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红春

作品数:32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抗氧化
  • 7篇氧化酶
  • 7篇抗氧化酶
  • 6篇水螅
  • 5篇日本三角涡虫
  • 5篇三角涡虫
  • 5篇涡虫
  • 5篇过氧化物酶
  • 4篇圆网
  • 4篇种群
  • 4篇种群增长
  • 4篇过氧化物
  • 4篇分子系统
  • 3篇悦目金蛛
  • 3篇蜘蛛
  • 3篇无性生殖
  • 3篇胁迫
  • 3篇酶活
  • 3篇酶活力
  • 3篇分子系统发生

机构

  • 3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铜陵淡水豚国...

作者

  • 32篇潘红春
  • 6篇郝家胜
  • 4篇朱国萍
  • 4篇钱小成
  • 4篇孙祯
  • 4篇王芳芳
  • 3篇李晓飞
  • 3篇刘正亮
  • 3篇范杰
  • 3篇董文芳
  • 3篇张行
  • 2篇尹峥花
  • 2篇徐金金
  • 2篇李华玲
  • 2篇肖治术
  • 2篇马静静
  • 2篇刘蕾
  • 2篇杨好强
  • 2篇金灿
  • 2篇刘敏

传媒

  • 6篇蛛形学报
  • 5篇水生生物学报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激光生物学报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昆虫知识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H值对大乳头水螅种群增长、无性生殖及3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就培养液pH值对大乳头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的生存、种群增长、无性生殖以及水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螅存活的pH上限为10.5,下限为4.0,水螅存活的最适pH范围为5.5~9.5;pH值对水螅种群增长有显著影响,种群密度及种群瞬时增长率均随pH的不同而明显改变。培养15 d后,除了pH 4.0时水螅种群为负增长外,其他pH梯度下的水螅种群为正增长,其中pH 6.5时水螅种群密度最高。以pH 6.5为起始点,随着培养液酸性或碱性的增强,水螅种群密度整体都呈递减趋势。水螅SOD活力的转折点在pH 6.5,当pH值偏离6.5时(酸性或碱性增强),水螅SOD活力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水螅GSH-PX和CAT活力的转折点却在pH 7.0,当pH值偏离7.0时(酸性或碱性增强)GSH-PX和CAT活力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pH 6.5时水螅SOD活力最低与pH 6.5实验组水螅的无性出芽生殖率最高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实验室培养水螅提供适宜的pH值指标。
李华玲潘红春尹峥花徐金金郝家胜朱国萍
关键词:PH值种群增长抗氧化酶
中国绿水螅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抗体制备及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讨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基因的起源及功能,研究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中国绿水螅APX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序列总长1357 bp,包括5′非编码区107 bp,3′非编码区146 bp及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 1104 bp,共编码36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0.79 kD。BLAST结果表明中国绿水螅APX蛋白同源序列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界;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和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植物界及动物界物种的APX序列各自形成单系群。把APX基因ORF全长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GST中,重组质粒转化E.coliBL21 (DE3)菌株,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GST-APX,再使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于APX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assay,WB)。在不同光照时长梯度(光强度2000 lx,每天分别光照0、4h、8h、12h、16h、20h及24h)下培养中国绿水螅30d,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及WB检测结果均表明光照时间较长时(每天光照12h以上)绿水螅APX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上调。在长时间光辐射下水螅体内共生绿藻连续进行光合作用所累积的大量活性氧能够扩散到水螅细胞内,此时水螅体内表达上调的APX可能参与清除其细胞内的活性氧。
张行田晓晓董文芳王茹梦潘红春
关键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多克隆抗体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分析
