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磊磊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氧化酶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基因
  • 1篇水螅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增长
  • 1篇绿藻
  • 1篇抗氧化
  • 1篇抗氧化酶
  • 1篇基因
  • 1篇基因序列
  • 1篇光周期
  • 1篇RNA基因
  • 1篇出芽生殖

机构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2篇潘红春
  • 2篇陈磊磊
  • 2篇董文芳
  • 2篇张行
  • 1篇李全发
  • 1篇刘敏

传媒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光周期对中国水螅种群增长、无性出芽生殖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单细胞真核绿藻在中国水螅(Hydra sinensis)内胚层皮肌细胞中共生是有较高科研价值的特殊生物学现象。水螅宿主细胞为共生藻提供CO2、氮源及矿物质,而共生藻通过光合作用可能为宿主提供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营养,因此水螅与共生藻间代谢流是以共生藻光合作用为中心,但基于代谢流二者间的互作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水螅通过营养积累进行出芽生殖,从母体脱落的芽体数量间接反映水螅营养积累的相对量。而光暴露时长能影响共生绿藻光合作用,如果共生藻的确能向水螅细胞转移光合作用产物,那光暴露时长应该能间接影响水螅的营养积累、从而进一步影响水螅无性出芽生殖。为证实该假说,本研究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观察了光周期对中国水螅种群增长、无性出芽生殖及抗氧化酶(SOD和CAT)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周期对中国水螅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培养15 d后,所有实验组水螅的种群密度均为正增长,其中8L∶16D(在一个24h周期内光暴露8 h、黑暗16 h)实验组种群密度最大、而0L∶24D(持续黑暗)实验组种群密度最小。另外,随着光暴露时长的增加,中国水螅SOD及CAT活力整体均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从光周期对中国水螅无性出芽生殖及两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来看,中国水螅对光周期的生理学响应较为敏感,这个现象可能源于共生绿藻能通过向宿主细胞转移光合作用产物的方式为水螅提供营养补充。
陈磊磊刘敏张行董文芳潘红春
关键词:光周期抗氧化酶
基于核及叶绿体基因序列探讨中国绿水螅共生单细胞绿藻系统发生地位被引量:2
2017年
研究对中国绿水螅共生绿藻的核18S r RNA基因全长序列及其叶绿体9个基因(atp A、chl B、chl N、pet A、psa B、psb A、psb C、psb D及rbc L)片段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基于18S r RNA基因序列及叶绿体9个基因序列的整合数据分别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和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对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共生单细胞绿藻的系统发生地位进行了探讨。系统发生表明:(1)中国绿水螅共生绿藻属于共球藻纲(Trebouxiophyceae)小球藻目(Chlorellales),但不属于其中的小球藻属(Chlorella);(2)来源于草履虫、水螅、地衣及银杏的共生绿藻均在共球藻纲支系,而来源于蛙类和蝾螈的共生绿藻属于绿藻纲(Chlorophyceae)支系。无论在共球藻纲支系还是在绿藻纲支系,不同来源的共生藻并没有排他性地聚为单系群而在系统树中与其他自由生活的绿藻混杂排列,来自不同宿主的共生绿藻没有共同起源。
陈磊磊刘俊红李全发董文芳张行潘红春
关键词:RNA基因叶绿体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