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玲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地层
  • 1篇页岩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生活饮用
  • 1篇生活饮用水
  • 1篇碎屑
  • 1篇土壤
  • 1篇氰化物
  • 1篇全自动
  • 1篇总有机碳
  • 1篇黏土矿物
  • 1篇无机材料
  • 1篇现代黄河三角...
  • 1篇连续流动法
  • 1篇流动法
  • 1篇陆源碎屑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作者

  • 4篇李华玲
  • 3篇刘建坤
  • 2篇许乃岑
  • 2篇黄海波
  • 1篇叶思源
  • 1篇王爱华
  • 1篇方朝刚
  • 1篇沈加林
  • 1篇丁喜桂
  • 1篇袁静
  • 1篇时磊
  • 1篇张静

传媒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煤炭加工与综...
  • 1篇华东地质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全自动连续流动法直接测定水质样品中氨氮和氰化物的含量
2025年
氨氮和氰化物是地表水及生活饮用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在实际生产和环境研究中通常被列为常规监测指标和检测项目^([1-4])。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废水、工业生产废水、尿素等化肥、各种浸滤液等^([5]);氰化物则主要来源于电镀、医药、农药、冶炼等企业产生的废水^([6])。
黄海波李旭洋张杰刘建坤刘建坤时磊李华玲申汝佳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
下扬子含煤地层页岩黏土矿物与有机质的关系研究
2024年
下扬子二叠系龙潭组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含煤地层之一,广泛发育暗色页岩,为研究含煤地层中页岩黏土矿物与有机质的关系,对下扬子无为凹陷二叠系页岩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总有机碳(TOC)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并对其黏土矿物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研究区页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基本不含蒙脱石。扫描电镜显示:黏土矿物中孔隙发育,孔长1~3μm,孔宽数百纳米。有机质富集在溶蚀孔内。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相关系数高,呈正相关。
许乃岑张静金凡沈加林李华玲方朝刚
关键词:含煤地层黏土矿物有机质总有机碳扫描电镜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被引量:10
2020年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沉积时的海陆相地球化学环境无关的陆源碎屑矿物中,在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时是应该剔除的。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的锶除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主要呈现可交换态和碳酸态,赋存形态比较单一;而钡除了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其赋存形态复杂。以提取可交换态为主的醋酸钠法和醋酸铵法、以提取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的柠檬酸法和稀盐酸法及络合剂+稀盐酸法所提取的锶钡比,均能较好地区分黄河三角洲的海陆相沉积环境。来自黄土的黄河三角洲物源的高碳酸钙和醋酸不能提取重晶石中钡的双重特殊性,导致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稀醋酸法提取的结果具有高锶低钡的特征并造成锶钡比偏高,尽管其锶钡比都大于1.0,但其对沉积时盐度环境的响应灵敏度大于其他选择性提取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是解决目前传统的全样总量锶钡比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效果不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王爱华叶思源刘建坤丁喜桂李华玲许乃岑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土壤改进剂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4年
自然和人为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重金属可能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有害影响,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近年来备受关注。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几种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中,利用土壤改进剂的金属稳定技术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土壤化学修复方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改进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黏土矿物、含磷材料、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无机材料,有机质、城市固体废物和生物炭等有机材料,以及一些有机、无机材料联合施用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这些改进剂通过吸附、络合、沉淀和氧化还原等多种修复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最后,文章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应继续加强改进剂的基础理论研究,明确化学稳定过程和重金属修复机制,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为重金属在污染土壤中的稳定修复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申汝佳黄海波谢恩平程婷婷李华玲刘建坤
关键词:无机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