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分子筛与钒基SCR催化器瞬态反应特性对比被引量:6
- 2016年
- 在发动机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分子筛和钒基选择催化还原(SCR)催化器在真实柴油机排气环境下的稳态与瞬态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ETC瞬态试验,对分子筛SCR催化器还原剂的瞬态喷射策略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分子筛SCR催化器在250,℃以下的低温区域的NO_x标称转化效率明显优于钒基SCR催化器,但两者的标称转化效率在高温区域相差不大;在相同工况下,分子筛SCR催化器的瞬态氨存储能力大约为钒基SCR催化器的两倍;在ETC瞬态循环下,分子筛SCR催化器的瞬态响应速度更快,ETC瞬态循环的排放性能远远优于钒基SCR催化器;相比于钒基SCR催化器,分子筛SCR催化器在低温区域使用的氨氮比应提高0.05左右,在负荷跃迁区域应采用更小的还原剂喷射延迟.
- 李志军方熙宇刘双喜申博玺王楠
- 关键词:选择催化还原
- 进气道喷射氢发动机燃烧及爆震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为探究进气道喷射(PFI)氢发动机燃烧特性,以一台四冲程PFI氢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关键参数(点火时刻、当量比)对氢发动机燃烧及爆震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其中点火时刻在-5°CA~-30°CA内变化,当量比在0.5~0.8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点火时刻从-5°CA提前到-30°CA,发动机做功能力逐渐降低,循环变动逐渐增大;将当量比从0.5提高到0.7时,发动机做功能力有所下降且循环变动增大,综合发动机做功能力和循环变动来看,-15°CA点火时刻发动机性能最优;根据统计学角度分析得知,从点火时刻-25°CA开始,随着点火时刻的推迟,平均爆震强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平均爆震强度随当量比的提高整体呈增大趋势,但其对当量比的敏感性与点火时刻密切关联,-15°CA~-20°CA点火时,增大当量比会使平均爆震强度明显增加;同时,点火时刻较为提前或推迟时爆震概率对当量比的敏感性较大,增大当量比会使爆震概率明显增加、爆震起始时刻提前.此外,在高当量比条件下,初期循环中一般强度爆震的累加作用会诱发超级爆震.
- 卫海桥王楠李卫贾德民李金光潘家营
- 关键词:氢发动机燃烧特性爆震点火时刻当量比
-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内灰分分布对其性能的影响
- 是导致DPF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灰分分布对碳烟捕集过程壁面渗透速率和碳烟分布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孔道壁面、灰分滤饼层、碳烟滤饼层渗透率不同时灰分分布对DPF压降特性和最高再生温度的影响.研究结...
- 黄群锦李志军申博玺王楠方熙宇
- 关键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压降特性
- 点火时刻和当量比对氢内燃机爆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一台单缸进气道燃油喷射(PFI)氢内燃机实验平台,开展了点火时刻和当量比对爆震特性的影响研究,探究了氢内燃机不同异常燃烧现象的相互作用及循环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0°CA开始,随着点火正时的提前,爆震概率呈先增后减趋势,且点火时刻对爆震强度的影响取决于当量比.当量比较小时,爆震强度随点火时刻的提前先增大后减小,在-10°CA~-5°CA点火时爆震强度最大.当量比较大时,氢内燃机爆震强度随点火时刻的提前整体呈现增大趋势.爆震强度对当量比的变化更加敏感,增大当量比使氢内燃机爆震强度及爆震概率均显著升高.分析不正常燃烧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发现,爆震强度随早燃时刻的提前先增大后减小,于-15°CA~-10°CA区间达到最大.早燃使得燃烧过程发生在压缩末期,进而使得氢内燃机爆震强度增大,但早燃与超级爆震并不一定关联.对循环间不正常燃烧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氢内燃机的异常燃烧连续循环存在相互影响.早燃、回火、常规爆震的叠加作用可以促使超级爆震的产生,超级爆震对壁面边界层的严重破坏及剧烈的热量释放会促使下一个循环早燃及回火的发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PFI氢内燃机爆震特性并为爆震抑制方法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 贾滨贾滨卫海桥王楠胡祯潘家营
- 关键词:爆震点火时刻当量比
- 不均匀性对DPF加热再生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 本文通过建立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加热再生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均匀性对DPF加热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进口大出口小的不均匀结构可以改善再生过程;孔道前端微粒分布较多时再生速度最快;随着灰分渗透率的降低,灰分在壁面上的分布形...
- 李志军侯普辉焦鹏昊申博玺杨阳王楠
- 关键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不均匀性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非对称孔道内流场和压降特性模拟被引量:11
- 2016年
- 采用Fluent建立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非对称孔道的三维模型,计算了孔道内的流动和压降特性,分析了DPF内碳烟微粒的沉积过程,比较了不同壁面渗透率和碳载量下对称孔道与非对称孔道中的压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孔道速度沿轴向先增大后减小,出口孔道速度沿轴向逐渐减小;进口孔道静压沿轴向先减小后增大,出口孔道静压沿轴向逐渐减小;碳烟微粒总是先在孔道的后端沉积,随着碳载量增大,碳烟微粒沿孔道轴向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绝对碳载量系数大于0.3时,非对称孔道相对于对称孔道具有较小的压降;进、出口孔道比例越大,压降受排气流量的影响越大。
- 李志军王楠张立强黄群锦魏所库张彦科
-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场压降
- 柴油机DPF非对称孔道压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有效降低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压降,通过建立DPF灰分模型和压降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非对称孔道DPF的压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增大DPF进、出口孔道直径比,进口孔道排气流速减小,孔道壁面前端渗流速度减小,孔道壁面后端渗流速度增大,排气流经出口孔道流速增大;增大DPF进、出口孔道直径比能降低DPF压降;随着碳载量、灰分量以及排气流量的增大,增大DPF进、出口孔道直径比对降低DPF压降效果更加明显;孔密度最优值随进、出口孔道直径比增大而减小.
- 李志军黄群锦王楠申博玺张彦科魏所库张立强
- 关键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