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润华

作品数:8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印支期
  • 3篇俯冲
  • 2篇造山过程
  • 2篇增生
  • 2篇华北地块
  • 2篇华南地块
  • 2篇白垩世
  • 1篇地块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拆沉
  • 1篇燕山期
  • 1篇早白垩世
  • 1篇早古生代
  • 1篇深俯冲
  • 1篇羌塘
  • 1篇羌塘中部
  • 1篇青藏

机构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北京市地质工...

作者

  • 8篇郭润华
  • 6篇李三忠
  • 4篇郭玲莉
  • 4篇索艳慧
  • 3篇王鹏程
  • 3篇赵淑娟
  • 2篇刘一鸣
  • 2篇于胜尧
  • 2篇解超明
  • 2篇范建军
  • 2篇王明
  • 1篇张国伟
  • 1篇戴黎明
  • 1篇杨朝
  • 1篇周洁
  • 1篇曹花花
  • 1篇余珊
  • 1篇王旖旎
  • 1篇刘博
  • 1篇曹现志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被引量:12
2019年
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
刘一鸣李三忠李三忠曹现志于胜尧李阳曹现志徐林山周洁周在征
关键词:青藏高原燕山期
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被引量:2
2021年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74.1±1.1 Ma,εHf(t)值为4.5~6.9。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弱负Eu异常;富集Rb、Th、U、K和Pb,亏损Ba、Nb、Ta、La、Ce、P和Ti。该花岗闪长斑岩为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车旭刘一鸣刘一鸣范建军于云鹏郭润华解超明解超明
关键词: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拆沉
华北地块揳入大华南地块和印支期弯山构造
<正>印支期在中国地质演化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东亚地块、微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一系列碰撞造山带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探究各地块、微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阐明东亚大陆的演化过程,反应古亚洲洋构造域、古特提...
郭润华李三忠索艳慧
关键词:华北地块印支期
文献传递
华北地块揳入大华南地块和印支期弯山构造被引量:20
2017年
东亚大陆内存在华北、扬子、华夏、韩国京畿和岭南、日本飞弹、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诸多地块/微地块,多数地块之间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都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研究东亚大陆各个地块/微地块的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对东亚大陆演化规律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认识迄今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综合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证据,对东亚各个地块之间的地层、古生物特征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东亚大陆各地块/微地块的亲缘性,以期厘定各地块间的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除华北地块外,华南、韩国、西南日本、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地块/微地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它们早古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板块,本文称为大华南地块。印支期随着华北地块向SE朝大华南地块揳入,造成大华南地块西侧构造旋转和弯曲,形成类似印度板块揳入欧亚板块所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型弯山构造。
郭润华李三忠索艳慧王倩赵淑娟王旖旎刘晓光周在征李瑾兰浩圆王鹏程郭玲莉
关键词:华北地块印支期
华北东部印支期变形特征:对大陆深俯冲极性的启示被引量:16
2017年
华北东部印支期沿苏鲁造山带的俯冲极性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印支期在华北地块东部的大陆俯冲极性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岩石学、年代学、地球物理等资料,同时结合野外调查工作,分析了印支期徐-淮弧形构造区,渤海湾盆地的黄骅、济阳坳陷,辽东半岛南部以及鲁西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揭示:(1)印支期华北东部及其东北地区整体变形轨迹呈波浪状,在大别和渤海湾地区为近E-W向,徐-淮地区和长海地区则为NE向,辽东半岛南部及兴凯—佳木斯—布列亚呈近S-N向;(2)印支期华北地块东缘沿五莲—青岛—烟台断裂带向南东俯冲到华南地块之下;(3)华北板块向SE或向东俯冲过程中,在苏鲁造山带形成一系列向NW逆冲的推覆构造,而在靠近扬子地块一侧形成向SE逆冲的反冲断层;华北地块东南缘与俯冲带的距离不同,构造变形强度也略有不同,较近处(如徐-淮构造带)发育较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较远处(如济阳、黄骅坳陷)则发育较宽缓的褶皱。
兰浩圆李三忠李玺瑶郭玲莉索艳慧李瑾王鹏程赵淑娟于胜尧刘博郭润华
关键词:印支期
