筛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相关基因;利用Venny2.1获取活性成分靶点与肺炎靶点的交集;使用Cytoscape 3.10.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刺五加活性成分-靶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Tools 1.5.7软件完成分子对接并评估蛋白结合的稳定性,得到3D结合模型;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定指标成分。运用正交实验设计,以乙醇倍量、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以指标综合评分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刺五加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筛选出427个潜在作用靶点,与2023个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185个共同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刺五加改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调控的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蛋白激酶B信号传导的正调控、MAP激酶活性的正调控、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调控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刺五加参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通过蛋白互作分析得到5个核心基因,分别为AKT1、GAPDH、SRC、EGFR、STAT3,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了刺五加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芝麻素)与以上5个核心基因的结合稳定性。确定指标成分为刺五加苷B、芝麻素、异嗪皮啶,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180 min。结论:刺五加活性成分可能主要通过作�
孙云峰赵妍
关键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刺五加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以辽宁地区315 285例手足口病为例探讨其发病规律与大运、司天、在泉及主客加临之间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基于大运、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及主客加临等运气理论,分析辽宁地区手足口病发病规律。方法 利用2007年2月—2019年1月的315285例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对不同岁运年、司天之年、在泉之年及不同主客气关系下的发病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相近气候意义的大运年配对进行比较,岁土不及和岁木太过之年发病数最多,发病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辽宁地区手足口病每年的三之气发病数最多,其次为四之气,各主气时段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和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发病数高于其他年,发病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主客气关系下,客气克主气时段发病数最多,其中太阳寒水克少阳相火时段发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时段。结论 辽宁地区手足口病好发于三之气、四之气,湿、热、多风的气候有利于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寒邪外束、湿热内蕴是本地区手足口病的关键病机。
赵妍孙云峰
关键词:手足口病大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