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欣 作品数:10 被引量:125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淋巴结示踪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成功应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完成两例甲状腺癌根治术。术中显露双侧部分甲状腺腺体后,将吲哚菁绿注射到腺体内。在荧光显像系统动态导航下对第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第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左侧方区(Ⅱa、Ⅲ、Ⅳ区)淋巴结清扫。观察淋巴结检出总体数量、微小淋巴结(直径<3 mm)检出数量、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低钙症状、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短期复发情况。结果通过荧光探测仪探头近红外光激发后,显示器上可看出甲状旁腺和周围组织不显影,甲状腺腺体和淋巴结呈亮光显影。两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0枚和10枚,检出淋巴结中直径≤3 mm的分别为13枚和6枚。第2例患者左颈部Ⅱa、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枚,直径≤3 mm的有8枚。患者术后无低钙症状、声音嘶哑等并发症。术后第1天和术后3个月复查甲状旁腺激素和血清钙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可帮助特异性识别淋巴结,并可达到实时动态成像,使淋巴结清扫更加彻底,可作为甲状腺癌手术淋巴结示踪的一项新方法。 郗洪庆 菅雁兵 陈志达 李佶阳 李少卿 苗欣 王冰 田文关键词:吲哚菁绿 甲状腺癌 淋巴结清扫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生理功能恢复。目的探讨ERAS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中心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血清学及生活质量等。结果ERAS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61.88±9.37)h vs(73.42±8.69)h,P<0.01]、首次进食时间[(28.61±4.76)h vs(81.33±9.57)h,P<0.01]、首次下床时间[(36.74±6.81)h vs(75.17±13.42)h,P<0.01]、尿管留置时间[(43.29±8.31)h vs(83.77±11.39)h,P<0.01]、引流管留置时间[(112.43±20.58)h vs(157.68±29.32)h,P<0.01]、术后各时间点数字分级评分法的评分[6 h:(3.17±0.76)vs(4.82±1.03),P<0.01;24 h:(2.33±0.56)vs(3.74±0.87),P<0.01;48 h:(1.28±0.31)vs(2.96±0.52),P<0.01]、术后住院时间[(7.21±1.32)d vs(10.32±1.68)d,P<0.01]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理念的应用可促进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苗欣 刘培发 菅雁兵 郗洪庆 陈凛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 胃癌 消化道肿瘤 腹腔镜 根治性手术 经腋乳入路与胸乳入路行腔镜甲状腺癌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通过与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切除术对比,探讨腋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行腔镜甲状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腋乳入路、胸乳入路各4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腋乳入路组与胸乳入路组术后住院时间[(4.6±1.2)d vs.(4.9±1.4)d,P=0.307]、淋巴结清扫数量[(4.5±3.2)vs.(3.6±2.7),P=0.178]、并发症发生率(7.5%vs.12.5%,P=0.7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156.3±30.2)min vs.(172.6±35.3)min,P=0.029]、术中出血量[(15.8±6.5)mL vs.(23.4±8.6)mL,P<0.001]、术后总引流量[(107.9±34.7)mL vs.(124.6±30.5)mL,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1年,无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腋乳入路切口隐蔽,对于单侧甲状腺癌是安全、有效、可推荐的手术路径。 吴安健 金露佳 吴安芹 董光龙 苗欣 李永柏 吴佩鑫 张振兴 孙国慧 曹李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胸乳入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乳腺中心经手术治疗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分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组,对两组对应的NLR、年龄、绝经状态、乳头溢液及肿瘤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NLR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并得出最佳cut-off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175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22例(69.7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53例(30.29%)。良性组和恶性组对应的NLR值分别为(1.76±0.78)和(2.60±1.14)(P<0.05)。ROC曲线得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NLR最佳cut-off值为1.90,此时对应敏感度为77.40%,特异度为67.20%,阳性预测值为84.45%,诊断精确度为74.31%,AUC为0.766。结论 NLR值可辅助术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高NLR值提示恶性可能。 吴伟 田文 苗欣 沈少平 赵永亮 张艳君关键词:乳腺肿瘤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6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8~18(15.48±2.35)岁,均行手术治疗并随访5~59个月,12例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腺外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方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范围、多灶性及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性(OR=4.441,P=0.046)、腺外侵犯(OR=15.944,P=0.012)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多灶及腺外侵犯是儿童及青少年DT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菅雁兵 王冰 苗欣 万政 肖元宏 田文关键词:甲状腺癌 肿瘤复发 外科治疗 单中心9662例甲状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2 202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3673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9662例,其中男2768例,女6894例,平均年龄(43.98±11.28)岁。按诊治年份对甲状腺癌发病率、新发病例年龄变化趋势、平均住院日、肿瘤病理分型、原发灶大小、多灶性、淋巴结转移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对手术方式进行总结探讨。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图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结果①人口经济学特征:男女比例1.00∶2.49,病例数逐年增多。患者发病年龄(43.98±11.28)岁,青年群体发病比例提升6.0%,呈年轻化趋势。住院时间(7.21±2.85)d,呈现递减。②临床病理特征: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9513例(98.46%),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45例(0.47%),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58例(0.60%),甲状腺低分化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PDTC)18例(0.19%),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2例(0.02%),特殊类型癌26例(0.26%)。肿瘤大小(最大径1.10±0.85)cm,其中微小癌(最大径≤1 cm)占6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速最快。多灶癌3809例(39.4%),近3年多灶癌占比逐年升高。中央区和侧方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0%和13.0%。