那丹哈达地体及周缘中生代变形与增生造山过程被引量:25
2017年
东亚陆缘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及变形响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东亚地质构造演化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何时开始启动俯冲?对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产生何种影响?那丹哈达地体出露于中国东北,为一套构造混杂岩系,是中国境内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形成的唯一证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总结大量前人最新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岩石组合、主干断裂、岩浆活动、古生物及古地磁等资料,试图厘定那丹哈达地体构造属性、增生过程、拼贴时间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的时间,并与周缘地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分为饶河杂岩和跃进山杂岩,饶河杂岩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不是前人认为的蛇绿岩,可称之为洋岛(海山)杂岩;跃进山杂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是典型的蛇绿岩,同时暗示古太平洋板块可能于晚三叠世开始启动俯冲,并在136~131 Ma期间就位于现今位置。(2)那丹哈达与日本丹波—美浓—尾足地体都是侏罗纪增生楔,在沉积岩石组合和年龄、放射虫类型及分布、地质构造等特征上都非常相似,在中新世日本海打开之前应是一个统一的超级地体。
李三忠张勇郭玲莉张勇郭玲莉索艳慧曹花花王鹏程郭润华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Ⅳ):板块重建与Carolina超大陆被引量:24
2016年
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在总结对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早古生代主要碰撞造山带的地质事件基础上,分析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总结出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劳俄大陆拼合、古中华陆块群增生相关的7期碰撞-增生造山事件群:Brasiliano、东非、Kuunga、东亚与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演化相关的的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经典加里东造山、中欧加里东造山、Appalachian造山。再在这7期造山事件群基础上,结合古地磁、古生物、古地理等资料,重建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末全球板块的拼合过程:罗迪尼亚超大陆从新元古代的~950 Ma开始经历了3个阶段裂解,此时存在泛大洋、莫桑比克洋和古太平洋3个大洋,随后615~560 Ma Iapetus洋打开,~560 Ma波罗的陆块与西冈瓦纳裂离导致狭窄的Ran洋打开;~540 Ma南半球Brasiliano、东非和Kuunga造山运动导致冈瓦纳大陆分阶段最终完成拼贴;~500 Ma冈瓦纳大陆北缘西段的微陆块群局部向北裂离,导致Rheic洋和Tornquist洋打开,并于~420 Ma随经典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欧缝合带形成导致Iapetus洋闭合,此时斯瓦尔巴特和英国可能位于格陵兰地盾东南缘,同时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华北为代表的微陆块基本拼合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此外,虽然425 Ma西伯利亚板块有远离聚合了的劳俄大陆的趋势,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南美和北美板块靠近,北美板块与环冈瓦纳北缘西段的地体拼合碰撞。在大约400 Ma时,南、北美洲的混合生物群和古地理重建显示两者非常接近,因此,推测此时存在一个初始的逐步稳定的超大陆的可能,本文称为Carolina超大陆,�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刘鑫余珊李玺瑶郭玲莉索艳慧戴黎明郭润华张国伟
关键词:早古生代超大陆RODINIAGONDWANAPANGEA
青藏高原羌南-保山板块都古尔地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被引量:3
2018年
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羌南-保山板块腹地都古尔地区识别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辉长岩形成年龄为110.4±1.4Ma。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辉长岩具有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Rb、Pb、Nd和Ti,亏损Ba、K、Sr和Y,具有洋岛型玄武岩的亲缘性。该辉长岩为尖晶石-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存在少量的石榴子石残留。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少量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和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辉长岩形成于板内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洋脊俯冲的产物。
刘一鸣刘一鸣李才李三忠王明解超明王明范建军
关键词:羌塘中部辉长岩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