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状结肠发生于畸胎瘤的体细胞型肿瘤-鳞癌合并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1例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发生于畸胎瘤的体细胞型肿瘤-鳞癌合并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乙状结肠发生于畸胎瘤的体细胞型肿瘤-鳞癌合并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行乙状结肠根治术及左卵巢肿物剥除术,术中所见:乙状结肠肿物与左卵巢肿物为两个独立的肿物,两者无粘连。乙状结肠见囊实性肿物,主要侵犯黏膜下层至浆膜层,肿物部分破裂,镜下:囊性区可见皮肤、皮肤附属器、支气管腺上皮、脂肪及软骨组织,实性区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囊性区与实性区移行。左卵巢见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切面可见油脂、毛发,镜下呈成熟性畸胎瘤的组织形态,肿物组织经全部取材未见未成熟及恶变。结论 乙状结肠畸胎瘤临床上较为罕见,其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更为罕见;病理医师需充分取材,并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医师术中所见综合判断。
- 尹英爱秦桂萍曹敏齐淋喆白苏日娜
- 关键词:乙状结肠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临床病理特征
- 伴AFP明显升高的高级别胎儿型肺腺癌一例
- 2024年
- 病人,男性,70岁。因间断活动后气短1年余于2021年9月15日入院,有长期吸烟、饮酒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脂肪肝、右肾囊肿、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肿瘤标志物:AFP> 2 000.00 ng/ml (正常0~8 ng/ml),CA153 37.00 U/ml (正常0.00~31.30U/ml)。CT检查显示:左肺上叶舌段可见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大小7.8 cm×5.5cm×5.2 cm,边缘光滑,密度欠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及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征象。
- 尹英爱秦桂萍华玉兰曹敏齐淋喆白苏日娜杨悦
- 关键词:预后
- 142例淋巴结恶性肿瘤细针吸取活检结合细胞块免疫组化标记的意义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结合细胞块免疫组化对淋巴结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体表淋巴结肿大患者,采用友谊式细针穿刺器和21G注射针对肿大淋巴结病灶获取样本,结合细胞块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诊断敏感率及确诊率。结果142例样本中,颈部是最常见的体表淋巴结肿大部位(81/142例,57.0%),腺癌是所检淋巴结转移癌中比例最高的恶性肿瘤(79/142例,55.6%),乳腺是所检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中比例最高的原发部位(42/79例,53.2%)。颈部最多见的转移癌为肺腺癌(23/81例,28.4%),腋窝最多见的转移癌为乳腺癌(30/33例,90.9%)。总体单纯细胞涂片的敏感率及确诊率分别为90.8%(129/142例)及32.4%(46/142例),低于联合细胞块切片及免疫组化方法的诊断敏感率(95.8%,136/142例)及确诊率(85.2%,121/142例)。结论细针吸取细胞学结合细胞块切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等实验技术的应用对体表肿大淋巴结的定性、肿瘤来源及组织学类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曹敏尹英爱侯海娜
- 关键词:细针吸取活检淋巴结肿瘤细胞块免疫组化
- 儿童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1例
- 2024年
- 目的探讨儿童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D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D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思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9岁,因“发现右下颌骨肿物9个月”入院,行“右下颌骨肿物扩大切除术+血管化肌皮瓣转移修补术”。巨检:灰白色囊性肿物,大小3.6 cm×2.8 cm×0.6 cm,囊壁厚0.3~1 cm,质偏硬。镜检: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可见成釉细胞瘤样上皮团,伴见影细胞及发育不良的牙本质样物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显示AE1/AE3、CK7、EMA阳性表达,β-catenin部分区域胞核和胞质阳性表达,vimentin、S100、SMA、desmin、CD10阴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诊断:DGCT。结论DGCT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肿瘤,发生在儿童者更为罕见。DGCT虽为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及较高的复发性,早期广泛切除术可取得较好的预后,术后需长期随访。
- 尹英爱曹敏秦桂萍华玉兰齐淋喆白苏日娜
- 关键词: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外阴近端型上皮样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外阴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E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外阴PE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49岁,因发现外阴肿物5年、增大半年就诊。例2,46岁,因发现外阴肿物9年逐渐增大就诊。巨检:均为灰白灰黄色肿物,包膜完整,质细腻。镜检: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混合有梭形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MA、vimentin、CK、CD34、SMA阳性表达,INI1、S100、Syn、CgA、desmin、MelanA阴性表达。结论外阴PE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局部生长缓慢,临床易误诊为良性病变,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其临床病程特点是具有侵袭性、预后差,局部切除后复发率较高,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 尹英爱曹敏秦桂萍华玉兰
- 关键词:外阴上皮样肉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皮肤螺旋腺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 2025年
- 目的探讨皮肤螺旋腺瘤(SA)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皮肤螺旋腺瘤患者的临床,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7例螺旋腺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2.4岁。病变均发生于上半身(包括2例发生于背部,2例发生于颈部,2例发生上臂,1例发生于肩部)。(2)低倍下,肿瘤均位于真皮,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生长;高倍显示肿瘤细胞由两种细胞构成,即周边形似基底细胞的暗细胞(体积较小,核圆形深染),和中央的亮细胞(体积较大,核椭圆形、空泡状,可见嗜酸性小核仁)。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7/7);并见发生间质出血(3/7)、水肿(2/7)改变。均未见坏死。(3)免疫组化显示有上皮和肌上皮分化。结论螺旋腺瘤缺少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组织形态具有特征性,熟悉其病理特征有助于与恶性肿瘤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 曹敏尹英爱侯海娜齐淋喆
- 关键词:皮肤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