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CT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模型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模型鉴别胃神经鞘瘤和胃肠道间质瘤。方法收集116例胃肠道间质瘤和34例神经鞘瘤患者CT资料,收集CT定性特征包括形态、位置、生长方式、密度、边界、黏膜面溃疡、瘤内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和定量特征包括长径、短径、病灶各期CT值并计算肿瘤各期强化程度、相对/绝对强化率。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胃肠道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间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子。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对比胃肠道间质瘤,胃神经鞘瘤多发生在胃体,呈腔外型、混合型生长,黏膜面溃疡多见,且瘤体积较大,肿瘤静脉期CT值、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绝对强化率较高。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位置、生长方式、边界、囊变和静脉期绝对强化率是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联合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基于CT定量特征模型(AUC 0.955 vs.0.837,P=0.003)和基于CT定性特征模型(AUC 0.955 vs.0.896,P=0.009)。结论肿瘤长径、位置、生长方式、边界、囊变和静脉期绝对强化率有助于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基于上述CT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能够较好鉴别两者。
- 凌文峰黄瑞滨戴卓智张志强杨志企
-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
- 基于CT细胞外容积分数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分化程度
- 2025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细胞外容积分数(ECV)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搜集184例HCC患者数据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38例和验证组4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低分化HCC组和中高分化HCC组组间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和ECV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中高分化HCC组的危险因素,最后利用多因素回归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低分化HCC组和中高分化HCC组组间ECV和甲胎蛋白(AFP)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组中低分化HCC组和中高分化HCC组组间HCC延迟期强化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在验证组中获得验证(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FP、肿瘤延迟期强化程度和ECV是中高分化HCC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CV是中高分化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验证组中,基于ECV模型具有中等预测HCC分化程度的效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739],基于AFP、肿瘤延迟期强化程度和ECV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更高(AUC=0.838)。结论ECV是HCC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ECV模型可作为一种无创预测HCC分化程度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林裕霖黄翔张志强邓君良陈小凤陈湘光杨志企
- 关键词:肝细胞癌CT
- 时间因素对创伤后患者CT扫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是否适合将CT扫描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收集6个月以内因创伤就诊于我院的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对患者分级,然后进行CT扫描,再根据病情和诊断采取进一步治疗。结果从到达急诊到开始CT扫描的平均时间是82.4min,到完成第一次CT扫描的平均时间是105.7min,完成所有放射学检查的平均时间是114.6min.ISS评分<15分的患者更早地接受CT扫描,扫描所花费的时间也更短。结论在114.6min内大多数患者能够完成放射学检查,对于创伤严重的患者,应该更早地进行CT扫描,以便明确诊断。
- 张志强李孟云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创伤急救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乳腺腺病1例
- 2025年
- 患者,女性,37岁,8个月前发现左下腹部包块并渐进性增大,无伴月经周期及量改变。体格检查示左侧附件区一实性肿物,边界清,表面不平,质硬,活动度欠佳,无压痛。患者于2008年在外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现予丙硫氧嘧啶100mg每天两次治疗。2013年因子宫平滑肌瘤在外院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实验室检查示促甲状腺激素减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增高。
- 张志强姚纯万翠霞陈湘光陈小凤杨志企
- 关键词: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乳腺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 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CT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患者,术前行CT检查和评估,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23例患者CT均提示蝶窦腔内浑浊影,其中有高密度的钙化斑块或斑点18例(78.3%),窦腔骨壁增厚5例(21.7%),蝶窦前壁破坏3例(13.1%),窦腔内有气泡样影2例(8.6%),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和术中术腔情况以及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结论CT对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确诊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 张志强
- 关键词:蝶窦炎真菌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基于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联合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HCC)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23年10月共206例HC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训练组144例(包括42例低分化HCC和102例中高分化HCC),验证组62例(包括21例低分化HCC和41例中高分化HCC)。比较低分化HCC和中高分化HCC组间血清学标记物及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筛选HCC分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结果相比中高分化HCC,低分化HCC的AFP阳性率(P=0.001)、乙肝发生率(P=0.003)、低密度环征(P=0.015)和癌栓发生率(P=0.001)较高,平扫CT值较低(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AFP(OR=0.269,P=0.027)、低密度环征(OR=0.273,P=0.047)、癌栓(OR=0.191,P=0.005)和肿瘤平扫CT值(OR=1.091,P=0.009)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联合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和0.620。结论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对HCC组织分化程度具有较好诊断价值。
- 黄翔何畅陈莲环凌文峰张志强朱志强陈小凤杨志企
- 关键词:肝细胞癌CT血清学标记物
- 脑膜瘤、子宫平滑肌瘤术后颅内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并文献复习
- 2025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宫外,发病部位主要位于盆腔内,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较为罕见,而神经系统更为罕见^([1-7])。本例报道1例脑膜瘤、腹腔镜下子宫平滑肌瘤切除术后颅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病例 女,51岁,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未予重视,17 h前头痛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
- 钟明浩林裕霖邓君良张志强杨志企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转移脑膜瘤平滑肌瘤
- 基于临床及MRI特征预测HER-2阳性型和低表达型乳腺癌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和MRI特征模型预测HER-2阳性型和低表达型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癌女性病人,平均年龄(50.8±10.6)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HER-2零表达型组(65例)、低表达型组(79例)和阳性型组(69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3组病人间的临床和MRI特征的差异进行分析,包括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T分期、临床分期、长径和表现扩散系数(ADC)值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ER-2阳性型和低表达型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3组病人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T分期、临床分期、长径和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分期、ADC值是HER-2阳性型和低表达型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基于临床分期和ADC构建的模型在预测HER-2阳性型和HER-2低表达型乳腺癌的效能均较高,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和0.861。结论基于临床和影像特征的模型在预测HER-2阳性型和HER-2低表达型乳腺癌方面具有较好的效能。
- 李思恩杨志企林裕霖邓君良张志强李小苑程凤燕陈小凤
- 关键词: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观扩散系数扩散加权成像
- 基于多参数CT特征模型预测胃癌脉管浸润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特征模型诊断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收集284胃癌患者资料(男191例,女93例,年龄28-89岁)并将其分为LVI阳性组(112例)和阴性组(172例)。收集CT定量特征包括肿瘤大小、CT值(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定性特征包括位置、瘤内血管、TMN分期,同时计算肿瘤动/静脉期强化程度(动/静脉期CT值-平扫CT值)。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CT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筛选LVI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在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是LVI危险因素。基于联合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的定性模型诊断效能高于基于联合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的定量模型(0.777 vs.0.576,P<0.001),并与基于所有参数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相似(0.777 vs.0.787,P=0.250)。结论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与胃癌LVI相关,基于所有参数联合模型能够用于术前评估胃癌LVI。
- 朱志强陈小凤张雄戴卓智杨志企张志强
- 关键词:胃癌CT特征
- 基于CT特征模型在评估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基于CT特征模型评估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73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并分为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比较两组间CT特征差异。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年龄、位置、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动脉期强化程度、T分期、N分期、脉管浸润在低分化胃癌与中高分化胃癌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位置、T分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是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子。在验证集中,基于所有参数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基于联合位胃和T分期的定性模型(0.787 vs.0.720)和基于联合年龄、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的定量模型(0.787 vs.0.759)。结论患者年龄、位置、T分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是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危险因子,基于上述特征联合模型能够较好预测胃癌组织分化程度。
- 张志强杨志企万翠霞李思恩李思恩张雄凌文峰凌文峰
- 关键词:胃癌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