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玲玲

作品数:23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暴雨
  • 5篇环流
  • 4篇延伸期预报
  • 4篇振荡特征
  • 4篇气象
  • 4篇污染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关键区
  • 3篇WRF
  • 3篇CMAQ
  • 3篇臭氧
  • 3篇值模拟
  • 2篇低通
  • 2篇低通滤波
  • 2篇汛期
  • 2篇实况
  • 2篇数值模拟分析
  • 2篇台风
  • 2篇天气学
  • 2篇统计预报

机构

  • 22篇广东省气象台
  • 7篇中国气象局广...
  • 4篇中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3篇于玲玲
  • 9篇纪忠萍
  • 5篇邓涛
  • 5篇谷德军
  • 4篇李霞
  • 4篇黄晓莹
  • 4篇李晓娟
  • 4篇涂静
  • 3篇邓雪娇
  • 2篇林文实
  • 2篇程正泉
  • 2篇叶萌
  • 2篇张红艳
  • 2篇时洋
  • 1篇梁巧倩
  • 1篇刘显通
  • 1篇李国平
  • 1篇张东
  • 1篇郭春迓
  • 1篇陈昇

传媒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广东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319号超强台风“天兔”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超强台风"天兔"海上快速加强及登陆快速减弱期间的相关物理量做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的海温,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持续与"天兔"保持联结,充沛的水汽供应,弱的垂直风切变及强烈的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高低层环流配置,是"天兔"快速加强的主要原因;(2)"天兔"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的原因与登陆后陆面摩擦消耗能量、登陆前后大气干冷、高低层垂直风切变加大、低层水汽输送被切断以及高空辐散减小等有关。
于玲玲麦健华程正泉
关键词:天气学台风强度物理量场
中山市旱季霾特征及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观测数据、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以及WRF-CMAQ模式对中山市旱季霾特征进行模拟分析.中山市霾污染的天气形势以大陆高压型为主.当相对湿度在71%~90%时,气溶胶浓度和能见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且当能见度减小到5 km以下时,PM2.5浓度的大幅减小才能使能见度略有好转.最有可能引起中山发生霾天气的两条污染带,一条是沿中山至湖南南部,另一条是沿中山到粤东地区.WRF-CMAQ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2014年1月份中山PM2.5浓度、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广东省区域内灰霾的污染过程.在气溶胶质量权重及消光贡献中,硫酸盐的比重最高,在高相对湿度下,二次气溶胶的消光权重超过80%.通过中山PM2.5过程分析发现,在霾过程,无冷空气时PM2.5主要来自气溶胶反应、排放源和水平平流,贡献率分别为35%、15%和10%,有冷空气时水平平流的贡献最大,达37%;在清洁过程,无冷空气时气溶胶主要靠水平平流和干沉降清除,贡献率分别为-39%和-14%,有冷空气时清除以水平平流和垂直对流、扩散为主,贡献率分别为-29%和-25%,说明不同天气条件下霾的污染和清洁机制有着明显差别.
麦健华邓涛于玲玲邓雪娇王世强王楠李颖敏刘显通
关键词:后向轨迹
人为热对广州高温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个例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基于广州市2009,2000和1990年工业、交通、生活能源统计数据,通过能源清单法估算出广州市对应年份的人为热排放量,再通过在WRF模式中引入2009,2000和1990年的下垫面数据和人为热排放方案,对2005,2012和2017年广州市的3次持续高温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评估不同年代人为热排放水平对广州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的2m气温较为准确,能合理模拟出城市地区的热岛效应,但对极端高温的模拟略有偏低,而引入人为热有助于改善模拟结果.在case2012中,2009,2000和1990年3种人为热排放水平使广州城市下垫面的平均气温分别上升0.53,0.44和0.13℃,热岛强度增强0.43,0.38和0.13℃.3个模拟个例的结果均表明,日间的人为热排放比夜间大,但夜间气温及热岛强度的变化比日间要明显.
于玲玲潘蔚娟肖志祥王子谦麦健华
关键词:数值模拟高温天气城市热岛
基于GRAPES-CMAQ的中山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预报效果评估被引量:12
2018年
对基于GRAPES-CMAQ模式的广东省中山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2016年的AQI等级、首要污染物、PM_(2.5)和O_3浓度预报数据进行检验评估。预报系统对中山市全年的AQI等级24小时预报TS评分为0.66,TS评分在6—7月最高。当实况AQI等级为一级,TS为0.84,当空气质量变差时,TS明显下降,说明模式目前对空气重污染事件的预报能力不足。模式对中山市的主要污染物O_3、PM和NO_2的预报TS评分分别为0.21、0.24和0.24,其中对O_3和NO_2的漏报率达到0.78和0.76,而PM的空报率高达0.71。预报系统对PM_(2.5)的浓度预报总体略偏高,相关系数为0.59,但在霾污染较严重的月份中预报效果并不稳定。对O_3的预报全年相关系数达到0.7,且在O_3污染较严重的7—11月,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5以上,但这几个月的O_3预报浓度均比实况明显偏低。从气象预报入手分析预报系统对10月2—7日中山市一次连续O_3污染过程漏报的原因,发现GRAPES模式对这段时间内整个珠三角地区日间降水的预报范围偏大,强度偏强,且预报的地面风速也比实况要偏大,导致模拟O_3浓度比实况明显偏低。
麦健华于玲玲邓涛蒋争明汤沛刘江顺
关键词:环境气象空气质量O3
2014年5月广东连续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Micpas实况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4年5月8日和11日广东连续2次暴雨过程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在形势上均与南支槽东移和低空急流密切相关,但高层辐散形成的机制不同;2次暴雨过程在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层结等因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雷达资料方面,8日过程珠三角附近"逆风区"的存在使回波增强并维持,风向的辐合作用较明显;而11日的暴雨则表现为西南风风速的辐合。
麦健华于玲玲方宇凌汤沛