短波紫外线对日本三角涡虫的损伤及六种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用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处理日本三角涡虫,观察了涡虫的损伤状况,探讨了紫外线辐射对涡虫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Ca2+-Mg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比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波紫外线辐射对涡虫的损伤明显,照射的时间越长,涡虫在照射后出现死亡解体现象的时间就越短。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LDH活力呈下降趋势;Na+-K+-ATP酶活力呈上升趋势而Ca2+-Mg2+-ATP酶活力呈下降趋势;SOD活力有明显的增加;CAT活力有增加趋势;GSH-PX活力波动较大,但总体仍呈增加趋势。不论是从紫外线对日本三角涡虫的损伤情况、还是对其六种酶活力的影响来看,日本三角涡虫是一种对紫外线辐射非常敏感的动物,在检测紫外线辐射及筛选抗紫外线辐射防护剂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潘红春王芳芳吴宝山孙祯朱国萍
关键词:日本三角涡虫短波紫外线乳酸脱氢酶ATP酶抗氧化酶
强光及高温诱发白化的中国绿水螅共生细菌多样性的特征
2024年
目的:探究强光及高温诱发白化的中国绿水螅共生细菌多样性的特征。方法:以光照强度2000 Lux和温度25℃条件为对照,分别在强光胁迫(6000 Lux,25℃)、高温胁迫(2000 Lux,33℃)以及强光和高温联合胁迫(6000 Lux,33℃)等3种条件下进行诱导中国绿水螅白化的实验。白化实验进行到21天后,采用对单个水螅细胞中的共生藻进行计数的方法检测绿水螅白化的程度,同时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绿水螅共生细菌多样性及丰度变化。结果:在强光胁迫、高温胁迫及强光和高温联合胁迫下绿水螅体内共生藻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强光胁迫下绿水螅共生细菌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丰度上升,而在强光和高温联合胁迫下绿水螅共生细菌中不但蓝细菌门的丰度上升,绿硫菌门(Chlorobi)的丰度也明显提高。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白化的绿水螅共生细菌与亚油酸、类胡萝卜素及甜菜红色素等抗氧化剂的合成和代谢相关。结论:蓝细菌和绿硫菌的光合作用产物有可能被水螅宿主所利用、以弥补水螅宿主由于共生藻的减少带来的营养缺乏;强光和高温胁迫下绿水螅出现白化现象后共生细菌多样性朝有利于提高水螅宿主抗氧化能力的方向发生变化。
杨凯宁卜莉萍李桂丽段丽丽潘红春
关键词:共生藻白化共生细菌抗氧化能力
2种织圆网蜘蛛个体大小与蛛网粘丝区面积间关系
2009年
在不惊扰蜘蛛的情况下对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和圆尾肖蛸Tetragnatha vermiformis的个体大小与蛛网粘丝区面积问的相关性进行了野外观察。主要测量了蜘蛛体长、蛛网粘丝区直径、蛛网框丝固着点间最大距离、网中枢到地面或水面距离、网平面与水平线的夹角等参数;另外还对蛛网框丝固着点间最大距离作为圆网蛛网址选择行为量化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种蜘蛛体长与蛛网粘丝区面积以及蜘蛛体长与蛛网框丝固着点间最大距离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悦目金蛛体长与蛛网粘丝区面积的相关性高于圜尾肖蛸,这可能与悦目金蛛在其生境中易于找到框丝固着点、而圆尾肖蛸在其生境中较难找到框丝同着点有关;
潘红春马静静郝家胜
关键词:悦目金蛛
昆虫种子捕食与蒙古栎种子产量和种子大小的关系被引量:20
2008年
为了了解昆虫种子捕食者在栎类种群更新中的作用,于2006年秋季,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东方红林场研究了昆虫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在参园和东山两个种群的种子蛀食情况及其与蒙古栎种子产量和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参园和东山两个林分内,蒙古栎种子雨动态非常相似,种子雨成分中完好种子的平均密度仅为3.2±4.1个/m2(参园)和1.7±2.8个/m2(东山),分别仅占种子产量的4.0%和3.2%,而虫蛀种子和败育种子的比例均在38%以上,以虫蛀种子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8.2%和57.7%;(2)柞栎象Curculio arakawai是蛀食蒙古栎种子的主要昆虫种类,在虫蛀种子中所占比例高达96.8%(参园)和97.1%(东山),且象甲蛀食种子中所含虫卵数与种子大小有关,即种子越大,所含象甲的虫卵数就较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2006年蒙古栎成熟种子多遭遇虫蛀,导致完好种子的数量极低,因而可能成为限制蒙古栎种群更新的重要因素。
王学肖治术张知彬潘红春
关键词:蒙古栎种子雨种子大小
水螅营养积累对基盘组织更新进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大乳头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基盘组织更新进程,探讨水螅营养积累对基盘组织更新进程的影响。方法设定水螅喂食频率梯度(代表不同的营养积累水平),记录和观察喂食频率对水螅更新基盘组织进程的影响。通过ABTS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水螅基盘分子标志物过氧化物酶的表达,观察水螅老基盘组织脱落后水螅体主体新生基盘组织的再生过程。结果喂食频率对水螅更新基盘组织进程有明显的影响。水螅基盘组织更新的标准过程如下:在一定的喂食频率下培养水螅,水螅体出芽区逐渐有芽体产生,随后在出芽区和基盘之间靠近芽体的位置出现缢痕,最后水螅体在缢痕处断裂为水螅体主体和老基盘组织两部分。缢痕断裂后对水螅体主体保持既定的喂食频率,其伤口能愈合但不能再生出新的基盘组织;对其降低喂食频率直至其伤口上方的芽体全部脱落后伤口处重新启动新生基盘组织的再生进程。另外,脱落的老基盘组织有两种不同的命运,即大部分老基盘组织不能发育成正常水螅体、最终解体;而小部分的老基盘组织能发育成正常的水螅体。结论水螅营养积累可能促进基盘组织更新进程,靠近断裂伤口处的芽体能抑制水螅体主体新生基盘的再生进程。
钱小成李晓飞刘正亮潘红春
关键词:营养积累
