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院珍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生态
  • 3篇生态化
  • 3篇教育
  • 2篇生态化发展
  • 2篇思政
  • 2篇高职
  • 1篇大学生
  • 1篇党史
  • 1篇党史教育
  • 1篇多生
  • 1篇新人
  • 1篇学业
  • 1篇院校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理论
  • 1篇政治理论课
  • 1篇职教
  • 1篇任教
  • 1篇生态化建设
  • 1篇生态文明

机构

  • 6篇江苏建筑职业...

作者

  • 6篇徐院珍
  • 2篇蒋玉玲
  • 1篇张韧韧

传媒

  • 4篇江苏建筑职业...
  • 1篇濮阳职业技术...
  • 1篇湖北开放职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职教育生态化建设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在对当前高职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生态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明确教育目标,构建生态化发展模式,以及建立科学的生态化质量评估体系.
徐院珍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职教育生态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奇正之术”
2025年
“奇正观”是《孙子兵法》中一种正兵和奇兵相互配合用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借鉴“奇正观”打一套教学模式的“组合拳”,从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是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选择。以LBL和PBL教学模式的奇正之变为例,探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学时运用“奇正观”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路径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出借鉴“奇正观”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各要素各环节之间和谐配合、教学模式选取要处理好具有高校思政课特点的几对关系。从“奇正观”的视角探析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旨在进一步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业增值,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张韧韧徐院珍蒋玉玲
关键词:《孙子兵法》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PBL教学模式
试图把“专业+思政”同向同行链接好--评《土木典型工程思政元素注解》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重要遵循。但在实践中,专业课嵌入思政元素、思政课嵌入专业元素存在“双向跨越”难题,链接好“专业+思政”是新时代重要课题。为破解这一现实课题,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桐清教授带领5位思政和土木专业专任教师,通过一年多努力,著就并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土木典型工程思政注解》一书。该书分10类近45万字,精选了中国古往今来100个典型土木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100个工程逐个进行了思政元素注解,为链接“专业+思政”同向同行做了有益尝试,受到业界好评。
徐院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土木专业
区域物流生态化发展的法治化思考
2017年
通过对徐州物流市场的调研,指出了物流经营的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发展缺乏生态效应、物流生态法治化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从法律层面提出物流行业发展宏观调控法治化、物流市场发展生态化、市场准入制度化和经营行为规范化等建设措施,引导物流企业在法治思维下实现区域生态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支撑的作用、奠定物流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基础.
徐院珍
关键词:生态化法治思维物流市场
多生源高职院校生态化层级教育定位分析与构想——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和教育质量的现状以及多生源带来综合群体素质、基础教育、区域教育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的差异性需求。具备相应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从人的生态化发展与多层级教育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实行入学潜能测试定位,实行群体综合素质分级、专业素质分层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人的生态化教学。
徐院珍
关键词:教育理念
浅谈红歌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运用
2022年
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能否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红歌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将红歌用于大学生党史教育,是实现党史教育“有效供给”的需要。为充分发挥红歌的党史教育功能,要基于必要原则,选择恰当的红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同时注意讲好红歌背后的故事,深刻阐释红歌所蕴含的精神,从而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
蒋玉玲徐院珍
关键词:红歌党史教育时代新人大学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