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娟
-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红壤丘陵岗地区坡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17
- 2015年
-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水质恶化的主要贡献者,研究坡地农田生态系统N、P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花生地(158场)和橘园地(152场)降雨–产流事件中N、P流失的监测数据,探讨南方红壤坡地农田生态系统N、P流失特征及其与降水特征、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地N、P流失量明显大于橘园地,N流失浓度则是花生地小于橘园地。N、P流失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与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养分流失量与地表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流失高峰出现在每年的雨季4—6月。两种土地利用方式,P素流失显著低于N素流失,NO3–-N是可溶性养分流失的主要形态。降雨强度(I60)和径流量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两个主要因素,均与养分流失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红壤坡地果园比坡耕花生地的水土和养分保持效果好,但在降雨产流高峰期仍需加强肥料施用管理和相关阻控措施的实施。
- 吕玉娟彭新华高磊张中彬
- 关键词:红壤坡地雨强地表径流养分流失
- 基于天然示踪剂的红壤丘陵区农田小流域径流溯源解析研究
- 南方红壤丘陵区降雨丰沛,农药和化肥投入大,由于灌溉水的存在,水文过程复杂。以农田小流域为单元,探讨径流路径及对径流溯源研究是揭示流域水文循环特征和流域农业化学物质的迁移、归宿与污染负荷的基础。
- 吕玉娟高磊彭新华
- 紫色土坡耕地水分运移及胶体颗粒的输出动态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土水势是直接反映土壤水能量和流向的指标,土壤水的流动对坡耕地产流有重要影响。胶体是农化物质(氮磷、农药)迁移的载体。【目的】研究紫色土坡耕地水分运移和胶体颗粒的输出特征。【方法】利用土壤含水率和土水势原位监测及径流收集系统,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产流及胶体颗粒迁移的动态。【结果】单次大暴雨或连续日降雨作用下,紫色土坡耕地易达到饱和,饱和土壤含水率>0.45 m3/m3。大雨强降雨事件有助于坡耕地中活塞流的产生,而连续降雨事件下坡耕地上部来水的沿程入渗能有效补给坡耕地中下部的深层土壤水,导致深层土壤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响应有所滞后。坡耕地裂隙潜流流量的日变化介于0.11~36.56 L/min之间,具有强烈的时间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72)。潜流中胶体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介于0.20~15.41 mg/L之间。胶体质量浓度与潜流流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结论】土水势对紫色土水分运动的响应更灵敏,其与土壤含水率的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土壤水分运移机制。降雨入渗的水力剪切与裹携是胶体释放与迁移的主要机理,干湿交替会促进胶体颗粒的生成。
- 张维吕玉娟唐翔宇
- 关键词:土水势胶体紫色土
- 红壤丘陵岗地区坡地产流产沙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3
- 2014年
- 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红壤坡地花生地和橘园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径流量与泥沙侵蚀量均表现为花生地极显著大于橘园(p<0.01),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与降雨量变化表现基本一致,花生地泥沙侵蚀量年际变化不大,而橘园泥沙侵蚀量逐年降低,橘园的保水保土效果明显。花生地和橘园产流降雨量阈值的估算值分别为13.9mm和14.9mm,最大60min雨强(I60)阈值分别为8.0mm/h和12.0mm/h。降雨是坡面产流的主控因子,橘园产流的最大影响因子是降雨量,而花生地产流受I60的影响比降雨量大。前期土壤水势与径流系数的指数或对数关系,表明研究区产流机制主要以蓄满产流为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花生地泥沙侵蚀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橘园泥沙侵蚀量与径流量、I60、前期土壤水势(或初始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1)。
- 吕玉娟彭新华高磊张中彬
- 关键词:红壤土地利用产流产沙初始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