关键词:天气学雷达特征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2025年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及低频信号的来源与机制。结果表明:(1)(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占总个例的54.1%,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与内陆的三大暴雨中心(阳江—阳春—恩平、海丰—陆丰—汕尾、龙门—佛岗),其余三类季风槽暴雨过程[(强)西南季风辐合型、东南季风扰动型、热带气旋远离/消散型]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的两大暴雨中心及珠江口两侧。(2)季风槽暴雨过程主要存在5~8天的准单周振荡、10~24天的准双周振荡,少数年份还存在40~65天振荡。(3)(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鼎盛—减弱期,低频信号不仅来源于从欧洲西部到东北亚具有准正压性、呈相间排列的“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还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菲律宾东南的热带西太平洋低频气旋西北向传播。它们使南亚高压从孟加拉国向巴基斯坦移动,西太平洋副高逐渐加强西伸北抬,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我国中东部地区由间歇期的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逐渐转为鼎盛期的低频气旋环流或高空槽控制。(4)当华南高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强东北风逐渐转为华北—江南低频气旋性环流底部的强偏西风与印度半岛—南海西北部低频反气旋外围的西北风控制,高空辐散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中低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控制逐渐转受来自南海中北部—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北缘的强西南风控制,并受东北亚、日本及其以南西�
纪忠萍谷德军于玲玲高晓容梁巧倩梁伟杰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低频信号
海陆风对环珠江口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被引量:1
2025年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海陆风日各市平均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_(3)-8h)中位数及超标率分别为141μg/m^(3)和38%,非海陆风日仅为74μg/m^(3)和11%.海陆风环流对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O_(3)污染影响最大,3市海陆风日O_(3)-8h相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26%、41%和29%.海陆风环流使珠中江地区O_(3)峰值浓度的出现时间比非海陆风日平均偏晚0.5h,平均峰值浓度偏高29%.当海风在17:00或18:00首次出现,该时次O_(3)小时增长率为正增长的比例分别达72%和41%,平均增长率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5%和7%,但海风出现1h后O_(3)小时增长率明显下降.珠中江地区海陆风日平均回流指数(RF)比北风日和南风日偏低39%,陆风转海风时段平均RF比陆风及海风时段分别偏低14%和15%,海陆风超标日平均RF比非海陆风超标日偏低28%,海陆风环流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因此O_(3)污染比非海陆风日更趋严重.
麦健华于玲玲邓涛吴道航倾鹏程余欣洋
关键词:海陆风珠江口
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10
2022年
利用广东省中山市2015—2019年的地面臭氧浓度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山市近年来臭氧超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天数从22天增加至66天,臭氧年评价值增长36%,中度污染以上天数占超标天数比例从9.1%增长至36.4%。臭氧超标主要集中在8—11月,其中9月超标天数最多。夏秋季节臭氧超标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低、太阳辐射强、日间10—14时无明显降水、吹北风的气象条件下,臭氧的污染潜在源区主要位于中山西部到北部的城市。风向和气温是臭氧超标最重要的指标,夏、秋季日间吹北风且日最高气温在33℃或以上时超标率分别达到89.1%和78.6%。2017年和2019年在相同的最高温、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降水和风速条件下的臭氧超标率均远高于2015年。当臭氧起始浓度在10μg/m^(3)以下、11~30μg/m^(3)及30μg/m^(3)以上时,夏(秋)季从起始浓度达到超标分别用时7.1(6.9)h、6.2(6.2)h和5.8(5.9)h,相应气温上升7.2(7.1)℃、5.8(5.8)℃和4.7(5.1)℃,起始浓度增大时,超标耗时和气温变化均呈减小趋势。
麦健华邓涛于玲玲何国文李颖昕余欣洋耿一超
关键词:臭氧超标率气象条件
华南降水过程的低频监测与延伸期预报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华南降水过程的低频监测与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了华南逐日降水的低频分区确定代表站;研究了华南逐日降水在年内不同时段的季节内振荡特征与确定最佳窗口大小。通过选取不同的截断周期进行低通滤波,揭示了华南逐日降水可预报性...
纪忠萍谷德军韩浦城李晓娟李霞于玲玲徐艳虹黄晓莹涂静吴林叶萌瓦力江·瓦黑提时洋
广东省冬季暴雨及其环流形势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利用1981—2019年冬季广东省8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2005—2020年的MICAPS探空资料,对广东省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探空指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冬季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39年间各个站点每年平均出现冬季暴雨0.25站次;冬季暴雨过程以局地性暴雨过程为主,出现暴雨的站次数在10个以下的过程占比65.6%。(2)冬季暴雨过程在2月出现最多,12月最少,2月的暴雨对流特征较明显,1981—1990年、2011—2019年年均冬季暴雨过程2.1次,是近39年冬季暴雨出现最多的年代。(3)冬季暴雨大多出现在K指数和垂直温差ΔT适中,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小,SI指数和整层比湿积分IQ较大的层结条件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4)广东冬季暴雨最常见的天气形势为500hPa南支槽东移、850hPa稳定的偏南气流和冷式切变、地面有冷空气南下影响;切变冷空气型、南风冷空气型、南风变性高压脊型和南风西南低压型是最常见的4类冬季暴雨天气形势。
麦健华于玲玲纪忠萍吴道航陈柏林
关键词:冬季暴雨环流特征探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