相关分析显示除病理类型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方式:前3年行规范性原发灶切除2224例(84.2%),近3年6663例(94.9%)。前3年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033例(77.0%),近3年6448例(91.8%)。前3年行规范性侧颈区清扫188例(50.5%),近3年789例(71.6%)。结论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呈年轻化趋势,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占比极高,近3年病理分型构成比� 王冰 郗洪庆 万政 黄思思 赖盛伟 苗欣 菅雁兵 刘培发 李晨 田文关键词:甲状腺癌 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特征 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与低领弧形切口颈白线入路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2023年 背景现代甲状腺手术在确保肿瘤根治及手术安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美容效果和颈前区功能保护,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sternocleidomastoid intermuscular approach,SMIA)甲状腺手术应运而生,但临床中开展较少。目的探讨SMIA甲状腺手术治疗单侧甲状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甲状腺(疝)外科接受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4例,其中SMIA组43例,低领弧形切口颈白线入路(linea alba cervicalis approach,LACA)组101例。使用得分倾向性匹配法匹配纳入两组各38例,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切口主观感觉和满意度等。结果匹配后SMIA组男性14例,女性24例,年龄21~55岁,平均(38.34±9.20)岁;LACA组男性13例,女性25例,年龄21~61岁,平均(38.03±10.41)岁。SMIA组手术时间长于LACA组[(72.79±7.08)min vs(67.29±9.40)min,P=0.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和转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均无出血、切口感染、淋巴漏、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并发症发生。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SMIA组2例,LACA组1例;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SMIA组3例,LACA组2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切口疼痛(5.3%vs 5.3%,P=1.000)和麻木感发生率(2.6%vs 7.9%,P=0.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颈部紧缩感(7.9%vs 42.1%,P=0.001)和吞咽异物感发生率(5.3%vs 36.8%,P=0.001)LACA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切口满意度SMIA组高于LACA组(P<0.001)。结论SMIA甲状腺手术是传统开放和腔镜甲状腺手术间的完美补充,安全彻底,能满足患者美容需求,保护颈前功能,便于开展,值得推广。 王冰 万政 苗欣 刘子靖 菅雁兵 姚京 田文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癌 动态AI超声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用于直径≤1.0 cm甲状腺结节术前评估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讨动态AI超声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用于直径≤1.0 cm甲状腺结节术前评估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甲状腺(疝)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32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清扫的742个直径≤1.0 cm的甲状腺结节,其中直径≤0.5 cm 423个,>0.5~≤1.0 cm 319个,男235例,女507例,采用SPSS 26.0、R studio软件行数据处理,分别统计分析动态AI、传统超声及细针穿刺诊断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A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2.38%,特异度为53.93%,准确度为82.48%,与术后病理结果有较好符合率(Kappa=0.687,P<0.001)。美国放射协会(ACR)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5.66%,特异度为49.21%,准确度为76.28%,与术后病理结果有较好符合率(Kappa=0.603,P<0.001)。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6.37%,特异度为84.82%,准确度为93.40%,与术后病理结果有极好符合率(Kappa=0.807,P<0.001)。通过对比发现三种检测方法的研究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均有所下降。结论:动态AI检查对直径≤1.0 cm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无创可重复、高效便捷、安全可靠,可减少不必要的穿刺,节约医疗资源及社会成本,可有效辅助外科医师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诊治策略。 苗欣 解少腾 万政 田文 王冰 姚京 阳泽龙 菅雁兵 丁俊文 张淋淋 李晨关键词:甲状腺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癌 基于circRNA-miRNA-mRNA网络揭示circ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越来越多证据表明circRNA与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但circRNA在PTC中的功能尚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PTC患者circRNA-miRNAmRNA网络,探索circRNA在PTC预后中的调控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PTC患者的circRNA数据,其中肿瘤组6例,对照组6例;miRNA数据中包含肿瘤组5例,对照组5例;mRNA数据中包含肿瘤组32例,对照组51例。分别筛选出差异表达的circRNA、miRNA和mRNA,从而构建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PTC患者的RNA-seq数据及临床病例资料,通过Kaplan-Meier分析筛选出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的mRNA,进一步构建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根据GEO数据库中的测序数据集,对比肿瘤组与对照组,最终筛选出30个差异表达circRNA、10个差异表达miRNA以及12个差异表达mRNA,成功构建了PTC相关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通过TCGA数据库发现KIT、SFN、SPRY4这3个mRNA与PT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从而建立PTC预后相关circRNA-miRNA-mRNA调控子网络,明确circRNA在PTC中的调控机制。结论本研究为circRNA通过ceRNA机制影响PTC预后提供依据,并为PT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基础和新见解。 苗欣 刘培发 菅雁兵 郗洪庆 陈凛关键词:甲状腺癌 生物信息学 MDT模式下PBL教学法在甲状腺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在甲状腺外科的临床教学中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探讨MDT模式下PBL教学法相较于传统LBL教学模式的优势。方法: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本院甲状腺外科学习的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42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MDT模式下PBL教学法。比较两组的教学考核成绩、教学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基础知识考试、病理(例)分析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教学模式、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实验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DT模式下PBL教学法应用于甲状腺外科临床教学,效果优于传统LBL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临床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晨 姚京 万政 苗欣 田文关键词:PBL教学法 甲状腺外科 临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