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莉
- 作品数:89 被引量:71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被引量:7
- 2015年
-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是一条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带。本文选取ETM+光学影像和SRTM高程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发现该带断裂构造的北西西向线性特征明显。从水系分布和错断地形等地貌标志判断,该断裂具有左阶组合样式和左行走滑活动特征。据遥感影像综合特征,可将该带分为张家口段、延庆-怀来段和北京一天津段,影像特征分段性显著,并与断裂带的分段性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限制或错断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并且控制该区域的左阶雁列式第四纪盆地群和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分布。该断裂带各段对不同规模的水系分布和形态影响比较大,且北京-天津地区的华北平原段断裂对第四纪冲洪积扇和沿海地区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深部数据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也证实了遥感解泽的结果,证明遥感技术在探查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
- 大陆岩石圈的最终破裂和大洋岩石圈的打开:来自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构造研究的启示
- <正>洋陆转换带(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是大陆与大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对于理解和认识大洋和大陆的地球动力过程、机制尤为关键,一直是处在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作为伸展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重要的...
- 郭玲莉李三忠
-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
- 文献传递
- μm级形貌测量系统——一种新型的断层面微观形貌测量技术
- 2020年
- 获取高精度断层面形貌对微观断层面形貌与地震成核、破裂扩展及终止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断层面形貌的测量精度、克服现有测量方法的不足,我们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μm级形貌测量系统。经过测试,该新型μm级形貌测量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其平面定位(x轴与y轴方向)精度优于3. 5μm,垂向测量精度优于4. 5μm,水平分辨率可达0. 62μm,垂向分辨率为0. 25μm;2)该系统在垂向发射激光束,可测量形貌面中大倾角的凹谷区域,避免产生数据空白,可获得完整的形貌测量结果,具有较强的陡峭表面测量能力;3)该系统具有较大的测量量程(30cm×30cm),测量大尺度样品时,可避免多次测量数据的配准拼接以及由此带来的误差。运用该形貌测量系统,可对实验断层面进行扫描并获得高分辨率的形貌数据,能够满足μm级尺度上的形貌分析要求。
- 郝海健魏占玉何宏林刘力强郭玲莉
- 关键词:断层面
- 利用深海原位氢气能源的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深海原位氢气能源的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涉及海洋开采技术领域,本该系统包括深海采氢平台、储能站和水下设备,构建了深海氢气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技术体系。通过在海床上建立氢氧燃料电池的氢气储能站,将深海橄榄岩蛇纹...
- 马宁陈旭光刘茜茜张弦李三忠郭玲莉
- 断层失稳滑动瞬态过程的实验观测与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地震过程伴随着岩体的破裂与断层的摩擦滑动失稳过程。断层的扩展与失稳过程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观测变形过程物理场演化特征,建立失稳模式,对于理解和认识地震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 郭玲莉
- 关键词:粘滑失稳模式滑移速率
- 利用深海采矿羽流泥浆作为海底钻井液的联合作业系统
- 本发明涉及深海采矿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利用深海采矿羽流泥浆作为海底钻井液的联合作业系统,包括安装于海平面上的采集平台、位于海床上用于对矿石进行收集的采矿车主体以及通过钻管在海床上开设的钻井;采矿车主体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连...
