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子安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中毒
  • 3篇肾病
  • 3篇汞中毒
  • 2篇肾病综合征
  • 2篇综合征
  • 2篇模型建立
  • 2篇BN大鼠
  • 1篇腋窝
  • 1篇腋窝淋巴结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肾毒
  • 1篇肾毒性
  • 1篇前哨
  • 1篇前哨淋巴结
  • 1篇腺癌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结
  • 1篇
  • 1篇B超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30...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陈子安
  • 3篇邱泽武
  • 2篇李万华
  • 2篇聂志勇
  • 2篇隋昕
  • 2篇王永安
  • 2篇胡鹏遥
  • 1篇白玲
  • 1篇尉承泽
  • 1篇柳伟伟
  • 1篇郝晓鹏
  • 1篇陈雪梅
  • 1篇唐瑛

传媒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的验证和筛选提供稳定、科学的验证平台。方法 Brown-Norway rats(BN大鼠)雄性24只,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0.5、1、2mg/kg氯化汞溶液)及1个对...
陈子安邱泽武王永安
关键词:BN大鼠汞中毒肾病综合征模型建立
文献传递
B超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B超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2~12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例女性初治乳腺疾病患者,中位年龄50岁。其中乳腺癌患者153例,乳腺炎患者2例,巨大纤维瘤1例,纤维腺瘤44例。良性乳腺疾患腋窝淋巴结不作处理;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转移阳性或临床可疑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均行石蜡病理检查。由具有20年以上B超检查经验的医师在不明原发病诊断情况下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根据淋巴结B超影像学特征结合B超医师经验,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可疑组和未转移组。对照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B超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及假阴性患者腋窝淋巴结肿瘤转移负荷,并对B超各参数在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作用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B超判断上述3组的转移率分别为84.51%、45.16%和7.14%;转移组+未转移组B超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6%、89.1%、84.5%和92.7%;转移组+未转移组B超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0.779;7例B超判断假阴性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均只有1枚。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纵径≥1 cm,其转移率明显高于纵径<1 cm,分别为44.2%/14.3%(P<0.001);淋巴结纵横比≤1.5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纵横比>1.5,为65.6%/35.1%(P<0.001);淋巴结皮质厚度≥3 mm的转移率达67.5%,<3 mm的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2%(P<0.001);淋巴结出现中央型或混合型血流信号,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75%及79%(P<0.001)。结论 B超可准确判断部分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假阴性�
胡鹏遥尉承泽郝晓鹏柳伟伟白玲唐瑛陈子安陈雪梅宋聪睿
关键词:B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前哨淋巴结
汞的肾毒性及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6年
汞是常见的重金属毒物,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汞中毒可对人体多个脏器产生严重损害。临床上因汞中毒导致的肾病逐年增多,其损伤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有限。本文就汞的肾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汞对肾的直接毒性作用,生物膜系统受损,汞-金属硫蛋白复合物形成,胞内Ca2+平衡失调,氧化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免疫性损伤等。归纳总结了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的机理及局限,并对几种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探究汞对肾造成损害的疾病模型,旨在为临床上慢性汞中毒导致的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相关支持。
陈子安聂志勇李万华胡鹏遥隋昕邱泽武王永安
关键词:汞中毒肾毒性肾病
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建立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的验证和筛选提供稳定、科学的验证平台。方法 Brown-Norway rats( BN大鼠)雄性24只,随机分为三个不同剂量的模型组(0.5、1.0及2.0 mg/kg氯化汞溶液)及一个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隔天一次腹部皮下注射,并在第7、14、21、28、35天分别监测尿蛋白、血生化、汞含量、病理等指标,从而确定出1.0 mg/kg为建立模型的合适剂量。另取24只大鼠,随机选取18只为模型组,按上述方法注射1.0 mg/kg氯化汞溶液,另外6只为对照组,并于第15、22、36天将其分别处死,检测肾中汞的蓄积情况。结果染毒后第14天,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高脂血症及水肿;病理切片中各剂量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血、尿中汞含量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1.0 mg/kg剂量组血生化、尿蛋白定量各项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最为明显且水平较稳定,病理检查发现有典型的肾病综合征病变,肾中汞含量检测显示,1.0 mg/kg剂量组出现了汞在肾脏的蓄积。结论 BN大鼠在隔天给药、腹部皮下注射氯化汞1.0 mg/kg、7针停药(2周)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较理想的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
陈子安隋昕聂志勇李万华邱泽武王永安
关键词:BN大鼠汞中毒肾病综合征模型建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