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彬
- 作品数:45 被引量:3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东北薄层黑土区根系抗土壤压实的覆盖作物品种筛选
- 2025年
- 为筛选出适宜薄层黑土区且具有消减下层土壤压实作用的覆盖作物品种,在吉林省典型薄层黑土区设置未压实与压实处理,分两个播期(春播、秋播)种植不同覆盖作物品种(苜蓿、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田箐、高丹草、萝卜、油菜、菊苣、松香草、鲁梅克斯、黑麦草、田箐+高丹草+萝卜+菊苣混播、草木樨+黑麦草+油菜+鲁梅克斯混播),分析覆盖作物根系对压实土壤的响应。结果表明:春季机械压实处理显著增加了0~50 cm土层土壤容重,3个月后压实处理10~50 cm土壤容重、0~30 cm穿透阻力仍显著大于未压实处理。多种覆盖作物在不同深度土层内的根干重占比及根干重密度受压实影响显著,其中春播试验中在30~50 cm压实土层中根干重占比最高的作物品种为苜蓿,具有较大根干重密度的作物品种有高丹草、田箐、草木樨+黑麦草+油菜+鲁梅克斯等,而秋播中根干重占比最高的是黑麦草,具有较大根干重密度的有油菜、菊苣、田箐+高丹草+萝卜+菊苣等。依据本文提出的根干重占比比值(Ratio1)和根干重密度比值(Ratio2)两个参数判断根系在30~50 cm压实土层中的穿透能力,试验筛选出根系受压实影响相对较小、穿透30~50 cm压实土壤能力强的春播覆盖作物品种是高丹草、田菁和苜蓿,秋播覆盖作物品种是油菜、田箐+高丹草+萝卜+菊苣和黑麦草。
- 王健豪张中彬钱泳其蒋发辉董芳瑾甘磊彭新华
-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土壤压实覆盖作物
- 广西桂林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以桂林市农业科学院的大豆地、梨树地、甘蔗地为例,分析3个试验区土壤表层0^6cm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影响土壤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耕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梨树地土壤含水量是三者之中最高,甘蔗地土壤含水量次之,大豆地土壤含水量最小;3个试验区在3种不同土壤水分状态下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受降雨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制约,在不同条件下他们各自占有的权重不同;尽管不同的植被覆盖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干扰会影响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但是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相对稳定,表明土壤本身具有恢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能力。
- 彭扬建甘磊马蕊张静举陶焕壮张中彬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土壤含水量地统计学
- 上旋下松定位施肥整地机具
-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设备与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旋下松定位施肥整地机具。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深松装置、旋耕装置、定位施肥装置和碎土清平装置,深松装置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深松振动变速箱,深松振动变速箱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深松...
- 蒋发辉彭新华张中彬李留年程爱国李留明胡爱敏刘彩霞
- 文献传递
- 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2013年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1.5hm2)不同植被类型下0~160cm剖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剖面上的变异系数在18%~177%之间,属于中等或强变异水平;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其变异性,湿季的变异性低于干季。草本植被和灌木通过截留降雨和根系吸水,加剧了土壤水分在空间上的变异。在同一时期,土壤水分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相同深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为湿季大于干季。在湿季各层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而干季各层土壤水分变化均较为剧烈,土壤水分的破碎化程度较高。降雨有促使土壤水分分布趋于均匀及增强空间相关性的效果。
- 刘凯高磊彭新华张中彬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地统计学
- 一种分割土壤CT图像中生物性孔隙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割土壤CT图像中生物性孔隙的方法,包括:对土壤样品进行CT扫描并进行图像预处理;利用Fiji软件中“Purify”插件分别得到每张预处理过图像的最大孔隙网络和孤立孔隙,分别从最大孔隙网络和孤立孔隙中分割...
