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森

作品数:7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市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力衰竭
  • 2篇衰竭
  • 2篇疗效
  • 2篇老年
  • 2篇梗死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心房
  • 1篇心房起搏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重塑
  • 1篇心衰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心脏

机构

  • 7篇西安市北方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袁森
  • 4篇闫洁
  • 1篇袁祖贻
  • 1篇张院
  • 1篇李红梅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老年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老年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选取同期1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分别42例、56例、52例。采用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PS)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研究组Fbg、PT、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患者IMT、PS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患者病情加重,两项指标均升高。四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布比例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心肌梗死病情的加重,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随之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梗死严重程度与IMT、PS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352,P<0.001;r=0.380,P<0.001;r=0.334,P<0.001)。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基础疾病发病率较高,随患者病情进展IMT、PS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上升的趋势。
袁森闫洁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双峰型NT-proBNP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预后评估中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NT-proBNP血浆水平,制作时间-浓度水平曲线,分析影响双峰型NT-proBNP形成的临床指标,探讨双峰型NT-proBNP对STEMI病人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西安市北方医院2015-08~2017-08收治的STEMI病人200例。记录心梗后6 h、12 h、14h、16 h、18 h、24 h、2 d、3 d、4 d、5 d、6 d、7 d的NT-proBNP血浆水平;以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史、是否糖尿病史、是否为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后48 h内EF值是否大于45%、Killip分级、QRS时程是否大于120 ms、心肌酶峰是否大于400 IU/L、e GFR是否大于60m L/min、是否存在重症感染、是否尿酮体阳性为自变量,以是否双峰型NT-proBNP为应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拟合模型,分析影响形成双峰型NT-proBNP主要临床变量。以心梗后28 d心脏不良事件为临床观察终点,探讨单峰型及双峰型NT-proBNP预后判断价值。结果:(1)单峰型STEMI病人心肌梗死后中位数时间17.6h出现NT-proBNP第1个峰值,峰值均值约4790±1160 pg/m L;双峰型NT-proBNP病人,在中位数时间为4.3d时出现第2个峰值。(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自变量拟合模型,3个临床指标:前壁心肌梗死、心肌酶峰值CKMB大于400 U/L、e GFR小于60m L/min是形成峰型NTproBNP影响因子。(3)双峰型NT-proBNP与心梗后28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关系密切。结论:(1)对于前壁心肌梗死、心肌酶峰值高及肾功不全的STEMI病人,应动态监测心梗后NT-proBNP血浆水平;(2)双峰型NTproBNP是急性STEMI病人短期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
高渊袁森袁祖贻
关键词:预后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不同心房起搏部位及频率对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不同心房起搏部位及频率对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北方医院心血管内一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将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组将心房电极植入低位房间隔。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频率的心房起搏下,P波到左房的传导时间和左侧房室的间期,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房颤发生率(0 vs 15.6%)、60 bpm、70 bpm及80 bpm P波到左房的传导时间[(46.2±11.3)ms、(42.1±12.7)ms、(44.1±17.3)ms vs(101.1±26.4)ms、(105.8±13.8)ms、(115.3±13.4)ms]、60 bpm、70 bpm及80 bpm左侧房室间期[(126.3±26.1)、(131.1±28.5)、(150.2±31.6)ms vs(108.2±29.4)ms、(111.3±24.4)ms、(125.1±21.2)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低起搏频率比较,高起搏频率能够明显延长左侧房室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房间隔起搏时,SSS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更低,在临床中可适当提高心房起搏频率,降低房颤发生率。
毛明洁王巧凤李红梅袁森张院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起搏房颤房室传导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近期MACE的危险因素及血小板功能参数的预测作用被引量:40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及血小板功能参数对其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手术的1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均于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4天行血小板功能检测。根据术后6月内MACE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与未发生MACE组,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CI术后血小板功能(术后3天与基线变化量用Δ表示,术后14天与基线的变化量用Δ′表示)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小板功能对患者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3天及14天的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均低于术前,术后14天均低于术后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多个部位梗死、病变支数≥2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术后慢/无复流、PCI术后CD62P、术后PAC-1、术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术后MPV/P比值均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分析,ΔCD62P、ΔPAC-1、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ΔMPV/P单项及联合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AUC分别为0.731、0.737、0.759、0.751、0.871;(ΔCD62P)′、(ΔPAC-1)′、(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ΔMPV/P)′单项及联合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AUC分别为0.756、0.763、0.774、0.749、0.86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小板功能活性增强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PCI术后慢/无复流等均可增加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风险,且术后血小板功能参数对术后近期发生MACE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闫洁袁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小板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依那普利及螺内酯对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10例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105例。单一组予以依那普利及螺内酯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比较2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指标、血浆脑利钛钠(BNP)及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累积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单一组(P<0.05)。2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单一组(P<0.05)。2组BNP、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单一组(P<0.05)。2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联合组增加幅度显著大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出院后3、6、12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依那普利及螺内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状况,降低BNP、NT-proBNP水平,增加6 min步行距离,提高累积生存率。
闫洁袁森
关键词: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螺内酯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高氧吸入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高氧吸入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西安市北方医院心内科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单盲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高氧吸入治疗,观察组在高氧吸入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心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NT-pro 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高氧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杨菲袁森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无创呼吸机
倍他乐克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市北方医院就诊的老年CHF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心室重塑指标、心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分别为(8.09±0.37)mm、(8.13±0.56)mm、(50.72±9.34)mm、(45.34±4.22)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8±0.32)mm、(8.79±0.88)mm、(56.86±9.36)mm、(49.45±4.3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分别为(107.81±4.17)g/m^(2)、(50.56±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3.57±3.18)g/m^(2)、(46.77±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为(408.56±21.36)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88.84±23.68)m,血清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水平为(834.25±137.52)μg/L、(82.67±9.3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1.25±146.58)μg/L、(88.64±10.0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联合贝那普可改善老年CHF患者心室重塑,同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较高。
袁森闫洁
关键词:心力衰竭倍他乐克贝那普利老年心室重塑心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