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卫平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艺术

主题

  • 2篇电影
  • 1篇第一人称
  • 1篇电影传播
  • 1篇电影放映
  • 1篇电影放映业
  • 1篇早期电影
  • 1篇桥梁
  • 1篇人称
  • 1篇主题表达
  • 1篇历史地位
  • 1篇京剧
  • 1篇京剧艺术
  • 1篇抗战
  • 1篇纪录片
  • 1篇坚守
  • 1篇教师
  • 1篇教师作品
  • 1篇放映
  • 1篇放映业
  • 1篇百鸟朝凤

机构

  • 6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作者

  • 6篇杨卫平
  • 2篇秦晓琳
  • 1篇刘湉
  • 1篇孙绍君
  • 1篇杜蜀秦
  • 1篇王进华
  • 1篇张治
  • 1篇张立颖

传媒

  • 3篇电影文学
  • 1篇装饰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
2025年
蔡然冯慧刘湉杜蜀秦王进华张立颖杨卫平孙菱张子杨周颖孙绍君张治
梅兰芳对中国戏曲电影的贡献被引量:1
2009年
梅兰芳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涉足戏曲电影,为我国早期的戏曲影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他多次出国演出,并与国际影人密切合作,通过银幕将中国京剧传向世界,让外国电影艺术家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传统与电影艺术在美学方面交融的可能性。他一生坚持拍摄戏曲影片,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和繁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对中国戏曲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做出了贡献。
秦晓琳杨卫平
关键词:京剧艺术
中国“家庭录像式”纪录片的主题表达被引量:3
2019年
无论是第一人称纪录片还是"私纪录片",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热潮后,在西方以及日本已成为纪录片中的重要类型。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部分独立纪录片导演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庭,用"家庭录像式"的影像,记录家庭日常生活。这类作品虽然数量有限,却探索并呈现了个人、家庭矛盾中自我认知、情绪修复、记忆重构等相关主题。中国"家庭录像式"纪录片还处于成长期。
杨卫平
关键词:第一人称
西安早期电影的传播及独特的历史地位
2018年
1931—1945年的西安,几乎没有涉及电影生产与发行,只有放映与传播。西安最早的电影放映是从1910年9月11日才开始的,最初没有固定的放映场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西安才出现了专门的电影放映场所。电影进入西安后,以西安为中心向周边及西北各省发散性地进行着传播。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文艺界人士都在西安留下了足迹,抗战后,左翼电影人不仅在西安开展活动,并由此走入延安,西安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上海影人通往延安的桥梁。
杨卫平
关键词:电影传播抗战桥梁
《变脸》和《百鸟朝凤》:传承与坚守被引量:1
2017年
吴天明的电影跨越了30年的历史,始终秉持着一种历史视野、民族立场和人文关怀,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影片去展现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深切关注,在讲述中国人的某种坚守和执着。在《变脸》(1997)和《百鸟朝凤》(2016)这两部电影中,吴天明将视点放在中国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扬上,两部电影相隔近30年,却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吴天明追寻行将消亡的中国传统艺术,试图以电影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传统的重视和保护。
秦晓琳杨卫平
关键词:《百鸟朝凤》《变脸》传承坚守
西安电影放映业态(1931~1945)被引量:2
2010年
西安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多集中于茶园、戏园和青年会等地,没有稳定而优良的片源,没有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难以继续发展。直到电影院出现,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安电影的放映环境和放映市场。西安在20世纪30~40年代相继建成的十几家影院,从影院建设到经营策略,从片源到场次票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使电影从街头放映走向正规专业的放映道路。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致使西安的电影放映走向消亡。
杨卫平
关键词:电影放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