- 郭自春丁天宇彭新华高磊张中彬房焕刘帅张红霞
- 土壤裂隙及其优先流研究进展被引量:67
- 2015年
- 土壤在干燥脱水的过程中易收缩产生裂隙。裂隙的产生是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结构也非常复杂,难以准确描述。裂隙能够作为优先流的路径,增加农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总结和归纳了裂隙产生的影响因素、裂隙的表征指标与测定方法、裂隙导致的优先流的研究方法、裂隙对优先流的影响和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裂隙产生机理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和完善裂隙三维指标体系及其测定方法;推进裂隙导致的优先流的定量化和数学模拟研究;加大田间原位裂隙及其优先流的研究。
- 张中彬彭新华
- 关键词:土壤水优先流
-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砂姜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3
- 2022年
- 砂姜黑土的典型特征就是土体内含有"砂姜"。基于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东西(河南上蔡到安徽泗县)及南北(河南鹿邑到安徽怀远)两条典型样带0~100 cm土层内砂姜含量分布及0~20 cm土壤性质、地形因子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东西样带内从西向东、南北样带内从北向南,砂姜含量逐渐增多,埋深也逐渐变浅;(2)两条样带砂姜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加的趋势,而极大值出现在20~60cm土层,砂姜以2~5mm粒级的占比最大(40%~44%);(3)相关分析表明砂姜含量与蒙脱石组成比例(r=0.321,P <0.01)、年均降水量(r=0.416,P <0.01)、年均温度(r=0.369,P <0.01)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全钙(r=–0.279,P <0.05)、高程(r=–0.387,P <0.01)、年均蒸发量(r=–0.392,P<0.01)呈负相关。可见,淮北平原砂姜含量受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
- 陈月明高磊张中彬郭自春邵芳荣彭新华
- 关键词: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钙质结核地统计学
- 桂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空间变化被引量:2
- 2017年
-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种植地、甘蔗种植地、梨树种植地为例,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中等、湿润土壤水分情况中土壤热导率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土壤热导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而中等水分条件下梨树地>大豆地>甘蔗地;土壤热导率的大小变化趋势与含水量相一致,说明土壤热导率的大小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热导率的地统计分析表明,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空间结构比在50%~65%范围内,属于中等相关性,而甘蔗地和梨树地的空间结构比大于75%,空间相关性很强;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的高阈值空间分布比甘蔗地的稳定性好,主要是因为甘蔗地受垄沟灌溉的影响;而梨树地是免耕地,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较弱。研究结果说明,在研究区域土壤对其热导率空间相对稳定性具有一定维持能力,但土壤热导率的稳定性受耕作和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 陶涣壮甘磊马蕊张中彬程芳丽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地统计分析
- 秸秆添加下黑土团聚体周转过程驱动有机碳累积
- 2025年
- 【目的】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碳(SOC)动态变化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下土壤团聚体周转和团聚体内有机碳累积的耦合过程不清。【方法】利用稀土氧化物(REOs)示踪技术,区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探究不同秸秆降解时间下(6、9、12个月)秸秆种类(苜蓿秸秆、玉米秸秆)对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周转过程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的影响。【结果】秸秆残留率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表现为:苜蓿秸秆>玉米秸秆(P<0.05)。与对照相比(未添加秸秆),苜蓿秸秆和玉米秸秆添加显著提高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MWD,同时,提高大团聚体的形成比例,降低破碎比例,总体表现为:玉米秸秆>苜蓿秸秆,并于第9个月增加效果最佳(P<0.05)。大团聚体含量及其相对形成量分别解释MWD变异的35.9%和32.8%,表明土壤MWD主要受大团聚体变化调控。与对照相比,秸秆添加分别使土壤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升了1.5%~5.6%和0.6%~43.9%,前期主要提升>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后期提升<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三种处理下土壤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在第6个月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其相对变化量对团聚体有机碳变异的解释度更高(51.6%vs.81.8%),表明团聚体周转过程主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结论】秸秆添加通过增加大团聚体相对形成量,降低相对破碎量,促进团聚体有机碳累积。
- 黄先金彭新华刘帅丁天宇钱芮张中彬高磊
- 关键词:有机碳黑土稀土氧化物团聚体稳定性
- 区域尺度地下水浅埋区拟二维水流数值模型
- 2010年
- 建立拟二维系统模型,在非饱和含水层采用沿平面积分得到的垂向一维方程,在饱和含水层采用沿侧向积分得到的垂向二维方程,推导了模型的动态耦合项,提出饱和-非饱和含水层迭代耦合算法,解决潜水面处网格变动问题。与SWMS_2D进行对比,采用垂向二维水分运动稳定流解析解算例验证拟二维模型的准确度,采用非稳定流算例验证拟二维系统模型对计算效率提升的显著性。
- 林琳杨金忠张中彬
- 关键词:饱和-非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