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婷婷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黏膜
  • 3篇绦虫
  • 3篇年龄
  • 3篇莫尼茨绦虫
  • 3篇扩展莫尼茨绦...
  • 3篇不同年龄
  • 2篇双峰驼
  • 2篇牦牛
  • 2篇胃肠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道黏膜
  • 2篇细胞
  • 2篇小肠
  • 2篇小肠黏膜
  • 2篇家兔
  • 2篇肠道
  • 2篇肠道黏膜
  • 2篇肠黏膜
  • 1篇大细胞
  • 1篇上皮内淋巴细...

机构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王雯慧
  • 7篇曹婷婷
  • 5篇李淑娴
  • 5篇张学锋
  • 3篇祁珊珊
  • 3篇张旺东
  • 3篇贾帅
  • 1篇刘磊
  • 1篇范希萍
  • 1篇郭明刚

传媒

  • 2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IgM分泌细胞在不同年龄家兔胃肠道黏膜中的分布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讨IgM分泌细胞在家兔胃肠道中的分布特点,选取2月龄(幼年组)、5~7月龄(青年组)、36月龄(老年组)的健康日本大耳兔,采集胃肠道不同部位的组织样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这些部位中IgM分泌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IgM分泌细胞在各年龄组家兔胃肠道的分布位置和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腺附近,阳性细胞密度从胃底腺区至十二指肠呈增加趋势,空肠至直肠呈减少趋势。胃中幽门腺区分布密度显著高于胃底腺区(P<0.05);小肠中十二指肠密度最高,回肠最低;大肠中盲肠密度最高,直肠最低。IgM分泌细胞在青年组胃肠中的分布最为丰富。提示:青年组家兔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强于幼年组和老年组,十二指肠和幽门腺区可能是家兔胃肠道黏膜免疫中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刘晓霞曹婷婷李沛轩张睿刘丽萍王雪艳王雯慧
关键词:胃肠道黏膜免疫家兔
FcRn在不同年龄双峰驼ALNA的表达与定位
张旺东王雯慧李淑娴贾帅张学锋曹婷婷
感染扩展莫尼茨绦虫对牦牛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
为研究牦牛感染莫尼茨绦虫后对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本文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数量统计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感染牦牛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同正常组做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黏膜固有免疫...
曹婷婷王雯慧祁珊珊张旺东贾帅李淑娴张学锋窦山源
关键词:牦牛扩展莫尼茨绦虫小肠
文献传递
感染扩展莫尼茨绦虫对牦牛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
为研究牦牛感染莫尼茨绦虫后对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本文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数量统计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感染牦牛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同正常组做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黏膜固有免疫...
曹婷婷王雯慧祁珊珊张旺东贾帅李淑娴张学锋窦山源
关键词:牦牛扩展莫尼茨绦虫小肠
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对成年牦牛小肠不同部位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研究扩展莫尼茨绦虫对成年牦牛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与细胞数量检测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感染组和对照组牦牛小肠不同部位黏膜固有免疫细胞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并做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的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即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均远远多于对照组牦牛的相应部位,差异都极显著(P<0.01)。但感染组和对照组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述5种细胞的分布趋势一致: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在小肠各段的数量分布均差异显著(P<0.05);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从前至后呈增多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浆细胞呈增多趋势,然而空肠和回肠浆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时,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大量增生,但其分布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曹婷婷王雯慧祁珊珊李淑娴张学锋
关键词:扩展莫尼茨绦虫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
IgA分泌细胞在不同年龄家兔胃肠道黏膜的分布特征
2023年
为研究IgA分泌细胞在家兔幼年组(2月龄)、青年组(5~7月龄)及老年组(36月龄)胃肠道黏膜中的分布特征,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组家兔胃肠道黏膜中IgA分泌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并对阳性细胞数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IgA分泌细胞主要呈椭圆形,细胞核呈圆形,明显偏于一侧,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胞质内。在胃底腺和幽门腺区IgA分泌细胞主要散在分布于黏膜固有层腺体周围;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则主要成群分布于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在回肠中散在分布于黏膜下层的肠腺周围;在盲肠和结肠中,幼年组和老年组的IgA分泌细胞主要散在分布于固有层肠腺周围,而青年组该分泌细胞主要成群分布于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中。直肠中IgA分泌细胞均散在分布于固有层肠腺周围。不同年龄组中,IgA分泌细胞在小肠中的分布数量均多于胃和大肠,且小肠中以十二指肠分布最多。青年组胃肠道黏膜中IgA分泌细胞数量高于幼年组和老年组。同一年龄组中,IgA分泌细胞在胃、小肠、大肠黏膜中的分布数量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表明了不同年龄组家兔胃肠道黏膜中IgA分泌细胞分布部位及特征,为研究胃肠道黏膜免疫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王雪艳李建飞曹婷婷刘晓霞李沛轩刘丽萍王雯慧
关键词:家兔胃肠道黏膜
CD11c+DC和CD103+DC及CD68+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中的分布特点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探讨CD11c和CD103分子标记物标记的树突状细胞(DC)及CD68分子标记物标记的巨噬细胞(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0峰成年双峰驼MLN不同部位的DC和Mφ进行了定位和观察。结果显示,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CD11c+DC)的核较大淡染,突起细长且弯曲,环抱周围的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滤泡间区和小梁周围;CD103阳性树突状细胞(CD103+DC)的形态在不同部位相似,细胞核大、淡染,突起不明显,形态规则,主要分布在小梁周围和滤泡间区,髓质也有较多分布,滤泡生发中心分布较少。结果表明,CD11c+DC和CD103+DC在MLN中的主要分布差异是,前者在生发中心分布较多,而后者在髓质分布较多。CD68+Mφ主要分布于胸腺依赖区的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髓质淋巴窦。上述三种细胞的分布特点均与它们的抗原递呈功能密切相关。
李淑娴郭明刚张学锋曹婷婷刘磊范希萍王雯慧
关键词: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