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剂量乌司他丁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脓毒症患者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高剂量乌司他丁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脓毒症(粒缺脓毒症)患者炎症指标、脏器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4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肿瘤重症监护病房(hemat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HCU)收治的104例粒缺脓毒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和非乌司他丁组(对照组),经筛选最终入选UTI组33例,对照组36例。UTI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40万U,2次/d,治疗7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间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天,仅UTI组IL-6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IL-6、两组PCT和CRP以及SOFA评分均升至峰值;治疗后第2~7天,两组上述指标均呈持续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UTI组CRP水平及SOFA评分下降更明显(P=0.042,P=0.034);两组间PCT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8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UTI组的7 d死亡率较低(P=0.049)。结论:高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粒缺脓毒症疗效较好,可改善粒缺脓毒症早期高炎症反应导致的脏器损伤,从而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粒缺脓毒症患者的7 d死亡率,但未降低28 d死亡率。
- 卢冬雪李海涛张东阳李丹丹付金月张倩范圣瑾
- 关键词:乌司他丁中性粒细胞缺乏脓毒症
- 血液重症监护病房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5年
- 目的分析血液重症监护病房(HCU)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CU收治的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45例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88例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组),157例不伴中性粒细胞缺乏(非粒缺组)。急性白血病在粒缺组更为常见(55.68%,49/88)。在转入HCU时,与非粒缺组相比,粒缺组生命体征不稳定,全血细胞计数较低,炎性指标和SOFA评分较高,脓毒性休克较多见[53.40%(47/88)对36.94%(58/157),P<0.05],肌酐(120.00µmol/L对77.10µmol/L,P<0.01)、总胆红素(24.70µmol/L对17.90µmol/L,P<0.01)和脑钠肽水平(567.90 ng/L对134.50 ng/L,P<0.01)较高。在HCU治疗期间,与非粒缺组相比,粒缺组死亡率较高[46.59%(41/88)对32.48%(51/157),P<0.05],脓毒性休克是主要死亡原因(70.73%,29/41);粒缺组革兰阴性菌[55.68%(49/88)对36.30%(57/157),P<0.01]和真菌[14.77%(13/88)对6.36%(10/157),P<0.05]较多见,肺部感染较少(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粒缺组确诊脓毒症后28天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粒缺组[(53.9±5.3)%对(67.7±3.7)%,P=0.031]。结论与非粒缺脓毒症患者相比,HCU中伴粒缺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病情较重,更容易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和脓毒性休克,死亡率更高。
- 李海涛卢冬雪李丹丹张东阳付金月张倩范圣瑾
- 关键词:粒细胞缺乏脓毒症血液病
- 职业性哮喘患者的交感皮肤反应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职业性哮喘患者进行交感皮肤反应测定,探讨其交感神经损害与职业性哮喘程度分级及病程的关系。[方法]根据职业性哮喘分级和病程将146例职业性哮喘患者分为轻度<5年组(36例)、轻度≥5年组(38例);中重度<5年组(34例)和中重度≥5年组(38例),以38例同工厂健康工人为对照组。测定该5组(患者4组、对照1组)人群的交感皮肤反应(SSR)各项指标(上肢潜伏期、下肢潜伏期、上肢波幅、下肢波幅)并分析比较。[结果]各病例组患者中SSR异常者占54.0%;对照组SSR异常者占21.0%。各病例组SSR上、下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例组SSR上、下肢波幅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中重度<5年组和中重度≥5年组下肢波幅指标外,各病例组和对照组SSR各指标(上肢潜伏期、下肢潜伏期、上肢波幅、下肢波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哮喘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感神经功能损害,可随哮喘程度分级加重、病程延长而进一步加重。
- 李丹丹宋莉石冬梅潘秀斌丰宏林
- 关键词:职业性哮喘交感皮肤反应波幅潜伏期
- 达雷木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新进展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紊乱所致的恶性疾病,表现为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衰竭和溶骨性病变等。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免疫调节药物(IMiD)和蛋白酶体抑制剂(PI)不断应用,MM的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其死亡率及复发率仍然很高,故仍需探索新的药物及最佳治疗方案。达雷木单抗(daratumumab,DARA)作为一种以CD38为靶点的IgG1κ型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DARA针对不同的患者亚群都获得了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且疗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趋明显。
- 王雨竹周晋李慧波李丹丹边思成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CD38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发生率、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行单药亚砷酸诱导治疗的初发APL患者409例,记录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和原因;选取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肌酐、尿酸10个参数,采用Cox回归分析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409例患者中44例发生出血相关早期死亡,诱导治疗30 d时累积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为11.58%;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脑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L(HR=4.424,95%CI:2.308~8.483,P<0.001)、纤维蛋白原<1.0 g/L(HR=2.248,95%CI:1.220~4.145,P=0.009)、高肌酐(HR=2.459,95%CI:1.026~5.891,P=0.044)和低白蛋白血症(HR=2.684,95%CI:1.234~5.840,P=0.013)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肌酐和白蛋白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田梦瑶金波范圣瑾赵艳秋李丹丹刘天娇周晋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出凝血异常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20年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在近几十年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诱导阶段早期死亡是非复发APL的主要障碍。出血是最常见的发病及死亡原因。原发性纤溶亢进、促凝因子过度释放、血小板异常、分化综合征以及感染诱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是APL出凝血异常的主要机制。蒽环类药物能加重凝血紊乱,而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早期出凝血异常。本文就APL早期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表现、机制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田梦瑶赵艳秋李丹丹周晋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