- 陈旭光马宁刘茜茜李三忠郭玲莉
- 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被引量:3
- 2019年
-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指主要受大陆或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所围限和控制形成的微陆块或微洋块。转换型微陆块多发育于洋?陆俯冲系统的大陆一侧,是在大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通过转换型构造边界从大陆边缘剥离出去的独立块体,空间上常与残生微洋块相伴生。转换型微洋块则发育于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的转折部位,是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在大洋转换断层内部诱发的新生微洋块。这些微洋块常镜像出现于洋中脊两侧,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形态。转换型微板块研究表明转换断层(或破碎带)并非简单的板块转换边界,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板块生消地带,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板块生消、旋回、裂解和增生拼贴机理,明确板块发育演化历史,为板块准确重建提供约束,也有助于确定洋中脊?转换断层体系对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响应机理和推测未知大洋内的转换断层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为开拓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研究方向(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 王光增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朱俊江刘永江朱俊江刘博
- 关键词:洋中脊
- 延生微地块:洋脊增生系统的复杂过程被引量:3
- 2019年
-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中越来越多的微地块被识别出来,在洋脊增生系统中心、由叠接性洋中脊拓展过程中形成的微小地块,称之为延生微地块(propagation-derived micro-block)。根据其活动状态以及与洋中脊的相对位置,又可划分为在轴型(on-axis)延生微地块和离轴型(off-axis)延生微地块。通过分析位于东太平洋海隆的复活节微地块、胡安·费尔南德斯微地块和纳兹卡板块内部的鲍尔微地块,本文系统总结了延生微地块的识别标志、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延生微地块见于两条洋中脊交汇处或洋中脊与转换断层、海底断裂带交汇处,由捕获自周围大板块的“碎片”、以“碎片”为核心不断增生的洋底物质以及裂谷拓展过程中转移的岩石圈碎片组成。其边界类型有洋中脊或死亡洋中脊、转换断层、大洋汇聚边界、假断层等。延生微地块的成因与洋中脊叠接扩张、拓展延伸息息相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决定了微地块的生长速率。因而扩张速率增大或持续扩张,会促使微地块朝大板块演变;扩张停止,微地块脱离扩张轴,成为离轴型延生微地块,并逐渐融入周围大板块,成为大板块的一部分。
- 赵林涛李三忠李三忠郭玲莉索艳慧戴黎明郭玲莉刘博汪刚
- 关键词:洋中脊
- 延生型微板块成因机制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延生型微板块是指海底扩张或大陆裂解过程中,因裂谷间快速叠接拓展而发生旋转,捕获老的岩石圈并增生新的岩石圈所形成的一类微板块。影响其形成的动力因素众多,根据作用位置可分为浅部动力因素和深部动力因素两类。延生型微板块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代表区域为东太平洋海隆处,但因观测困难,生长周期长,数据缺乏,目前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主要有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类。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材料和设备的不同可分为冻蜡模型、离心机模型和胶体模型三种。建立的数值模型从最初简单的二维模型发展到条件更为复杂的三维模型,同时开始更多的考虑深部地幔对流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是探索裂谷拓展行为,仅局限于发现了延生型微板块的形成,并未形成关于延生型微板块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延生型微板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构造物理实验和数值模型研究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建立延生型微板模型的发展方向。
- 甄立冰李三忠郭玲莉郭玲莉索艳慧朱俊江索艳慧戴黎明朱俊江
- 关键词:物理模拟数值模拟
- 增生型微地块的成因模式及演化被引量:5
- 2019年
- 增生型微地块是指在俯冲带消亡过程中大?中型洋壳板块内部较厚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外来微地块增生拼贴到大陆边缘而残留形成的微地块。增生型微地块通常位于板块的汇聚地带,其成因是由于俯冲板块上的洋壳高原、海山、岛弧或陆壳到达俯冲带后,因浮力效应增大,使得该微地块的俯冲作用明显地受到阻碍,进而拼贴“停靠”到上覆板块上。例如,西菲律宾海沟的宾汉海隆和马里亚纳海沟北部的小笠原高原,都对俯冲作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并使其近乎停止,这两个高原也得以“停靠”就位在上覆板块边缘。位于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Coiba microplate),则由于巴拿马三节点的作用,逐渐与周缘的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分离而独立出来,并因其西侧右旋转换型边界和南侧左旋转换型边界的俯冲终止,稳定地“停靠”在中美洲陆缘。总体来说,增生型微板块的边界肯定有一条边为死亡的或活动的俯冲带,其他边界可以是转换型、俯冲型、离散型。转换型边界的实例如菲律宾岛弧带和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等;俯冲型边界的实例如台湾东部拼贴的北吕宋岛弧;离散型边界的实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板块之间的俯冲系统内,这一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弧后盆地,这些弧后盆地边缘又包含超伸展而裂离的陆壳残块,这一陆壳性质复杂的区域主要是以弧后盆地的扩张中心(离散型边界)和俯冲带作为边界,因而弧后盆地的俯冲消亡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增生型微板块。
- 汪刚李三忠李三忠索艳慧姜素华朱俊江索艳慧刘博
- 关键词:增生作用俯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