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忠萍
- 作品数:107 被引量:898H指数:19
-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广东省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 梁建茵谢炯光王春林林爱兰吴尚森纪忠萍刘春霞闫敬华曾琮谢定升吕勇平罗晓玲黄增明丁伟钰
-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是在分析广东主要灾害气候——夏季洪涝,冬季寒害和热带气旋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揭示灾害发生前期的强信号,寻找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探索新的预测技术,研制可供业务应用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预测方法,并进行...
- 关键词:
- 关键词:短期气候预测
- 华南降水过程的低频监测与延伸期预报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涉及华南降水过程的低频监测与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了华南逐日降水的低频分区确定代表站;研究了华南逐日降水在年内不同时段的季节内振荡特征与确定最佳窗口大小。通过选取不同的截断周期进行低通滤波,揭示了华南逐日降水可预报性...
- 纪忠萍谷德军韩浦城李晓娟李霞于玲玲徐艳虹黄晓莹涂静吴林叶萌瓦力江·瓦黑提时洋
- 赤道气压振荡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
- 利用1949~2005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研究了近57年夏半年(6-10月)赤道气压低频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半年赤道气压...
- 纪忠萍谢炯光梁健金荣花温晶翁向宇
- 关键词:登陆热带气旋大气环流模型
- 文献传递
- 广东省冬季暴雨及其环流形势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利用1981—2019年冬季广东省8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2005—2020年的MICAPS探空资料,对广东省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探空指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冬季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39年间各个站点每年平均出现冬季暴雨0.25站次;冬季暴雨过程以局地性暴雨过程为主,出现暴雨的站次数在10个以下的过程占比65.6%。(2)冬季暴雨过程在2月出现最多,12月最少,2月的暴雨对流特征较明显,1981—1990年、2011—2019年年均冬季暴雨过程2.1次,是近39年冬季暴雨出现最多的年代。(3)冬季暴雨大多出现在K指数和垂直温差ΔT适中,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小,SI指数和整层比湿积分IQ较大的层结条件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4)广东冬季暴雨最常见的天气形势为500hPa南支槽东移、850hPa稳定的偏南气流和冷式切变、地面有冷空气南下影响;切变冷空气型、南风冷空气型、南风变性高压脊型和南风西南低压型是最常见的4类冬季暴雨天气形势。
- 麦健华于玲玲纪忠萍吴道航陈柏林
- 关键词:冬季暴雨环流特征探空
- 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多尺度最优预测子集模型
- 以锋面降水为主的前汛期(4~6月)雨量约占广东省年雨量的40%~50%,是汛期中的主要时段,也是暴雨集中期和各种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易造成严重的暴雨洪涝,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损失.同时广东前汛期...
- 谷德军纪忠萍林爱兰郑彬李春晖何超
- 2019年广东前汛期连续暴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联系被引量:9
- 2021年
- 为了做好连续回流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2019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分析了4~5月发生在西南部的两次连续回流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及其低频传播特征的差异,并与6月广东北部锋面型连续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5月两次以阳江为中心的西南部连续暴雨及前汛期降水均具有准23 d振荡,它们分别为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且对应的大气环流场及低频传播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4月12~14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中高纬度具有稳定的"西阻"和"东阻",使冷空气不断地从东海入海高压的南部东移南下,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相对干冷的强东南风与来自南海中南部从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偏南风的辐合渐近线;而5月23~26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华东—东海—黄海为稳定高压坝,广东长时间处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中,地面上处于东海出海变性高压脊西南部及北部湾西南低槽前,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来自孟加拉湾的强偏南风与珠江口以东东南风的辐合渐近线。来自我国中部(东海以东)低频反气旋南侧(西南侧)逐渐加强南传的低频东北风(东南风)与从140°E附近的西太平洋西传(孟加拉湾东传)到广东并加强的低频北风(南风)汇合在广东西南部,并有(无)与从南海中北部北传的低频气旋北侧低频东风相遇,导致4月12~14日(5月23~26日)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发生。而6月广东北部为东亚深槽引导的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强盛西南风交汇所产生的锋面型连续暴雨,来自我国中部、孟加拉湾分别逐渐加强向南、向东传播到达广东的低频西南风,与来自中纬度低频反气旋外围的干冷东北风交汇在江南或南海北部,导致广东北部6月9~13日连续暴雨的发生。
- 纪忠萍源艳芬徐艳虹韩浦城方一川谢炯光
- 关键词:环流特征季节内振荡
- 广东前汛期异常旱涝的大气环流特征被引量:11
- 2001年
- 用 195 7~ 1999年广东省 19个代表站 4~ 6月降水资料和 5 0 0hPa高度场资料 ,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广东省前汛期异常旱、涝年的同期和前期 5 0 0hPa合成平均场的主要差异 ,以及前期关键月、关键区的特点 ,为广东省前汛期异常旱。
- 谢炯光纪忠萍
- 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准双周振
- 2011年6-8月,受季风槽影响,广东省出现了持续多日的暴雨到大暴雨,导致了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
- 纪忠萍谷德军孙广凤李茵茵罗秋红李晓娟
- 关键词:天气学准双周振荡
- 文献传递
-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被引量:36
- 2010年
-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 纪忠萍谷德军吴乃庚谢炯光
- 关键词:前汛期暴雨准双周振荡
-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 2025年
-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及低频信号的来源与机制。结果表明:(1)(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占总个例的54.1%,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与内陆的三大暴雨中心(阳江—阳春—恩平、海丰—陆丰—汕尾、龙门—佛岗),其余三类季风槽暴雨过程[(强)西南季风辐合型、东南季风扰动型、热带气旋远离/消散型]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的两大暴雨中心及珠江口两侧。(2)季风槽暴雨过程主要存在5~8天的准单周振荡、10~24天的准双周振荡,少数年份还存在40~65天振荡。(3)(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鼎盛—减弱期,低频信号不仅来源于从欧洲西部到东北亚具有准正压性、呈相间排列的“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还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菲律宾东南的热带西太平洋低频气旋西北向传播。它们使南亚高压从孟加拉国向巴基斯坦移动,西太平洋副高逐渐加强西伸北抬,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我国中东部地区由间歇期的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逐渐转为鼎盛期的低频气旋环流或高空槽控制。(4)当华南高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强东北风逐渐转为华北—江南低频气旋性环流底部的强偏西风与印度半岛—南海西北部低频反气旋外围的西北风控制,高空辐散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中低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控制逐渐转受来自南海中北部—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北缘的强西南风控制,并受东北亚、日本及其以南西�
- 纪忠萍谷德军于玲玲高晓容梁巧倩梁伟杰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低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