光周期对中国水螅种群增长、无性出芽生殖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单细胞真核绿藻在中国水螅(Hydra sinensis)内胚层皮肌细胞中共生是有较高科研价值的特殊生物学现象。水螅宿主细胞为共生藻提供CO2、氮源及矿物质,而共生藻通过光合作用可能为宿主提供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营养,因此水螅与共生藻间代谢流是以共生藻光合作用为中心,但基于代谢流二者间的互作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水螅通过营养积累进行出芽生殖,从母体脱落的芽体数量间接反映水螅营养积累的相对量。而光暴露时长能影响共生绿藻光合作用,如果共生藻的确能向水螅细胞转移光合作用产物,那光暴露时长应该能间接影响水螅的营养积累、从而进一步影响水螅无性出芽生殖。为证实该假说,本研究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观察了光周期对中国水螅种群增长、无性出芽生殖及抗氧化酶(SOD和CAT)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周期对中国水螅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培养15 d后,所有实验组水螅的种群密度均为正增长,其中8L∶16D(在一个24h周期内光暴露8 h、黑暗16 h)实验组种群密度最大、而0L∶24D(持续黑暗)实验组种群密度最小。另外,随着光暴露时长的增加,中国水螅SOD及CAT活力整体均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从光周期对中国水螅无性出芽生殖及两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来看,中国水螅对光周期的生理学响应较为敏感,这个现象可能源于共生绿藻能通过向宿主细胞转移光合作用产物的方式为水螅提供营养补充。
陈磊磊刘敏张行董文芳潘红春
关键词:光周期抗氧化酶
小鼠膜型抗衰老蛋白Klotho基因特异片段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克隆小鼠膜型抗衰老蛋白Klotho基因特异片段,制备小鼠Klotho多克隆抗体。方法以小鼠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克隆了小鼠膜型抗衰老蛋白Klotho基因外显子Ⅳ部分序列,经BamH I和Nhe I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质粒pET-GST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GST-Klotho,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以重组GST-Klotho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Klotho多克隆抗体。结果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表明,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GST-Klotho融合蛋白,GST-Klotho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5%左右;另外通过ELISA法测得抗血清抗体效价约为1:10000,Western印迹分析验证了抗体特异性。结论GST-Klotho融合蛋白的表达和Klotho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Klotho蛋白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模式以及相关抗衰老药物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童睿潘红春马静静朱国萍郝家胜
关键词:KLOTHO基因GST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绿水螅野生型品系及无藻品系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胁迫差异化响应的转录组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体内有或无共生藻是否影响水螅宿主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PS NPs)的耐受性,研究首先对绿水螅野生型品系(体内有共生藻)及绿水螅无藻品系(体内无共生藻)分别进行PS NPs (粒径20 nm) 48h急性毒理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品系48h半致死浓度(3.36×10^(2) mg/L)明显高于无藻品系(1.39×10^(2) mg/L),这表明与无藻品系相比,野生型品系对PS NPs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随后采用含75 mg/L PS NPs的培养液对绿水螅野生型品系及无藻品系处理48h后分别进行转录组分析(对照组PS NPs浓度为0 mg/L),在野生型品系的PS NPs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共筛选到153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763个DEGs表达上调, 769个DEGs表达下调;而无藻品系的PS NPs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共筛选到1079个DEGs,其中476个DEGs表达上调, 603个DEGs表达下调。基于PS NPs胁迫下无藻品系的DEGs显著富集的病态指征相关的14个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中,有9个通路包含的DEGs全部表达上调;而基于PS NPs胁迫下野生型品系的DEGs显著富集的病态指征相关的21个KEGG代谢通路中,只有1个通路包含的DEGs全部表达上调。由此可见, PS NPs胁迫下无藻品系病态指征的激活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品系,此现象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野生型品系对PS NPs胁迫的耐受性强于无藻品系。此外,从PS NPs胁迫下无藻品系显著富集的免疫应答相关KEGG代谢通路中的21个DEGs全部表达上调,而从PS NPs胁迫下野生型品系显著富集的免疫应答相关KEGG代谢通路中的27个DEGs仅约一半表达上调,说明PS NPs胁迫下野生型品系免疫应答的激活水平明显低于无藻品系,这反映了野生型品系对PS NPs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低于无藻品系。总之,绿水螅两个品系在对PS NPs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上的差异应是两个品系对PS NPs胁迫耐受性差异
杨凯宁符乐一李桂丽卜莉萍潘红春
关键词:转录组免疫应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